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李智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成為社會最主要的群體之一,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發展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文章以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意義入手,結合就業指導課程的現狀,對建設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 意義 現狀 策略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逐漸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高校作為最主要的人才培養基地,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通過建立就業指導體系提升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越來越多的本科院校為此陸續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這門課程,可是這門課程在大學院校受歡迎的程度較低,效率不高,未達到預想的效果。可見,提高廣大師生對于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必要性的認識,以及探討如何建立和完善如今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意義
現今的大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沒有明確的規劃,對于就業更是一片茫然,加之先前的教育體系中缺乏對大學生就業的相關介紹和指導,以至于大多數大學生面臨的就業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對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和前景非常有幫助。以下就建設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必要性加以闡述。
建設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首先,它為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制定一個較為完善的職業規劃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教師在課堂上集中給學生分析當前就業現狀,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具體介紹對應就業崗位的人才需求。其次,在課外,學生也可以就自己所設計的職業規劃來進行一些實踐性活動以及相關行業的調查。教師可以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建議,幫助學生初步明確未來就業的大致方向,學生則不至于一無所知,茫然被動。再次,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增強了學校課程的趣味性和創新性,更為貼近社會現實,更具有社會實踐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教師教學指導的效率。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現狀
(一)師資力量薄弱
很多大學院校未聘請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進行教學,一般都是由其他科目任職的教師、輔導員或是班主任負責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與指導。課程教學模式與設計不夠專業,不能夠較好地結合當前就業發展與學生的擇業觀來進行更為詳細、有效的指導,形式主義嚴重。學生與教師大都抱以應付了事的心態,以為只要最終考試通過即可,無須進行過多的實踐性行動。如此的非專業化的教學指導,導致學生并未從中得到一些關于未來職業規劃的實際性設想;反之,易導致學生對于就業愈加不重視,不會事先進行系統的規劃,從而陷于被動不利的求職狀態。
(二)課程形式過于單一
教師由于受長久以來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對于就業課程的教學指導缺乏相應的培訓,習慣于使用傳統的語言講解,缺乏一些創造性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乏味、無趣,使學生易產生視聽上的疲勞。并且此類教學模式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三)缺乏一定的階段性、延續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缺乏一定的跟蹤記錄和反饋,學生對于制定職業規劃書大都以盡快完成作業任務的心態來對待,并沒有設身處地去考慮自己的就業計劃。同時,教師的教學指導一般只是集中在一段時間,并沒有定期、長期去了解和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沒有適當地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就業實踐和創業機會,導致職業規劃與現實脫離,沒有起到一定的督促激勵作用。
四、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策略
(一)引進專業的師資力量
各大高校應該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不僅需要外聘一些具有專門培訓經驗與一定創業經驗的教師,也需要對原有的師資進行相關的培訓,深化他們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認識程度,從而進一步改善課程的教學指導質量,給予學生更多實用性、針對性的就業指導。
(二)講學與實踐相結合
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與社會實踐息息相關,不是單憑口頭或書面上的陳述、講解便可以解決。在教學指導上,教師除了要對學生職業規劃的方向加以指引,同時也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實踐平臺,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規劃內容;對于學生職業規劃中存在的一些迷茫,教師也需要給予一定的指導,而并非只是簡單的口頭陳述。
(三)注重階段性跟蹤指導
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的抉擇存在一定的迷茫、不解,因為未來存在不可預知性,學生需要不斷地探索,才可以較為順利地選擇自己心怡與適合的職業。這并非幾節課或是幾次實踐就能夠清晰明了的,需要教師階段性地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
五、結語
當前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就業規劃能力相對較弱,這就需要大學院校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建設,促使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劃,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申健強,胡陵.地方高校職業指導課程有效性探究[J].魅力中國,2011(9):128-129.
[2]劉金同,王愛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