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云濤
[摘要] 本文通過對大學體育俱樂部制評價理論的研究,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體育俱樂部改革發展的客觀實際,對體育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全面的改革,探求適合大學體育俱樂部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 大學體育俱樂部;評價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1-0032-02
大學是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地方,其體育教學應當體現專業性、系統性和規范性,不僅要注重體育實踐教學,而且要注重學生體育技能與能力培養。目前,大學體育教學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標準化的運動技能和體能測試、書面測驗、教師觀察等手段,綜合這些測驗結果決定學生課程等級。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全體學生,對學生進行橫向比較,并獎勵少數優秀者,同時挫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評價具有明顯的終結性特征。而且在性質上經常是人為的將運動技能分離開來進行評價,這對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整合以及學生實際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沒有太大價值。
一大學體育評價體系研究的理論背景
1實證主義理論
實證原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注重觀察與實驗,看中知識的實證性和準確性。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培根,他強調運用實證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問題。倡導將科學方法實踐于教育研究之中,注重對有關學習者的資料進行定量化的精確處理。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標準化學力理論是我國大學體育考核與評價的理論基礎,把考核與評價視為目的,將其結果視為評定學生成績優劣的標準,注重考核與評價的選拔和甄別功能,然而,這種考核與評價方式不利于長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又名“刺激——反應”學習論,其代表性研究者是斯金納。按照行為主義的觀點,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對刺激情境的一種反應,通過學習所掌握的行為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要將學習對象以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起來,從而對學習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其最終掌握知識。行為主義理論對大學體育評價體系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示價值,它是考核與評價中的反饋與激勵功能的基礎。
3整體教育理論
整體主義以永恒主義哲學為基礎,認為世界是和諧的關聯性存在,任何事物都以某種方式與其他事物相關聯。作為教育思潮,整體教育倡導“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文、科技、創造的有機統一為目標。整體教育承認教育的非線性和復雜性,鼓勵發揚人性優先的原則,主張培養受教育者與生俱來的成長的可能性是教育的本質目的。在考核與評價方面,整體教育認為,應尊重每個學習者,他們都是擁有各自的獨特價值,是有個性的存在,因而統一的考試制度和成績考核并不可取。相反,考核與評價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反饋,分數考核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無益,它會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二大學體育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考核與評價的目的不只是考察學生對大學體育的學習效果,其目的還在于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并激發學習興趣。因此,考核與評價體系應當具有多樣性、靈活性,能夠發揮其應有的對于學習的促進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無論是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還是在高等教育中,應試始終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甚至是絕對比例,考試已經成為評價體系的慣有模式,盡管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展開之中,但以考試為主要形式的評價體系依然大行其道,它能給教育教學者以輕車熟路的便捷感,大學體育課程的考核與評價也不例外,考核與評價方法不多樣、不靈活的現象普遍存在。
就我國高校大學體育的教學實際而言,大多數高校只在大一、大二年級開設64學時的體育課,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給教師和學生雙方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一方面,體育教師為完成教學的任務,將固定的教學內容擠壓,造成了課堂教學知識密度的增大,教學內容死板、枯燥,沒有吸引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這直接造成了學生學習質量的下滑,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受到限制,無法了解更多的體育知識,掌握足夠的體育運動技能。上述兩種事實加劇了大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性。因此,大學體育評價體系的改革與重構勢在必行,大學體育教育教學者應充分結合體育教學的特征以及本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建構科學而合理的評價體系。重視自我評價,減少他人評價,加強自我評價。如果教師完全地評價學生,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很少有一個主體性認識,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和能力。采用學生自己進行體育學習小結的方法,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會有較大的幫助。注意在實施自我評價時還應考慮學生的自身素質,如果有些學生的素質偏低,自我評價時自然就會有較大的水分,這樣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所以此項分值不宜過大。
三大學體育評價體系的優化與構建策略
1綜合運用形成性考核、診斷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
