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
【摘 要】 本文討論了“善治”視野下法治文化的概念重構及法治文化建設的價值,分析了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指出,“法治”作為實現“善治”的基礎要件,必須要體現善治的基本訴求,即:體現法治性、民主性、合作性。
【關鍵詞】 “善治”;法治文化;文化建設
當前,推進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是加強我國法治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步驟,也是構建中國特色法治話語體系的價值積淀。法治文化的發展程度是國家法治現代化的重要標識,也是國家制度法制規范化的直接表達,是最能檢驗國家文明發展與社會風尚的標桿。在“善治”視野下探討法治文化建設不僅是理論發展的必要,也是回答現實問題的訴求。
一、“善治”視野下法治文化的概念重構
法治如果缺乏一種文化價值體系的襯托,將會失去存在的基礎,導致認同危機,難以內化到社會生活當中。法治文化中的“文化”多指一種觀念,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以及相對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當前學界對“法治文化”的概念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1、從法治體系的構成結構來界定
法治文化是法律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制度。其中既有表層的法律規范、制度,也有深層的法律心理、意識,即法治文化是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文化類型。
2、從法治彰顯的價值來界定
法治文化是融注在人們心底和行為方式中的法治原則及其價值追求,是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機構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行為方式。立法的人性化、司法的文明化、執法的程序化等,都是法治文化理論應當研究的問題。[1]
3、從社會形態屬性來理解
法治文化應該是以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理念為導引,以依法辦事和自覺守法為基礎,以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秩序為目標的法治文明狀態,也是自覺遵法守法等行為方式共同構成的一種先進文化現象和法治進步狀態。[2]
本文認為,法治文化是文化觀基于“法治”所涵蓋的制度、觀念、行為而表現出的體現社會主體行為模式的一系列關系。法律的制度結構(法律制度、組織、設施)建構法治文化的基礎要件,法律的觀念結構(法律心理、意識、思想)體現法治文化的精神力量,法律的行為模式(立法、執法、司法)表征法治文化的價值理念。“善治”視野下的法治文化建設必須體現人類基本價值,為法治化道路的實施提供觀念支撐,塑造法治新形象。
二、“善治”視野下法治文化建設的價值
無論是以“政府治理”為核心的善治理論,還是以“社會治理”為核心的善治理論,抑或是以“公共治理”為核心的善治理論都強調治理主體間要建立一種新穎關系,通過彼此的合作管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即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
1、憑借法治文化建設塑造法治形象,調適社會風俗
中國社會所固有的封建集權傳統使得“人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治因素在社會中的認同度,公民意識以及法治文化的發展相當殘缺。善治目標的實現需要法治文化的能動支撐,重塑法治新形象。因此這就需要我們重視與社會風俗的融合,調適不合法治化要求的因素,為法治內化于社會生活創造條件,增強法治公信力,樹立執行有力的法治新形象,引領社會風尚。
2、為法治現代化、治理現代化提供價值認同
實現我國的法治現代化、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挑戰眾多,二者參與主體廣泛,其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會觸及原有社會秩序。在法治化道路上,需要面對完善法律體系,培養法治思維,深化法治宣傳等困難。因此,法治社會的建設需要在社會中確立一種價值認同,即法治現代化與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需要在社會中有一個長期的觀念濡化過程,影響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增強法治社會的向心力與認同度。
3、標識社會文明程度,再建社會精神秩序
法治化程度是標識社會文明理性的關鍵要素,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定是具備高度發達的法治精神的國家。推進法治要有一個內在動力,即法治精神。現代法治文化對于塑造法治精神具有基礎意義,一個全面、規范的法治文化建設過程必定會體現治理的基本訴求,也更能體現社會文明理性程度。法治文化的培育有助于克服法治化過程中的硬性約束,最大限度的發揮法治文化的“價值性”,帶動社會文明發展。
三、“善治”視野下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法治”作為實現“善治”的基礎要件,必須要體現善治的基本訴求。丁宇認為“善治”的基本訴求主要包括:法治性、民主性、合作性等。[3]因此,法治文化的建設也應從這幾點入手。
1、體現善治目標的法治性
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大力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用法律的觀念結構支撐法治文化建設,用法律的制度結構保障法治文化建設,以法律的行為模式推動法治文化建設,使法治文化融入治理系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良法善治”。
2、彰顯善治目標的民主性
法治社會必須體現公平正義與自由平等,積極帶動社會多方主體參與法治,打造可信賴的法治文化,使多元主體能自覺遵守法治的要求,積極參與治理過程。法治文化也要充分體現治理過程的公開透明,在社會范圍內塑造一種回應型的法治文化,使民主理念與責任理念內化于法治文化當中。
3、反映善治目標的合作性
法治文化建設要多方參與,協商民主,要充分彰顯公共利益,樹立“為民服務”的理念,增強服務意識和大局觀念,要在治理過程中積極培育起高效規范,認同度高的法治文化,為實現“善治”目標提供信念支撐。
總之,法治是法治文化的邏輯起點,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內在需求。在“善治”視野下,我們不僅要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吸收人類進步的文明成果,同時要不斷克服法治進程中的種種障礙,消解困惑,在個體層面、社會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等方面,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法治的發展和完善,不斷推進國家法治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注 釋】
[1] 劉斌.當代法治文化理論構想[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1.
[2] 李林.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概念的幾個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2.2.
[3] 丁宇.論善治的基本訴求[J].江漢論壇,2009.10.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善治與幸福[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11.2.
[2] 蔡文成,趙洪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述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報,2015.3.
[3] 龔廷泰.法治文化認同的機理與路徑[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4.
[4] 梁瑩,肖其明.論法治化的善治:淵源、內涵與過程[J].社會主義研究,2005.5.
[5] 單穎華.法治文化的困境與出路[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5.
【作者簡介】
張 朋(1990-)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現就讀于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