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中學生閱讀,教師需在選擇和引導上下功夫,要讓學生正確認識閱讀的價值,從自身產生閱讀需要,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學會選擇閱讀內容,把握正確方向;教師主要從理論、方法、技巧等方面進行指導,給學生樹立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
【關鍵詞】 中學生;閱讀指導;方向;指導;經典閱讀;廣泛涉獵;擇書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事實上是語言認讀水平、語言知識水平、思想認識水平和語言領悟能力的一種綜合反映,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應該站在學生閱讀能力真正提高的高度,審視中學生閱讀教與學的現狀,研究適合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策略。
每個人在中學階段讀到的東西,會溶進生命,化入血液,成為最基礎的組成,而到了大學、成年以后閱讀的,卻往往只能作為知識而存在。所以說,中學階段是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中學生的閱讀流于貧乏,精神流于空虛,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聊天,沉于消極,而這怎么可能形成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呢?
然而,當前中學生閱讀的現狀令人憂慮。
一、中學生閱讀與教師閱讀教學現狀
1、不少學生討厭讀書,討厭閱讀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有了學習壓力,這種學習乃至閱讀是在外在壓力下才進行的,不是自發的、主動的,所以毫無興趣可言。學生群體中很少有那種廣泛涉獵、求知若渴的追求,甚至,壓力越來越大,學生會討厭讀書。
2、中學生閱讀普遍存在數量少、閱讀面窄、質差的問題
有人曾經對不同層次幾個學校的初中生的閱讀情況進行過調查,統計的結果是:讀過《水滸傳》的占12%,讀過《三國演義》約占10%,讀過《西游記》的占20%,讀過外國文學經典名著的微乎其微。相反,部分學生對魔幻、仙俠、言情小說卻非常癡迷,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沉湎于含有色情、兇殺等內容的非法出版物無法自拔。還有,語文課本中的閱讀內容欠缺,只有少得可憐的幾篇經典名著閱讀,而且還是在教師說教式的引導下強迫學生學完,何談學生閱讀能力的真正能提高?
文章是由語言構成的,初中語文的學習,主要讓學生通過對語言魅力的感受領悟才能真正汲取語言藝術的營養,從而充分認識到文本閱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3、而教師的閱讀教學情況一樣讓人憂慮
首先,語文教師害怕閱讀教學。因為閱讀教學覆蓋的面大,古今中外,各種流派,迥乎不同,教學時往往難以把握;同時,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是多種能力長期融合的過程,學生閱讀能力短期內即使再多的訓練也難以看到顯著效果,讓人無法樹立信心;另外,學生也害怕閱讀,對閱讀無法產生興趣,積極性不高,課堂效果更差,教師就更害怕閱讀教學了。因此,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未真正調動起來,學生的興趣又從何而來,閱讀教學自然無法開展。
閱讀教學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上一些考試試題的誤導,有些教師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育過程完全以升學考試為目的,閱讀教學只著眼于那百來篇課文,進行急功近利式的訓練。
二、中學生閱讀方向指導
教師應該確立大語文觀,以課本為依托,從經典名著經典入手,有計劃地引進課外篇目,課內課外完美結合,拓展閱讀量,科學有序地把閱讀教學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以課本為基礎,從經典經典名著的閱讀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中學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要能夠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經典名著。”而且,還提出:“培養中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的要求是明確和具體的。一是有數量的規定。初中階段要讀不少于260萬字,分散到每學期要讀兩三部作品;高中階段要讀不少于150萬字,五個學期每學期要讀兩部作品。二是教科書中均是把經典名著閱讀列為必學內容。
多讀經典名著,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文學經典名著中對人物各方面的刻畫、對景物、事物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對每一個中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中學生年紀小,接觸文學的時間太短,閱讀積累非常有限,閱讀經典名著則是中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的最直接、最容易掌握的方式。
經典名著是當時社會現實的濃縮,通過閱讀名著,我們可以形象地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這個于中學生來說還不熟悉的社會。通過閱讀經典名著、鑒賞經典名著,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來自于現實生活,又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他們或許吝嗇或許慷慨,或者善良或者丑惡,或美麗可愛或丑陋陰險,或勤奮樸素或揮金如土,或聰明高潔或荒誕不稽,或……人間的百態、世事的炎涼,可以說盡融在經典名著中了。
經典名著往往通過主人公的生活經歷或奮斗歷程等形式向讀者介紹做人的道理、成長的經歷,告訴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思考人生。當我們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閱讀經典名著,那么經典名著對我們而言,也就絕對不僅僅是涉獵和積累了,更深層些說,甚至可以稱得上人生的導師,生活的真諦,或許已經融于其中了。
