王成志
摘 要:教讀本文,感到作者勉勵馬生刻苦求學有一股巨大的說服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以理説人、以行為目標及其結果激勵人。
關鍵詞:勉人以學;激人勵志;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以理説人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4課《送東陽馬升序》是明朝被太祖朱元璋稱作“開國文臣之首”與高啟、劉基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的宋濂的勉人勵志篇章,教學的同時,我在思索其內涵,《送東陽馬升序》的主旨是勉勵青年學子刻苦求學,成為德才兼備的棟梁。可讀罷此文,忽生疑竇:“送序”是作為送別鄉人馬生寫的臨別贈言,為何四段寫自己,一段寫太學考生,僅僅最后一段寫到馬生?文章結構是否喧賓奪主,有點離題呢?
表面看來,此疑不無道理,但細細琢磨,便發現正是作者的絕妙之所在。本文看似離題,實則內在勾聯極為緊密,正所謂“形生勢成,始末相成”(劉勰《文心雕龍.定勢》)作者從自己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歷寫起,逐層到來,無一不是圍繞“好學”這個中心,最后過渡到本題;敘述的事實和情景又無一不是跟“好學”這一題旨有關,而且在議論中又隱隱有“好學”的議論,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總括;寫自己引出了太學諸生,圍繞好學進行四方面的比照,所不同者安排順序有所變化,寫自己是從生活、奔走、師長寫到書籍,而寫太學生則是從生活、奔走、師長寫到書籍,寓變化于整齊之中,最后落腳到勉勵“在太學已學二年”的馬生,與第六段緊緊相接,最后以“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知”作結,照應前四段;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提供正面體驗,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教訓,正反兩面無一不是勉勵馬生,故此全篇結構嚴謹,緊扣題旨,而且,作者在前面將自己的躬行和體驗寫得愈充分,就為全文的主旨奠定愈厚實的基礎,就愈能對馬生的臨別贈言揭示出自然而然的結論,告之“為學之難”、“勉鄉人以學”的題旨便水到渠成,顯得更加明確飽滿。本文反客為主的結構,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長者勉勵后輩最忌居高臨下,板著面孔說教,而作者雖然位尊、學顯、年長,“送序”卻無半點說教痕跡,流溢于字里行間的卻是循循善誘的誠摯之情。作者大量說的是過來人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卻字字句句寄寓著對馬生的殷切期望和親切勉勵,直到最后直接點明其拳拳心曲,“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對此,受序人馬生和廣大讀者無不為之動容。
教讀本文,感到作者勉勵馬生刻苦求學有一股巨大的說服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以情感人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是,作者和馬生身份殊異,一個是當時朝廷重臣,名聲顯赫的學者,一個不過是南京國子監學生;年齡差別大,一個是耄耋長者,一個是弱冠少年。這兩個差距于現在來說代溝明顯。可作者卻不以顯赫長者身份自居,而是把自己擺在送序對象的位置上,平等相交,娓娓談心,流溢著濃重的情感色彩。敘述個人往昔,雖字字辛酸,卻非嗟嘆貧窮,而是包含著“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之意,因而“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又顯示出欣慰之情。“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回首往事中蘊藉著感慨之情;轉入描述富家子弟裝扮,則流露出輕蔑之情;指出太學生學無長進,又表現出恨鐵不成鋼的激動之情;最后寫到馬生,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贊美之情不可多得:“流輩甚稱其賢”,“撰長書以為贄,詞甚暢達。與之辯論,言和而色夷”,“是可謂善學者矣”。這種對馬生自身價值的肯定,便容易激發其榮譽感。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語重心長。
二、以德服人
“德高才能望重,身教重于言教”。作者嗜學家貧,只好借書,“手自筆錄”,即使“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以致“遍觀群書”,這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辛勞!從苦無名師引導到步行百里外從師,不僅要恭順,還要察言觀色,抓緊機會聆聽名師的片言只語,期間又忍受了多少辛酸!為了進一步深造,又外出求學,“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頂風寒,冒大雪,“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種拼搏精神多么可貴!寄居旅店,穿破舊棉袍,日食兩頓粗茶淡飯,在這種艱難困苦之中,卻能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略無慕艷意”,這種精神境界怎么不令人肅然起敬?即使功成名就,仍然虛懷若谷,“今雖耄老,未有所成”,后輩學者又豈能稍懈?德行是靈魂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作者的榜樣和德行面前,后生怎能不刻苦學習?
三、以理説人
作者闡述刻苦求學的道理頗具匠心。他不是一般的灌輸,而是從強烈的對比中去開啟人們的心靈。作者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與“家貧”的矛盾,將艱苦的學習條件與刻苦的學習態度進行比較;在第二段揭示了“慕”與“患”無師指點的矛盾,將師道尊嚴與竭誠求師進行對比;第三段揭示了富家子弟的豪華與作者的貧寒的矛盾,將同舍生的服裝華美“燁然若神人”同自己的破爛穿著卻“中有足樂者”進行對比,無一不在啟發人們一個道理:不刻苦無以致學。至此,作者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收到歸納推理之效。但是,作者言猶未盡,又歷數太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并和自己當年學習艱苦進行強烈對比:廩稍裘葛和凍餒,大廈之下讀書與奔走辛勞,老式的專門授業與無師可以求學,多種典籍應有盡有和向人借書手抄筆錄。最后自然堆出結論: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其中“非......則......”的句式選用,顯示毋庸置疑的邏輯力量。
四、以行為目標及其結果激勵人
刻苦學習的目標是激勵人的學習積極性的外在因素,而刻苦學習的行為結果又將激發其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作者借書手抄,其行為結果是:遍觀群書,從而激發起“益慕圣賢之道”的新需要,促使其百里竭誠求師的行為,終于取得“或有所聞”的結果,于是又激發起外出求學進一步深造的需要,終獲“中有足樂者”的精神支柱。作者一生的“勤且艱”,其結果便是今天之所得——朝廷重臣,知名學者。即便如此,他仍覺得“未有所成”,語含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學而優則仕”雖有時代和階級局限,但學有所成,學有指望,通過學習為國家建功立業,這是有道理的。像這種行為目標及其結果來激勵人們刻苦好學,不僅當時有積極意義,就是今天也不乏理性的光輝。
參考文獻:
[1]《文心雕龍》劉勰.
[2]《八年級語文教學指導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