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君+羅隆
【摘 要】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廣東省教育廳對廣東省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管理體制、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學分轉換、休學創業等方面還有待加強。為了提高廣東省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有必要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建設“學習型”師資團隊,營造“無界化”校園,加強產學研的合作。
【關鍵詞】創新創業;廣東省;高職院校
一、引言
國務院辦公室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和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廣東省教育廳也出臺了《關于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粵教[2015]16號)。廣東省為了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調查全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因此,2015年底廣東省教育廳對全省本、專科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調查。
二、廣東省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
廣東省教育廳總共調查了58所高職院校,其中包括9所國家性示范性高職院校,33所其他公辦高職院校,16所民辦高職院校。廣東省教育廳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二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學分設置;三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四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五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與服務。調查結果的分析如下:
1.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普遍開展,但管理體制不順。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都是由就業、創業部門牽頭,由教務處牽頭只占25.86%,反映出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和理解的偏差,將創新創業教育狹隘地定位于創業教育,進而追求所謂的創業成果,如孵化了多少企業等,背離了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要求。
2.大部分學校已經設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學分,但數量不足、類型偏少。目前學校大量開設的是創業教育課程,但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設創新課程,學校還沒引起重視。
3.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隊伍出具規模,但水平有待提高。廣東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育師資能初步滿足學校需求。但是,總體來看,專任教師任然缺額較大,結構也不甚合理。從從業經歷上看,具有行業企業背景的校外導師偏少,
4.學校對學生創新創業持支持態度,但配套制度不健全。 學校普遍投入經費支持學生創業,并且大部分學校對學生休學創業非常支持,但是資金投入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在專項資金投入方面,分布不均,兩級分化嚴重,9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幾乎占總體資金規模的一半。
總之,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管理體制、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學分轉換、休學創業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三、建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制的目的及途徑
1.明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使其具有首創和和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創新創業人才除了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事業心與開拓能力的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即是通過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形式, 通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有意識地將潛存于學生個體身上無意識的或潛意識的創新潛能引發出來,以實踐活動形式實現創新思想,從而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2.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層次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應包括3個層次:第一層次,創新創業知識普及;第二層次,創新創業能力訓練;第三層次,創新創業實踐體驗。
在第一層次,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是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分為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兩部分。創新教育中,高職院校應按照不同專業所對應的行業和職業特點,在核心課程中融入創新教育。在創業教育中,高職院校應將創業教育設為公共必修課,傳授創業的知識,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設計可借鑒美國百森商學院的做法。百森商學院著名的“創業學從書”課程體系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戰略與商業機會”“創業者”“資源需求與商業計劃”“創業企業融資”和“快速成長”。它通過分析綜合、比較研究的方法, 把一個成功創業者所必須具備的意識、個性特質、核心能力和社會知識結構系統地進行了整合, 體現了創業教育所具有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智力開發與非智力教育的融合。
在第二層次,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各個專業的特點設置各種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工科專業可以設置教學工廠,引進企業創新科技項目,由導師帶領學生完成研發工作。商科專業可以設置商貿型的模擬公司,供商科學生實習。此外,加強產學研的合作。學校與企業共建校內企業。校內企業設置研發、財務、院校、人力資源等部門,吸納校內各個專業的學生一起實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創業技能。
在第三層次,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是搭建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基地。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基地實施項目管理機制,目的是孵化出創新型的企業。項目管理機制包括:項目申報、項目評審、項目實施、項目檢查、項目驗收、項目扶持等環節。項目申報人如果有科技創新項目或者創業項目,可申請立項。項目的周期一般是1-2年。孵化基地組織專家檢查項目的進度及驗收項目。孵化基地應提供以下扶持策略:在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實施項目提供場所;配備1-3名指導老師;提供一定的扶持資金;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相關信息咨詢。另外,學校對于品學兼優的學生,允許其休學創業。
3.建設“學習型”師資團隊
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由校內教師校外導師構成。創新創業活動是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需要校內教師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校內教師長期工作于教學一線,創新創業實踐工作經驗不足。高職院校應鼓勵和支持校內教師參加國內外相關的創新創業培訓和學術研討。校內教師應學習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同時,校內教師應定期到企業頂崗和掛職,參加企業經營活動,運用專業知識協助企業解決問題,積累實踐工作經驗。
高職院校應聘請校外導師加入創新創業的教師隊伍。校外導師是法律、稅收、知識產權、企業評估以及合同管理等領域的專家。邀請校外導師參與到課程教學設計、項目教學、教學研討、實踐模擬等活動。高職院校應加強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的交流與合作,建設“學習型”的創新創業師資團隊。
4.營造“無界化”校園
由于創新創業項目往往需要各專業的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所以,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學習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經驗,營造“無界化”校園,鼓勵不同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南洋理工學院為了發展“無界化”校園,建設了科技園。南洋理工學院所以科技為主的教學活動都集中在科技園進行。科技園有如下優勢:有利于課程資源的集中于分享;有利于不同學系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學院更有效地配合企業及科技的發展需求。
5.加強產學研合作
國外成功的經驗表明: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高校不可能在脫離社會環境之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高職院校應加強產學研合作,聯合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企業與高校的深入接觸,有利于高校的創新科技產業化;有利于形成巨大的創業關系網絡,為高校師生真正的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總之,構建以創新創業為過程的教育體制,任重道遠,功在千秋。
參考文獻:
[1]鄭文,林婕.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分析——以廣東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
[2]張幃,張帆.美國大學創業教育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才,2003(8).
[3]熊政力.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社會縱橫,2014(4).
[4]李研,高婷婷. 就業視域下大學生創新與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管理,2015(3).
[5]馮曉虹. 基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5).
作者簡介:
梁麗君(1980—),女,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管理、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