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進,齊曉霞
(安徽新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合肥 230088)
?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網絡工程“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建設
王琦進,齊曉霞
(安徽新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合肥 230088)
課程是專業培養規格的基本構建,是實現人才培養的基本保證。因此應根據社會對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網絡工程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建立起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職業生涯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依據行業標準、職業資格標準推進模塊化課程改革,注重基礎理論課程,強化實踐訓練,突出雙證教育與學科競賽。課程體系建設全面深化了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網絡工程;課程體系建設
網絡工程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密切結合而形成的新興技術領域,是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1]。社會急需專業技術人才,但網絡專業人才尤為短缺。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開設了網絡工程專業,但專業培養的應用型和創新性體現不夠,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不夠合理,學生的工程素質、創新能力比較薄弱[2-3]。因此,如何改變傳統培養方式,深化教學改革并形成特色,是目前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2015年學校在獲“安徽省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后,進一步加大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了“三個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就其中之一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在網絡工程專業的建設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與探討。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與改革的落腳點。我校構建的“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職業生涯課程”三位一體課程體系中,“通識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辯證思維、博雅情懷和高尚志趣;“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扎實基礎和較強應用能力;“職業生涯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生涯規劃意識與技能、較高的職業素養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網絡工程課程建設緊緊圍繞學校“三位一體”課程體系,以培養卓越網絡工程師為目標,通過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及其它育人活動,使課程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充分收集各方意見和建議,了解市場需求和學生發展需要后,確立“厚基礎、強實踐、提視野、突雙證”的課程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具體來說,網絡工程專業的通識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和素質教育課兩個板塊,占總學分的36.9%;專業課程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必修課、專業方向選修課三部分組成,占總學分的58%;職業生涯課程貫穿于4年全過程,主要包括入學專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必修課程和創業意識、校企合作班等選修課程,占總學分的5.1%。

圖1 網絡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模式
2.1 根據專業培養標準,重組課程結構
網絡工程專業對接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三大職業領域,即網絡工程師、網絡系統工程師和網絡開發工程師。專業課程通過“篩選→引進→整合→調整→運行”五個環節,在“基礎理論教學體系”和“基礎實踐教學體系”基礎上(圖2),形成了“網絡互聯”“網絡開發”“網站設計”三大課程群。課程群在內部課程邏輯結構與遞進關系上,既體現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又突出了應用工程領域的層次對應[4]。課程群分別突出網絡系統互連與集成、網絡應用設計與開發,為不同興趣與特長的學生提供了多樣選擇。

圖2 專業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2.2 根據人才培養能力要求,優化課程模塊
根據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對課程群進行了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互為支撐的一體化課程模塊優化,著力構建了“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模塊。課程模塊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主線重組專業課程,將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貫穿在教學計劃中、落實在實踐訓練里,突出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訓練,貫徹就業導向與職業導向,以適應社會崗位對能力目標的要求。課程的模塊化設置強調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課程邏輯關系的重建與調整、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職業資格能力要求與課內教育的擴展與提升,形成富有特色且互相關聯的課程模塊結構(圖3)。模塊中核心課程的就業方向為網絡工程師、網絡系統工程師、網站開發工程師。