首先,按照過程考核理論的要求,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尤其對某一章的學習結束后,應進行及時的形成性考核,檢驗學生對剛剛學過的知識的掌握情況,查漏補缺,對有待進一步理解的內容作再次的講解。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性考核不以分數的形式做量化評分,其目的僅僅是讓教師和學生了解是否已經按要求完成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對學生已經學到的內容有所認識和評析,這有利于對下一步教學計劃進行合理的規劃。形成性考核還有一個作用,即反饋評價,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表現有個相應的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對自己的大學體育學習進行持續的改進和提高。
其次,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形成性考核與診斷性考核的有效結合。《綱要》要求,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的過程中,應將對學習過程及效果的考核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大學體育的學習考核中,應注重將診斷考核與形成性考核充分配合起來加以實施。具體來說,首先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實施診斷性考核,其最大作用是能夠準確找到學生的學習難點,將這些困難進行分類整理,以備制定下一步教學計劃,給予學生相應的輔導。
最后,在大學體育教學完成后,要組織一次終結性考核,它是對一段時期里學生在大學體育上的收獲的集中檢驗。如果說診斷性考核與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體育學習的微觀評價的話,那么終結性考核就是對其最終的、整體性、宏觀的評價,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能夠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性的評價體系。
2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
考核與評價并非僅限于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之間,同學、家長等角色也可以參與進來,而其不同之處在于由誰來收集信息。無論是自我考核還是他人考核,都應被融入到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等考核過程之中。所謂自我考核,即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考核,究其本質來說,是學生對自身學習意識和學習行為的反思和調整,是其進行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分析,最終達到自我提高的目的。自我考核有一個規范而嚴謹的過程,具體來說,包括下面幾個階段,它們以螺旋形的結構開展:一是確定自我考核目標;二是制定自我考核計劃;三是收集并整理自我考核所需要的信息;四是根據考核結果進行分析,并采取措施實現學習上的自我矯正。
與傳統的來自教師的統一體育考核評價方式不同,如今,大學體育考核評價更為注重來自學生自身的自我考核,在這種考核評價方式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提供自我考核的目標、標準、工具和方法等,從而為學生的自我考核做出多個方面的有效引導。在大學體育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反復實踐“學生學習的表現——反饋——修改”的考核評價思路,除了統一的他人評價外,應鼓勵學生對自己進行自我考核與評價,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
3轉變考核與評價目標
大學體育的評價體系重構應以考核和評價目標為中心來展開,而非以考核和評價過程中的技術性或工具性因素為中心。那么,大學體育學習考核和評價的目標是什么呢?就傳統的大學體育考核評價而言,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甄別或選拔,以分數等評定結果為依據,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無疑,這種考核和評價方式很難準確地檢驗出學生的真實體育水平,分數并不等于能力,能力也并非一定能夠轉換為分數。因此,應重新理解大學體育考核和評價的目標,回歸本質與初衷。首先,通過有效的引導,教會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考核與評價,不斷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育的熱情;第二,要提高對考核與評價的反饋性作用的重視,以考核和評價為契機,明確體育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教學水平的提高做好準備;第三,注重相對評價(進步度),注重相對評價即進步度,例如,有些學生在大一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成績特別差,經過一年的學習后,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沒有達到合格的標準,此時就應根據學生自身的進步情況給以適當的評價。采用進步度,就可以較科學地實現對這種學生的評價。
總之,大學體育考核和評價的目的并非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審查,而是為了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能夠幫助學生繼續進步。換言之,為學生成長與發展服務是考核和評價的主要目標,大學體育評價體系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要改變固有的以選拔、甄別為主要目標的評價體系,豐富考核、評價的形式和方式,優化考核、評價結構,以多種方法重構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潘懋元.我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7(7).
[2]蔣先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體育“三自主”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
[3]錢杰,姜同仁.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唐道武,牛金成.試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性質[J].教育評論,2009(6).
[5]羅智勇.普通高校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再思考[J].體育科技,2006(2).
[6]姚應祥,王益平.高職體育“職業實用性身體練習”課程的開發[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7]王鵬宇.黑龍江工程學院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書育人,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