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紅
實踐是一個大課堂,不僅可以使課本知識得到運用,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而且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將推動學生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數學課程標準》將實踐活動作為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要求是: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的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由此可見,新課程將實踐活動擺在了突出的位置。我們也可以這么認為,在學生綜合數學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非常關鍵的路徑。倘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忽視了實踐活動,那么學生所接觸到的各種知識將難以快速轉換為技能,無法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整個數學教學將難以取得成效。
一、巧設實踐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上課時,我拿出48本課外書,同學們好奇地問:“老師,你拿那么多書干什么?”我指著這些課外書說:“這48本課外書要分給4個小組,要求第一小組分得這些書的 ,第二小組分得這些書的 ,第三小組分得這些書的 ,第四小組分得這些書的 。同學們說說看這樣的分法合理不合理?誰分得多?誰分得少?結果怎樣?”同學們興趣盎然,有的說:“這樣分不合理,第四小組分得多了,第一小組分得少。”有的說:“第三小組分得多。”有的說:“第一小組分得多。”還有的說:“這樣分很合理,四個小組分得一樣多。”同學們爭論不休,但是都沒有充足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我請四個小組長上來,依次把這些書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16份,各自拿去應得的份數。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以后,教師板書:第一小組 (12本),第二小組 (12本),第三小組 (12本),第四小組 (12本)。看到我的板書,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喊出來:“分得一樣多。”但同學們仍感到驚訝:“怎么會一樣多呢?難道這四個分數是一樣大嗎?”這時,我也故意帶著驚奇的口吻說:“奇怪,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喚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實踐操作,合作探究
在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互動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獲得反饋信息,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還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數學認知的發展。如《長方體的棱的認識》這一節教學,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做成后,引導學生觀察,一個長方體中的12條棱可以怎樣分組?每一組棱的長度有什么關系?然后再引導學生合作觀察,長方體中相交于一個頂點的棱有幾條?這幾條棱的長度怎樣?相交于其它頂點的棱各有幾條?它們的長度怎樣?由于有三組互相平行的棱,每組棱的長度相等,所以可以取相交于一個頂點的3條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說明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知道了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以知道這個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長方體橫放、豎放、再側放,根據長方體擺放的不同情況,讓學生說出它的長、寬、高。這樣既可以防止學生死記硬背什么叫做長、寬、高,又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長、寬、高的概念以后,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直觀圖,合作學習,邊看圖邊指出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在這樣的實踐活動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數學問題,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下,數學學習應該為主動建構的一個過程,而并非為被動接受的過程,也就是說借助內部認知結構和周邊環境兩者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知識的建構。這意味著,教學應從學生所擁有的知識與經驗出發,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地建構其數學知識體系,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倡導“做中學”,即在學生完成各種研究和體驗的過程中,而實現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深入了解知識,從而擁有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
這些實踐活動具有多重價值,其不單單使得學生在活動結束時能夠得到一定的成果,還能夠從活動之中獲得很多無法衡量的情感體驗。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和經驗,科學地設計出各種情景或活動,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發揮空間,使得其能夠從現實中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很多現實問題,從而擁有更好的數學素養,綜合能力水平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