圖3 課程模塊之間的關系
2.3 根據課程間關聯,改革課程開設
新生入校初,學校安排專業負責人和行業企業專家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接受系統的專業思想教育。第一學期,安排大一新生進行一周的網絡工程專業實訓,讓新生帶著好奇心去了解網絡技術,帶著問題去學習網絡知識。課程的教學過程體現應用能力的養成,每門新課程的開始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本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定位、任務、實施方案和評價標準等。
在專業基礎課“計算機網絡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使用雙語教學。為了使學生“能懂、愿懂、易懂”,首先,在教學方法上通過“簡單滲透層次→整合層次→雙語思維層次”梯度模式,讓他們逐步學會用母語和英語來表達計算機網絡知識,思考和解答問題;其次,在教材選用上,以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Computer Network Fourth Edition”教材為藍本,開發自編教材,引入了海外網絡工程案例對話內容[5]。在“無線網絡”“PHP動態網站設計”等課程上,采用案例式、項目式教學,將課程知識點與工程案例相結合,通過工程案例的推進,帶動課程知識點的逐步深入講授;最后,通過項目報告、答辯匯報等形式考核學生課程掌握的情況。
2.4 根據課程應用性需求,改革考核與評價
考核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考核方式更加突出應用、注重過程,通過建立“考核內容綜合化、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過程全程化”這種新的多元化課程考核與評價模式,保證了考核的客觀公正性和評價的合理性。對“路由與交換”“PHP動態網站設計”等部分課程,實施“以證代考、以賽代考、以項帶考”等考試方式改革,使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創新訓練內容等有機結合,科學合理地建立人才培養質量考核標準,確保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得到科學評價。
實踐訓練的創新與改革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職業生涯課程落實與深入的核心。應不斷創新實踐教育形式,加大校內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力度,開發各具特色的學科與科技競賽、創新實踐訓練項目。通過職業生涯課程建設與改革,促進教師應用水平的提升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3.1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通過實踐與探索,專業構建了“一主線、四層次、五平臺、八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四年實踐不斷線這“一主線”,豐富公共實踐、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四層次”的實踐內容;加強實驗實訓平臺、實習實訓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創業就業平臺和社會實踐平臺“五平臺”建設;保證素質訓練模塊、實驗教學模塊、實習教學模塊、實訓教學模塊、課程設計模塊、畢業論文(設計)模塊、應用與創新模塊、社會實踐模塊“八模塊”真正落到實處。
3.2 實驗教學中心建設
專業實驗實訓室建設依托“網絡與通信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成了“網絡綜合布線實訓系統”“H3C網絡工程實驗實訓教學系統”“云虛擬網絡安全仿真系統”“無線網絡實驗與仿真系統”“嵌入式開發與協議仿真系統”“WEB開發實訓系統”等6個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室以及1個“網絡實踐與創新中心”,如圖4所示。

圖4 網絡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構成圖
實驗教學中心將實驗實訓室建設與專業課程群模塊課程進行了緊密對接,課程間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網絡綜合布線實訓基地對應“網絡綜合布線”課程;H3C網絡工程實訓室對應“計算機網絡原理”“路由與交換”課程;云虛擬網絡安全仿真實驗室對應“網絡安全”“TCP/IP協議”課程;無線網絡實驗室對應“無線網絡”“網絡仿真”課程;嵌入式網絡實驗室對應“Linux操作系統”課程;WEB開發實訓室對應“PHP動態網站設計”“Oracle數據庫”課程。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滿足了實驗教學,為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改革、學科與科技競賽科研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有利保證。
3.3 雙證教育與創新訓練
職業生涯課程圍繞校企合作、學科與科技競賽、職業資格認證三方面進行。在不斷完善校內“網絡實踐與創新中心”的同時,積極對外合作與交流,通過資源共享、合作共贏,使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不斷深入。我校與杭州華三通信有限公司(H3C)、科大訊飛、達內科技集團、合肥肥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聯合設立冠名班,把行業資格標準引入課堂,突出“雙證”教育。通過設立企業獎助學金、贊助學生主題活動等形式,進一步發揮合作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學院與H3C合作成立了H3C網絡學院,合作共建H3C網絡工程實驗室,引入H3CNE(網絡工程師)、H3CSE(高級網絡工程師)、H3C-SWLAN(無線網絡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學分互換,將“路由與交換”“無線網絡”等課程與行業資格考證課程進行有效對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雙證”獲取率。合作共建3年來,已有230余人拿到了H3CNE證書,15人拿到了H3CTE(網絡排錯專家)證書。
廣泛開展學科與科技競賽項目,以賽代訓,提高競賽獲獎水平。每年舉辦校級“網絡技能大賽”“網站創意設計比賽”,積極備戰安徽省網絡技能大賽以及全國大學生網絡大賽。通過競賽,提高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在實踐環節中運用的能力,增強學生對網絡工程專業的認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該專業學生于2014、2015連續兩年獲得安徽省網絡技術大賽特等獎和一等獎。學科與科技競賽的深入開展,提高了學生專業實踐創新能力,深化了應用能力培養。
學校將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通過“三個三位一體”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學、在實踐中學;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促使學用結合,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方式提升了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較好的借鑒價值。
[1]崔杰,仲紅,石潤華,等.基于“卓越計劃”的網絡工程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5(4):16-18.
[2]何秀,田立偉,陳強,等.網絡工程專業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旬刊,2016(1):59-60.
[3]蔣宗禮.基于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5(5):18-21.
[4]施曉秋,劉軍.“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8):30-35.
[5]齊曉霞,王琦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網絡工程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88-191.
2016-05-17
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計算機網絡精品視頻公開課”(2013gkk014);安徽省振興計劃項目“網絡工程新專業建設”(2014zytz035);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卓越網絡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4zjjh048);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網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2015jxtd044);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網絡與通信虛擬仿真教學中心”(2015xnzx024)。
王琦進(1980- ),男,副教授,碩士,從事計算機網絡與模式識別方向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6)10-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