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才止。”夢想是隱藏在我們心中的瑰寶,它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實現,人生就是一個追夢的過程。
尋夢 愈探索愈清晰
初中的時候,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翻譯,大學畢業后卻當了老師。時間久了,我開始感受不到個人的成長,做翻譯的夢卻一直藏在心中。終于,在當了十年教師之后,我還是選擇了去追尋翻譯夢。曾經一度,我以為夢想實現了,但短暫的欣喜之后,我并沒有感到內心的寧靜,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充實和滿足。
也許對于夢想來說,我們都是逐漸地清晰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對于每一個追夢的人來說,每一天都在路上,每一個當下既是探索,又是答案;每一次行動既是過程,又是結果。我突然意識到,成為翻譯后,我反而開始懷念老師的職業,十年的教育經歷在我的心中播下了培訓師的種子。我發現自己更適合講臺,也堅定了要當一名優秀培訓師的信念。這顆種子已經在心里生了根,只待適宜的土壤,它就能發芽、成長。
追夢 且行且努力
有一位哲人說過,夢里走了許多路,醒來還是在床上。他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能躺在夢想中生活,更需要大膽努力地去做。在追夢的路上,我已做好準備,整裝待發。
再次回到講師崗位,我更加珍惜這“失而復得”的夢想,認真對待每一點成長的機會。我喜歡坐在教室里聽同事們講課,喜歡下課后和老師交流,也喜歡和小伙伴們一起出去參加培訓,學習新的知識。我一直在默默地努力著,準備著,期待著能夠早日走上講臺。機會終于來了,學院鼓勵內部師資上講臺,部門也提出了“一人一課” “一組一品”的要求。這對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小伙伴們的幫助下,我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一課。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上課前內心的忐忑與激動,也永遠不會忘記小伙伴們給予我的一切:趙老師鼓勵的話語,黃老師中肯的建議,小葛及時的提醒,還有曉敏耐心地幫我一起布置教室、檢查教具……當我再次走進培訓課堂、走向學員的時候,我找回了內心的寧靜,找到了自己的激情、價值和夢想,我渴望做得更好,也愿意為此付出努力。培訓是成人達己的過程,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實現講師夢 永遠在路上
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主講的“結構化研討”這門課逐漸成熟,不斷精進,無論是授課形式,還是課程內容,都得到了學員們的高度認可。那時,我覺得我的夢想幾乎已經實現了,心中頗有一些自得和竊喜。直到有一天,部門主任問我:“‘結構化研討在處級班得到了認可,在局級班可以上嗎?能作為核心課程來上嗎?除了這門課,還能上其他課程嗎?”這一連串提問深深警醒了我,原來,在追夢的路上,我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離一名優秀的培訓講師還差得很遠。
我開始靜下心來思考,我要放棄嗎?答案是絕不,那接下來我該做些什么?我要朝著什么方向去努力?就在我彷徨、困惑的時候,學院提出要加強內部師資隊伍建設,推出了雙通道建設實施辦法,并開展了內訓師培養暨課程開發項目。在老師的帶領下,我系統地學習了課程設計、課堂呈現、效果評估等課程開發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運用所學的工具方法對原有課程進行了梳理和調整,并通過一次次的試講,根據老師和學員的反饋對課程內容進行迭代優化,最后我順利通過了課程驗收,在實際授課中也獲得了學員的好評。這次的系統學習對于我來說無疑是場及時雨,更是一盞指路明燈,給我照亮了前進的方向。
成為一名培訓師僅靠熱情和激情是遠遠不夠的,更要經過系統的學習,專業的訓練,不斷積累、不斷迭代。一兩次的成功并不代表抵達勝利的彼岸,就像登山一樣,如果只滿足于沿途的風景,就永遠也體會不到站在山頂的快意。現在,我積極參加社群、讀書、沙龍等學習活動,珍惜每次上臺講課的機會,在實踐中積累、精進。我想我不只要上好這一門課,還要成為課程設計的專家,甚至成為項目設計的專家。我已帶著堅定的信念,再次出發在追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