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豪
摘 要:大數據是優化和提升政府扶貧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政府精準扶貧治理帶來了三大機遇和三大挑戰。從深入村戶、摸底把脈、精準識別,科學決策、因人而異、精準扶貧,定位管理、因地制宜、特殊扶貧,政府主導、各界參與、立體扶貧等角度,提出大數據提升政府精準扶貧治理能力的四項舉措,以期促進我國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詞:大數據;政府治理;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008-02
大數據的應用變革了政府扶貧工作的思維模式和管理方式,大數據已成為提升政府扶貧治理能力的新手段。精準扶貧是中央高度重視的一項扶貧開發戰略。挖掘大數據價值,通過大數據分析扶貧主體的思想與行為特征,按照扶貧對象的個性化需求開展扶貧工作,真正做到政府扶貧的科學化、信息化、精準化。
一、大數據對政府精準扶貧治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大數據對政府精準扶貧治理帶來的三大機遇
一是大數據資源支持精準扶貧。政府扶貧過程中自身擁有的扶貧區域及扶貧人數等方面的信息、扶貧部門扶貧的效果監測信息、新聞等媒體平臺報道的貧困與反貧困信息等,為精準扶貧提供了原始數據。
二是技術、人才的保障等為大數據精準扶貧奠定了基礎。伴隨著大數據的來臨,社會各界都開始關注大數據的應用,大數據思維與關聯分析及定量預測技術、大數據基礎設施及人才建設逐步得到重視。
三是大數據加強了政府與公眾的聯結。大數據時代,通過公眾的廣泛參與,加強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陽光互動,政府扶貧舉措更加親民、便民,對促進簡政放權、提高政府扶貧治理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數據對政府精準扶貧治理帶來的三大挑戰
一是海量的貧困與扶貧數據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值得商榷。大量的數據資料雖寶貴,但下級扶貧辦礙于政績考核壓力難免會編造貧困和扶貧信息,造成信息失真。這必然會對數據的來源是否可信存有疑惑,對能否應用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中增加了識別困難。
二是現有的數據提取與分析技術難以保證政府扶貧決策的科學性。大數據的應用還未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即使有所重視,但目前所掌握的相關技術和人才無法保障大數據在扶貧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三是慣性的主觀思維、先驗性假定思維與大數據時代的客觀思維、基于數據關聯預測定量分析思維相矛盾。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必然重塑政府領導力,引起政府扶貧理念、工作組織、扶貧方式等多方面變革。領導者也要了解大數據技術及應用,從保守封閉向多元開放轉變,從控制命令向合作協商轉變,從“領導者”變成“服務者”(根據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孟慶國教授在重慶的講座“大數據時代的治理創新與領導力”資料整理而來),從主觀臆斷的“路徑依賴”向客觀分析決策轉變。
二、大數據提升政府精準扶貧治理能力的四項舉措
(一)深入村戶,摸底把脈,精準識別
一是走村入戶,深入調查,取得數據資源。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精準扶貧的首要任務。培訓和組織各級干部深入到村組,深入到貧困戶家中進行入戶調查,不漏一戶,按照“屬地原則”分區域分塊完成自己的調查工作,收集扶貧對象的相關信息,建立數據臺賬并細化。將各地區貧困現狀、貧困致因、扶貧對象摸清摸透,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底”。同時,建立親屬回避制度,避免“優親厚友”現象,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二是審查信息,登記入機,打造數據平臺。成立專門的小組對收集到的信息資源進行審核和完善,包括每一戶貧困家庭戶主姓名、家庭人數及情況、致貧原因、扶貧計劃及項目、幫扶干部及企業或個人、家庭收入與支出詳細情況,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定期(如半年)進行反饋調查,實現數據資源的動態化管理,對新出現的扶貧對象及時納入給予幫扶,高度關注返貧群體[1],做到“貧困有號、脫貧銷號、返貧掛號”。
(二)科學決策,因人而異,精準扶貧
一是大數據助力教育扶貧。大數據平臺整合分析出因學致貧家庭,為貧困家庭及適齡學生在學校開學之際,設立“建檔立卡戶信息登記處”,與之前入戶調查采集信息進行比對,直接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入學辦理助學貸款[2]。
二是大數據助力病殘致貧型家庭扶貧。大數據平臺整合分析出病殘致貧型家庭,合理配置各地區醫療經費、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政策。除了政府送去醫療基金外,大數據的全國聯網還可以幫助醫療資源的調配,發動社會公益力量,讓那些沒技術醫治、沒錢醫治的貧困群眾有辦法醫治、有條件醫治。鼓勵社會捐贈醫療器械和藥品支持,幫助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和鄉鎮村級衛生室建設,促進醫院改造升級和標準化建設。
