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黃文婕


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德育工作體系應當根據新大綱的要求進行重新構建,其中德育內容體系的構建是工作體系的關鍵,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特點,將德育內容合理安排到每個學期,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貫徹落實新版德育大綱十分重要。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5C-0027-02
一、德育內容體系構建的背景
2015年初,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新修訂的大綱是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礎性文件,是中職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規范。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可以分成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六個方面,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大綱,需要學校對德育工作體系進行系統設計,而德育內容體系的構建是德育工作體系的關鍵。
二、“2+1”辦學模式背景下德育內容體系的構建
(一)“2+1”辦學模式簡介
“2+1”辦學模式即前兩年以校內教學為主,重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的基本知識、學習方法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掌握基本專業技能;第三年以崗位工作實習為主,使學生能夠扎實地掌握崗位操作技能,實現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二)德育工作目標網絡體系的構建
新修訂的德育大綱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中國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識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6個方面。能否將中職德育內容合理地安排到各個學期,是構建中職德育內容體系的關鍵。本文試圖根據中職學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將新大綱中的德育內容構建成分階段、有層次的中職生德育內容體系。
1 .第一學期德育內容:適應職業教育、培育健康心理。
第一學期,學校需要引導學生適應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轉變為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轉變為就業為主的現狀,對他們的思想、學習、心理、人生目標等方面進行重新定位。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自我意識方面、學習心理方面、人際關系方面、生活和社會適應性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方法。
(2)學習校紀校規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包括掌握課堂禮儀、服飾儀表、尊師禮儀、同學間禮儀、集會禮儀、校內公共場所禮儀等校園文明禮儀常識。
(3)開展生命安全、艾滋病預防、毒品預防、環境保護等專題教育。
(4)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選擇《詩經》《道德經》《大學》《中庸》《學記》《論語》中的有關章節以及包含中華傳統美德的詩賦,讓學生在誦讀中學習、理解、自省,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傳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養的自覺性。
(5)職業理想教育。職業理想教育是幫助學生選擇并準備從事一項適合自己的職業的過程,包括:職業認知教育、職業情感教育和職業目標教育。
2.第二學期德育內容:開展道德教育,規劃職業生涯。
第二學期是中職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是培養他們道德情操、職業意識的關鍵階段。本學期主要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個人品德為核心,開展道德教育。個人品德四德之始,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是個人品德的外化與擴大,個人品德教育至關重要。重點抓好“知榮辱、講誠信、懂感恩、盡責任”四方面。
(2)促進職業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是促進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職業定位與職業生涯規劃,給予職業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的上升空間。內容包括認識自我教育、生涯覺察教育、生涯規劃教育、生命教育等。
(3)了解中共黨史,繼承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黨的優良作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戰勝和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引導學生們認真了解“中國夢”的起緣,理解其深刻內涵,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內容包括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3.第三學期德育內容:強化職業道德,培育中國精神。
第三學期是全面發展階段。本階段的德育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職業道德規范,具備法律意識。指導學生了解國際、國內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
(1)職業道德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其培養目標和內容具有鮮明的職業性。職業道德教育側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職業道德觀和價值觀。中職學校學生職業道德與職業意識培養應以職業道德習慣的形成,達到一定的職業道德境界為歸宿,包括公共職業道德基礎理論、行業職業道德規范以及企業文化三個部分。
(2)職業精神教育。
職業精神是指以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要求為基礎,培育學生在未來從業過程中需要的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以及行為規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基本內容包括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紀律、職業作風四個方面。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的重點就是將職業精神外化為學生的行動實踐。
(3)憲法法律基礎知識教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道德調整人的思想動機,法律調整人的外部行為,同時開展教育有利于發揮二者之間相互補充和促進作用,內容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與繼承法、刑法、經濟法、勞動合同法、訴訟法。
(4)國情教育。
深入了解家鄉實際,辯證分析本地優勢和制約城鄉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對自己的家鄉充滿情感。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現代史和當代中國,培養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感和報效祖國的意志品質。
(5)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凝聚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奮進的精神,民族精神教育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的必然要求。內容包括國家意識、中華民族意識。中華文化意識和中華民族公民意識教育四方面內容。
(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學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規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每一名學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覺行動,國家層面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層面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4.第四學期德育內容:培養創業觀念,具備職業素養。
第四學期是學生職業生涯的接軌期,本階段的德育內容是注重擇業創業和社會公德的教育,引導和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素質的要求,把學生塑造成適應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
(1)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
良好的哲學素養有助于豐富中職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升華人生境界。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時代精神教育。
一個民族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有自己的精神,這種精神從歷史的角度看,稱為民族精神,從現實的角度看則稱為時代精神。教育內容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職業紀律和崗位規范教育。
職業紀律和崗位規范是維持職業活動的正常秩序,保證職業責任得以實現的重要措施。學校要教育學生明白紀律和自由互相依存的關系,要自覺地遵守與職業活動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內容包括服從命令,樹立紀律觀念,實習時遵守規章制度、工藝規范和操作規程等。
(4)就業創業準備教育。
創業就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為目標,以培育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能力與素質、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為主的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就業和積極創業,使其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內容包括:就業形勢政策與就業能力、求職技能、職業適應和創業教育。
(5)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于人的一生、持續的學習過程,內容包括主動學習、不斷探索、學以致用和優化知識。
參考文獻:
[1] 席東梅.展現德育魅力,強化理想信念和中國精神教育——中國職教學會德育工作委員會等機構解讀《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4).
[2]林旭蘭.中職學校“2+1”辦學模式下的德育途徑和方法[J].教育與職業,2009,(3).
[3] 于秀琴,劉俊英.淺談職業理想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 (21).
[4] 董煜峰.中等職業學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
[5]周衛.現代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內容[J].教育科學文摘,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