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生 肖莉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p88~90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
【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為學習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對豐富圖形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動手能力、增強探究意識,描述現實空間、發展思維能力的方法有著重要價值。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 通過觀察和辨析,理解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并會用集合表示。
3. 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聯系生活進行學習,感受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
【設計思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在課堂改革,課堂成了課改的核心地帶,追求高效課堂成為所有教育者的共同目標。我校以“追求‘有味的本色課堂”為項目載體,著力構建具有兒童味(順乎兒童天性,發展兒童個性)、情感味(注重體驗,讓課堂生機盎然)和學科味(遵循學科特點,理趣交融)的課堂,著力體現兒童主體的生命本色、學習內容的生活本色、學習形式的生態本色。
下面我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為例,具體闡述一下設計意圖。
一、 遵循兒童天性,彰顯兒童味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有其自身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特點。我們只有循性而教,才能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之成為積極主動的建構者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因此,遵循兒童天性應成為我們組織教學的首要原則。
(一) 敢想,讓童心自由飛翔
課程伊始我先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空間:“出示一組平行線,你再加兩條直線,想辦法圍成四邊形,想象一下,你能圍出幾種不同的四邊形?”讓學生在頭腦中想一想,用手比劃比劃,再自由地進行創作。從創作的過程來看,學生積極投入,從學生創作的結果來看,他們能創作出所有不同形式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課的結尾,我設計了一個猜圖形的游戲,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猜一猜被遮住的四邊形是什么圖形?不可能是什么圖形?學生根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猜想,最終猜出了圖形。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興趣十足,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二) 樂說,讓童性充分張揚
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舞臺,一定要鼓勵學生“敢說”“樂說”。在學生進行“我來創作四邊形”后,我把話語權交到了孩子們的手中,鼓勵他們“不僅自己要能創作四邊形,還要有更高的水平能看懂其他同學創作的四邊形”,學生們積極舉手,把他們能看懂的四邊形創作過程和全班同學分享。接著對創作出來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這個工作也是通過學生們的討論發言得出結論。課的結尾,我讓學生根據以往研究圖形的經驗,說一說你還想研究有關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哪些知識?學生提出了很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整節課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進行的。
(三) 好玩,讓童趣自然流淌
玩是孩子的天性,當學生玩的天性得到釋放時,他們就能積極投身到各類活動中,就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在不知不覺的情境中學到他們沒想到的許多東西。這節課我讓活動貫穿全課,從開始的“我來創作四邊形”的游戲,到課中找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再到對四邊形的整體分類,“你知道⑨號四邊形應該放在黑板上的什么地方,誰愿意來放一放?”最后到猜圖形的游戲,學生通過這些快樂有趣的活動,實現了學中玩、玩中學。
總之,循性而教就是要順應兒童的天性展開教學。課堂上少一些控制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灌輸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急躁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單項傳輸多一些互動交流,為兒童自由呼吸與成長留有時間和空間,讓兒童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盡享生命成長的快樂。
二、 注重過程體驗,凸顯情感味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在課中沒有采用常規的靜態教法,如先提供素材,描述特征,再界定概念。因為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如果以這種方式推進,學生會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進行表述,如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很少會從兩組對邊平行進行理解。于是我就嘗試用動態的手法進行教學:先創作素材,接著反思分類,再界定概念。
課的一開始我先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空間:“出示一組平行線,你再加兩條直線,想辦法圍成四邊形,想象一下,你能圍出幾種不同的四邊形?”讓學生在限制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的創作,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建構,所創造的圖形盡管大小不一,樣子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特征,至少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根據一組對邊平行與兩組對邊平行,幫助學生把新建立起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概念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從分散學習到整體認知,從直觀描摹到想象構造,動態操作更豐富了圖形素材,動態聯系構建了更完整的認知結構。
其次是從圖形觀察到空間想象的動態研究引發更深入的數學思考。如一組平行線之間兩條線的長度、斜度的變換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圖形來,這種動態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把創作過程和分類過程進行有效的整合。
在教學設計時,我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講究目標設定的彈性,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在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 統整學習內容,體現學科味
今天執教的這節課在最新版的蘇教版教材中是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進行平行四邊形特征的認識和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第二課時是梯形特征的認識和認識梯形的各部分名稱,兩個內容是獨立進行安排的。其實,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這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停留在多種屬性上。平行四邊形又與梯形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就嘗試打破教材的限制,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把原來兩課時教學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進行了整體的架構。而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之間的本質屬性,我在課的開始設計了讓學生在九組平行線中再畫兩條線段,不管怎么圍,畫出來的不是平行四邊形,就是梯形,因為它們的共同屬性是有一對平行線,已經清晰地體現在圖中;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分類等思維活動,學習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通過對內容的統整,更有利于學生在四邊形的整體框架中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更有利于數學模型的建立,更有利于數學系統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