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臘梅?李玲
【摘 要】 本文在闡述教育公正的定義、類型的基礎上,探討了教育公正實現的路徑:促進教育市場化和加強政府干預,以實現教育公正;在實現教育公正時應遵守平等、差別、程序優先和滿足多樣性等原則。
【關鍵詞】 教育公正;含義;類型;實現路徑
教育公正是衡量社會公正水平的重要尺度。目前,不管是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還是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教育公正狀況都不是令人很滿意,教育公正問題也引起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教育公正性抱怨也是彼伏消長。提高教育的公正性水平,辦更加公平和正義的教育,是全世界教育改革的主題,也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
一、教育公正的含義
教育公正是指政府在教育公共資源(機會、權利、利益、條件等)供給和配置過程中所堅持的“應得”原則和所應實現的“相稱”關系,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進公共教育資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從而保障不同個體或社會群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得其所應得的公共資源。
這個定義明確了教育公正是現代的教育價值觀,也是制定和評價教育政策的基本尺度。在傳統社會中,公共教育資源的供給或配置遵循的是不公正的,根據社會身份或等級的不同有差別地對待。
教育公正主要調整的是公共教育資源的供給和配置方式,主要包括教育權利、機會、利益和條件等,還包括由政府直接或間接投放于教育中的影響青少年學生發展的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資源等。
二、教育公正的主要類型
教育公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權利公正、能力公正和需求公正
根據政府在教育公共資源供給或配置過程中所堅持的標準不同,可以將教育公正分為“權利公正”、“能力公正”與“需求公正”。
權利公正是以權利標準為標準的教育公正,把政府法律所賦予公民平等教育權利的實現看成是衡量公共教育資源供給或配置是否實現了公正的核心標準。能力公正也可以稱之為以能力為標準的教育公正,它強調把個人能力大小作為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特別是優質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標準,在于倡導每個人應該按照他某方面公認的能力水平受到相應的對待,不同能力的人應該受到不同對待。需求公正可以稱之以需要為標準的教育公正,以個人多樣教育需要的滿足作為評價教育公正的指標。
2、起點公正、過程公正和結果公正
根據教育公正所意圖調節的公共教育資源供給或配置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將教育公正劃分為“起點公正”、“過程公正”和“結果公正”。
起點公正指的是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自然或社會條件的影響,都具有開始他某一階段學習生涯的機會,也就是入學機會均等。過程公正指的是青少年學生進入某一階段的教育過程以后受到公正的對待,享有同等的學習權利、同樣的學習資源和同等的教育關懷,教育者不以他們各自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程度等的不同而區別對待他們。結果公正是相對于最后目標而言,強調學生走出校門時獲得大致相同的學業成就,從而使不同社會出身的兒童在起點和學校體制為的差別得以消除,實現實質上的平等,即教育質量或發展質量平等。
3、原則公正、程序公正和實質公正
根據教育公正實踐的過程,可以將教育公正劃分為原則公正、程序公正和實質公正。原則公正也可以稱為理念公正,主要是指政府或學校機構在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過程中,從思想上將公正或促進公正作為基本的價值尺度。程序公正與操作過程中的民主化、公開化程度是有密切關系的。實質公正類似于上一組教育公正類型中的結果公正,強調公正在教育實踐中被真正實現。
三、教育公正的實現路徑和原則
與教育公正的認識相比,教育公正的實現是更加艱難的事情。這一方面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公共教育資源供給能力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與人們多樣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公正訴求有關系,此外還受到宏觀的社會制度影響和制約。
1、教育公正實現的路徑
教育公正的實現有兩種主要路徑,促進教育市場化和加強政府干預。第一條路徑主要強調政府在促進教育公正過程中要放松管制,給學校更大的自主權,突出學校的特色和提高學校的競爭意識。第二條路徑強調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通過法律和行政措施,對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加以改變,并且防止市場行為對教育均衡發展的不良影響。
2、教育公正實現的原則
(1)公平原則。公平地配置公共教育資源是教育公正的第一要義。作為教育公正首要原則或核心內容的教育平等應該包括:教育權利平等、教育機會均等。
(2)差別原則。差別原則是指在做到教育機會平等的前提下,給那些學業成就表現優異的人或學校以更多的份額。人們常說的“擇優錄取”、“多勞多得”、“表彰和獎勵優秀學生”等,都體現了這種差別原則。
(3)程序優先原則。程序公正是結果公正的保障之一,應該是一種更加優先的價值原則。要做到教育公正,政府應該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資源供給或配置的公示制度、聽證制度、情況通報制度、財務審計制度、申訴制度等,從而使得不公正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發現和糾正,為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公正和保障公正性的實現創造制度條件。
(4)滿足多樣性原則。公共教育資源的供給或配置,目的是要滿足人們的多樣化教育需求。人們的教育需要包括基本教育需要和非基本教育需要兩個類型,基本教育需要具有普遍性,是一定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每一位公民或青少年兒童都具有的教育需要;非基本教育呈現出比較大的差別性,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高于基本需求的教育需要。
教育公正的實現確實非常艱難的,既要注意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把教育公正的實現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責,又要注意發揮和引導公民多樣化的教育需要,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坤慶,岳偉.教育概論哲學簡明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馮建軍.論教育公正的基本原則[J].社會科學戰線,2007.4.
[5] 馮建軍.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作者簡介】
南臘梅(1982-)女,陜西商洛人,研究生學歷,咸陽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