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 要:面對中國動畫的繁榮局面,我們要怎樣突破自身的局限性,重拾中國動畫的自信心。怎樣才能從中國動畫制造變成中國動畫創造。如何尋找自己的文化價值,創造出擁有自身特質和文化影響力的中國動畫,實現自己的動畫人才儲備和創造力,從而實現中國動畫的中國夢,生產出具有東方色彩和國際影響力的動畫作品。本文試圖從中西方動畫的差異性出發來討論這一話題,以比較的方式來尋找中國動畫的發展方向和可能性。
關鍵詞:動畫產業;比較;發展;價值;自信心
1 緣起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的動畫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關于動畫專業、動畫相關產業的發展仿佛如雨后春筍般飛速地成長起來,大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專業”,言必淡動畫的發展之勢。動畫作為一個在中國瞬間興起的熱門專業,在中國大學里只要是可以設置動畫專業的學科都開展了起來。當然,這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伴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而開始的,當簡單的視覺元素已經不能滿足廣告,動畫片電視、電影,多媒體藝術需求的時候,這樣的變化時必然的。然而,我們要討論的是在這樣瘋長的專業領域里,我們有沒有一個思考,即我們要做怎樣的動畫,要學習西方動畫中哪些因素,要怎樣讓中國制造的動畫與世界同步,甚至在很多方面稍有超越呢?這顯然是沒有準備的,所以也呈現出面對國際動畫領域發展的失語,我們追求大而全的方向出現了失誤,因為這樣的一個近乎舉國學習動畫制作動畫的國度,竟然拿不出幾部像樣的作品跟國際上的同行一比高下。面對我們少有話語權而又龐大的動畫團隊我們應該怎樣來讓自己完善起來呢?我想單靠精妙的動畫制作室完成不了的,我們還要有一個依據于自身的文化思考,即我們的劣勢在哪里(盡管我們已經是劣勢),我們的優勢是什么(盡管不太多)我們應該學習什么?這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經過中西方動畫產生的差異性比較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2 中國的動畫發展和西方動畫的差異性
中國的動畫發展源起于20世紀20年代中國美術電影誕生之初,以萬氏兄弟拍攝的長篇《鐵扇公主》為代表的動畫電影相繼問世,如1926年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1935年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等,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我們又拍攝出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夢》等。1957年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為標志,中國動畫美術電影發展迎來一個鼎盛時期,以中國傳統元素為表現手法的剪紙動畫、水墨動畫、皮影動畫得到充分發展,民族風格日臻完美和成熟,筆者始終認為這是中國動畫發展的一個高峰,繪畫大師、文學大師紛紛投身于中國動畫發展的過程中,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諸如以水墨為表現手法《小蝌蚪找媽媽》,以剪紙為表現手法的《豬八戒吃西瓜》等令世界驚嘆的動畫作品,還有代表中國動畫的巔峰之作的《大鬧天宮》《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孔雀公主》等等,在國內外都引起轟動,并成為中國動畫學院派的輝煌,對世界動畫的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動畫是以中國式的表現手法獲得國際普遍的認可,它于歐美動畫、日本動畫應該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但是,“文革”的十年動亂,使中國動畫發展的黃金時期進入低谷,雖然動畫也沒有完全停滯發展,然而由于題材的限制和對人才的沖擊,這場劫難使中國動畫在未來的發展中失去它本應擁有的社會地位,盡管“文革”之后,以張仃等為代表的老一代動畫學仁努力使中國動畫又迎來了一個復興的時期,產生了以《哪吒鬧海》、《阿凡提》水墨動畫《鹿鈴》、剪紙動畫《猴子撈月》以及《天書奇譚》、《嶗山道士》等感人至深的優秀動畫作品,然而老則不負,青壯尤難成長的局面在進入80年代后是中國動畫逐漸淡出國際視野,盡管在1985年到1995年這十年間,我們有類似于《山水情》這樣在國內外獲得多項大獎的水墨動畫片,然而,它卻被稱為“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因為這一時期,以產業化模式制作的動畫片已經開始沖擊國產動畫市場,類似于水墨動畫這樣的精細之作已經跟不上市場的節拍。而國外動畫卻在這個時候悄然進入中國,《變形金剛》《鐵臂阿童木》《花仙子》《OZ國歷險記》等想象大膽,色彩鮮明,充滿視覺張力的動畫片受到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這不是“視覺媚外”的勝利,這是中國動畫在長時間之內不能再傳達給受眾新鮮感受后的集體失語,再加之大批動畫人才流失,原有的任務式的動畫制作體制成為中國動畫發展的阻礙,再有就是電視機在中國的普及和日本、美國等向中國大量傾銷動畫和漫畫,在這些因素導致了中國原創動畫創作和市場的壓縮,中國動畫隨后進入較長一段時間的被動休眠期,同時歐美動畫和日本動畫“紙本”傳播和衍生品的不斷產生也對中國動畫形成了致命的一擊,卡通貼畫、卡通玩具、卡通模型秀此起彼伏,然而作為擁有中國幾億受眾的中國動畫卻在“陌生的動畫場景”中逐漸失去了它的地位,現在中國動畫的發展仿佛重新回到了起點,模仿歐美動畫和日本動畫成為一股風潮,因為從80年代起成長起來的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別稱,即“卡通一代”他們已經全盤接受了類似于《貓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鴨》中那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形象,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2004年原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以“不斷提高國產動畫節目播出比例,全天播出總時長不得低于總播出時長的50%,其中國產動畫節目比例不得低于60%”。和廣電總局2005年出臺文件,17點到21點全面禁播境外動畫片等舉措為出發點來幫助中國動畫重新開始發展,動漫產業無疑迎來了它最好的時期,發展動畫產業已成為一種國家戰略。然而,社會的發展速度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因為我們無法去對大眾對消費者的口味進行野蠻的干預,也無法控制流行文化的價值觀,網絡時代的文化傳播迅猛而徹底,再加之為了名利的爭奪不惜扭曲自己取悅大眾的低俗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也在誤導這民眾的視覺審美,惡俗成為“沒和形式”的代表,而使民眾蒙受視覺污染和心靈的摧殘。另外由于歐美或者日本動畫的先入為主,新一代的人們不自覺地接受了他們的文化話語,審美取向,價值定位等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盡管我們也有,動漫產值已經逼近1000億元的成績,然而這又能說明什么呢?中國動畫題材的說教式和缺乏幽默感的制作方式依然是中國動畫發展的阻力。我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依然是制約著中國動畫的發展。我們如何才能擁有更多中國動畫自己的“粉絲”呢?也許從西方的動畫發展中能找到可以借鑒的答案和參考依據。
3 結語
中國動畫的發展相對于歐美動畫和日本動畫的精良制作和巧妙的畫面構思應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就中國目前動畫產業發展的繁榮場景來看,未來也許是值得期待的,因為越來越多的動畫人才和動畫藝術作品正在不斷地涌現出來。國際的視角也開始轉向和關注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另外,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西方價值為主的國際社會也無法忽視中國動畫的發展。加之,越來越多的中國動畫人才走出國門學習和參與知名的大型動畫作品制作也為我們的動畫發展提供了未來的人才儲備。筆者相信,只要我們能不斷地從自身的文化特性出發去尋找自己的動畫格調,我們就一定能找回中國動畫的原有位置,因為我們并不缺乏創造力,我們所缺乏的是面對西方語境下的動畫表達方式及價值取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