2、加強課外閱讀,廣泛涉獵之后學會選擇,課內外完美結合,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可以說,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續和拓展。課內只是學方法,而課外才能求發展。課內是有限的,而課外卻可以是無限的。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能鞏固和擴大課堂學習效果,又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外閱讀比課內閱讀或許更重要。通過閱讀,學生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的奇人異事,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實現跨國界跨時空對話。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能讀會寫,更要會思考、能表現、善交流。這些素質是語文教育必須實現的效果,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的學生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學生。而這些素質的培養,靠課堂教學很有限,更大程度上還得靠課外閱讀來實現。中學生的知識體系是通過課內課外的學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資料和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
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的事,也是教師的事。在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引導上,引導學生激發起讀書的興趣,引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讀物,對學生閱讀的效果進行有價值的評估,對讀書成效顯著的學生進行鼓勵,矯正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如不良書刊的侵入等等。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只有發揮好這些作用,學生的課外閱讀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才能充分發揮具有著正能量的、積極的作用。否則,學生就沒有閱讀的興趣,閱讀活動可能就根本無法開展,學生的精神生活也可能會日漸貧乏,精神世界就會極度單調無味,生活也就失去了樂趣。
語文教師在學生課外閱讀中雖然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語文教師的作用不是萬能的。從課外閱讀而言,語文教師也許在文學閱讀上有一定優勢,但在其他閱讀如文化閱讀、科技閱讀、理科閱讀方面就可能沒有優勢,這就需要班主任、語文及其他學科教師互相密切配合,一起為學生營造課外閱讀的良好環境,助力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展。
從客觀方面說,課內閱讀時間有安排,可以保障,但是課外閱讀需要時間,而中學生面臨中考,學科學習時間尚且緊張,何況課外閱讀方面的時間呢?這很矛盾。但我們同時應看到,如果我們各學科老師有正確的指導,學生有科學合理的時間安排,這個矛盾也會得到妥善的處理。更何況,學生不光學會科學、有效安排學習,還能夠讀到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學作品,書中杰出人物的光輝思想肯定會使學生受到啟發教育,學生會更加發奮學習、刻苦鉆研,這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課內學習,反而會促進學習。
著名的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甚至可以這樣說,凡是語文學得輕松的,作文寫得游刃有余好的同學,基本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愛看書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積累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寫作的方法,可以學習作者的謀篇布局,作文自然容易寫好,分析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語文學起來自然就輕松了。
三、提高閱讀效果的技巧
實踐早已證明,“不動筆墨不讀書”是讀書獲得實效的重要經驗和方法,是積累知識、練習寫作、涵養性情的好方法。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動筆,是閱讀獲益的重要策略。
批注的方法。金圣嘆評點《水滸傳》,脂硯齋評點《紅樓夢》,早已成為歷史佳話,這些評點文字早已成為研究經典名著本身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們有必要啟發學生在讀書時隨時拿著筆,在字里行間隨時記錄自己的點滴感受。
筆記的方法。經典名著中經典的場景,精彩的比喻,富于啟發性的議論性語句,如果能夠進行摘抄或制作成卡片,既代表著閱讀的收獲,也是很有意義的積累。厚積才能薄發。
中學生正處人生最關鍵的心理發展期,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對新事物、新知識特感興趣,但往往興趣不穩定,缺少科學方法,選擇與判斷能力較弱。放任自流的課外閱讀有可能給他們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古人云:“大木百尋,根積深也;滄海萬仞,眾流成也;淵智達洞,累學之功也”,舉凡能成為某一方面專家學者的,大都是能夠“學而不厭”“研而不厭”“思而不厭”的人,積極主動,不懈努力,必能有所成就。我們做語文老師的,應該反思傳統閱讀教學觀念的弊端缺點,廣泛涉獵,博采百家之長,才能集大成一家。我們語文老師更要探索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能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閱讀教學方法,來進行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閱讀指導,讓中學生在我們的引領下,樂于閱讀、樂于思索、樂于寫作,從而成為未來世界的領航者、主宰者。
【參考文獻】
[1] 梁有昌.對農村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文教資料,2014.
[2] 劉茂平.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中國校外教育,2015.
【作者簡介】
程亞寧(1976-)女,陜西扶風縣人,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