(三)定位管理,因地制宜,特殊扶貧
一是大數據助力產業扶貧。通過當地資源的調查,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優勢和特色,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搞旅游則搞旅游。積極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官的帶頭作用,引導返鄉新生代農民工、大學生群體,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業發展農村電商。做大做強農村電商服務中心、便民快遞網點“兩大平臺”[3]。一方面,幫助農村居民網上購物,包裹配送;另一方面,將當地農副產品、工業產品打造成品牌,網上銷售,同時網上推介當地農家樂、鄉村旅游業發展。
二是大數據助力移民搬遷扶貧。通過入戶調查歸類,著力將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區、生態脆弱區、地災多發區群眾和農村貧困戶、危舊房戶等作為搬遷重點,引導高山居民全部下山搬遷到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居住區,還原高山生態。搬遷地靠近城鎮鼓勵經商,靠近園區鼓勵務工,靠近景區鼓勵發展鄉村旅游,靠近集鎮鼓勵發展手工業,在農村鼓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三是大數據助力城鎮扶貧。以民政局、房管局、救助所、信訪辦、居委會為調研切入點,以申請為前提,找到需要幫扶的群體,主要定位為:老舊散小區、移民轉戶小區、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老弱病殘”和其他突發事故導致的支出型貧困群體,也包括下崗困難職工和已經在城鎮落戶但生活中遇到困難的農民工群體[4]。并對其家庭收入做核對,對其家庭的支出進行調查。以救濟扶貧向幫扶就業扶貧轉變,一方面,完善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救助扶貧兜底;另一方面,以社區為單位,以社會組織的造血、公益為依托幫扶脫困。
(四)政府主導,各界參與,立體扶貧
一是建立結對幫扶機制。由縣領導聯系民營企業家共同結對一個鄉鎮,由發改辦、民政辦、財政辦等部門幫扶一個村,每一名干部幫扶一個貧困戶。在地方政府土地、稅收優惠條件下引導企業家帶技術、帶脫貧項目進村入戶,為貧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帶領貧困戶發展致富。
二是建立對口幫扶機制。主城與貧困區縣產業結對,幫助區縣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幫助培育主導產業,搭建市場平臺,幫助農民就業,助推農民增收;探索異地建院機制,援建貧困地區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宿舍、給排水、工業污染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建立智力幫扶機制。建立大數據扶貧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大數據應用到精準扶貧治理工作中提供決策咨詢。支持建設勞動就業服務站(所)和勞動技能培訓基地,提高貧困群體基礎素質;幫助貧困學生就學和營養供給,開展“科教文衛下鄉”活動,在貧困村選配大學生村官,鼓勵大學生等志愿者下鄉支教,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開展扶貧接力服務行動;鼓勵優質教師、醫生下鄉指導,打造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城鄉醫療發展共同體。
四是建立城鄉建設幫扶機制。援建一批區縣城圖書館、體育館、文化館、影劇院、商業街等“大件”設施,支持小城鎮特色風貌、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支持農村危舊房、棚戶區改造,支持新農村建設,援建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改善居民居住條件。
五是建立多元化參與幫扶機制。促進農村金融參與扶貧,引導銀行業開展針對貧困農戶及農業生產的信貸扶貧,降低貸款利息率,鼓勵外資和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促進NGO小額信貸參與扶貧[5];促進農村保險事業發展,積極發揮農業保險保障作用,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承隆.北川六大工程立體扶貧[N].四川日報,2015-05-08.
[2] 王雨.打造大數據平臺助力精準扶貧[N].甘肅日報,2015-10-09.
[3] 孫惠楠.以大數據精準扶貧為引領 推動三農工作發展取得突破[N].貴陽日報,2015-09-24.
[4] 降蘊彰.城市居民應納入精準扶貧范圍[N].文摘報,2016-01-02.
[5] 蔣若凡,李菲雅,王春蕊.NGO介入性扶貧對貧困農戶借款行為的影響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10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