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磊
【摘 要】現代學徒制是在傳統學徒制度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的教育背景建立的。我國現代學徒制正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實行現代學徒制還存在一些現實困境。文章對此困境進行了分析思考,并對我國職業教育實行現代學徒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職業教育 困境 建議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學校真正做到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才,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盡快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轉型,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要求,學校在進行職業培訓時應重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并采用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
一、解讀現代學徒制
目前,現代學徒制是國際職業教育的一種重要人才培養模式。那么什么是現代學徒制呢?
所謂學徒制,是指一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以師傅帶徒弟為主要形式的職業技能傳授方式,即“手把手”教。而現代學徒制是對傳統學徒制和學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組合,其主要特征是學生和學徒身份相互交替。
德國把現代學徒制叫作“雙元制”,主要表現為整個培訓過程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之間進行,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瑞士按學習單位和地點劃分為職業學校、企業和職業培訓中心(入門培訓機構),因而稱為“三元制”。英國學徒制體系按中級學徒制(國家職業資格2級)、高級學徒制(國家職業資格3級)和高等學徒制(國家職業資格4級及以上)劃分為三個級別。澳大利亞的現代學徒制包括學徒制(3—4年)和培訓生制(1—2年)兩類。
我國現代學徒制的類型有:基于企業生源;基于學校生源;基于“廠中?!被颉靶V袕S”;基于校企合作;基于職教集團等。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半工半讀、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即職業教育過程中一段時間在企業培訓,一段時間在學校接受教育。
二、我國職業教育實行現代學徒制的現實困境
伴隨著國家示范校和骨干校的教學模式改革,特別是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實行在職教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實踐情況整體而言,仍然存在許多困難與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資力量不足
1.目前,職業學校師資數量不足,特別是“雙師型”教師數量缺口較大,專業素質不高、培訓體系薄弱等問題依然存在,還不能完全達到現代學徒制的標準。
2.很多職業學校班級人數在40—50人左右,甚至更多,而教師數量不足。這與現代學徒制的師傅帶徒弟、“手把手”教的教育理念還有一定差距。
3.教師屬于事業單位編制,工人屬于企業編制,想把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工人請到學校為學生講課有一定困難。
(二)學校熱,企業冷
我國現代學徒制主要基于校企合作,以“半工半讀、工學結合”的形式開展。校企合作是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有效途徑。但是,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政府不能給企業提供企業需要的資源或政策支持等問題。例如,國家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缺乏稅收減免、津貼補助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因此企業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再者,職業學校學生整體能力不高,又處于初學階段,造成產出的殘次品較多,原料損耗較大。而且學生畢業后自主擇業,個人期望較高,流動性較大,企業承擔培訓成本,卻為他人“做了嫁衣”。如果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企業是不愿意承擔如此大的損耗的。由于沒有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和相應的組織機構,校企各自為戰,合作模式缺乏創新,校企合作層次膚淺,合作內容單調,機制不緊密,不能產生真正的合作效應,致使校企合作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
(三)學生或學徒定位模糊,缺乏家長參與
根據現代學徒制的理念,接受培訓的人員具有學生和企業學徒雙重身份,而這兩者之間的工資待遇、職責、保險等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目前,學徒的職責與待遇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很多時候學徒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學校和學生承擔著很大風險。國家主要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出“工學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沒有進一步闡述。
中職學校招收的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時,部分學生還未成年。但是《勞動法》第十五條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币虼?,很多進入企業工作的未成年學生由于身份不合法,他們的許多合法權益(如醫療、工傷保險等)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企業也不敢隨意接收職業學校的未成年學生,企業接收這類學生必須經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但是家長的參與度并不高。一些家長的理念還停留在“把孩子送到學校,怎么教育那是學校的事情”的階段,所以學校和企業在聯系家長的過程中時常碰壁。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學徒注定是“唯命是從,給師傅當奴仆”的角色,現代學徒制雖然冠上了“現代”這一名詞,學成后工作也不愁,但最后還是當一名工人,不但與理想相差甚遠,而且面子上也不好看。
三、我國職業教育實行現代學徒制的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實行現代學徒制的現實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一)校企共建師資隊伍
校企共建師資隊伍是開展現代學徒制的保障。校企雙方應簽訂合作協議,職業學校承擔專業知識教學任務,企業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依據培養方案對學徒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形成“雙導師制”。這需要校企雙方密切合作,打破現有教師編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縛。學校可以建立教師流動編制或設立兼職教師崗位。當然,這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和教育局、勞動廳等主管單位的大力支持。
學校將教師的企業實踐和技術服務納入教師考核并作為晉升的重要依據。合作企業要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將師傅承擔的教學任務納入考核,并以此作為企業減免稅費額度的重要依據。
(二)政策和法律支持
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比如采取財政資助、政府購買、稅費減免等獎勵措施,引導企業和職業學校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政府在《教育法》《職業教育法》與《勞動法》等法律中應對校企合作進行明確規定,讓校企雙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確學徒身份,保障學徒合法權益。
(三)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家長作為學生最親近的人,對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國家應利用各種媒介和宣傳陣地大力宣傳現代學徒制中家長的作用,通過思想引導,讓家長意識到教育絕不只是學校的事,而是要形成全民共識。在學生進校的第一天,學校、企業、家長三方應共同簽訂協議,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學校幫助家長消除顧慮,讓家長積極支持學生到企業參加實踐(工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
要讓更多的家長和學生認識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些人雖然沒讀過大學,卻也能在各條戰線上大放異彩,甚至成為杰出代表。對培訓期間表現突出的學生,學校授予相應的學位證和職業資格證,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效應,激勵和帶動更多的人求真務實。要讓廣大學生和家長意識到,上大學繼續深造固然很好,但學一門技術到生產第一線去大展拳腳也是不錯的選擇。
四、結語
從國際范圍來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士等國都廣泛開展了現代學徒制,其中,德國現代學徒制開展得較好,企業參與度高。我國現代學徒制正處于探索階段,朝氣蓬勃,如旭日東升。在教育部試點推廣現代學徒制的歷程中,嘗到甜頭的各方必定會奔走相告,現代學徒制一定會讓職業教育開創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石偉平,徐國慶.世界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4(01):18-21.
[2]王麗敏.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J].職業時空,2006(06X):69-70.
[3]馮琳娜.德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4]徐徐.英國現代學徒制和澳大利亞新學徒制比較[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104-107.
[5]郭曉麗.澳大利亞新學徒制及給我國的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02):337-338.
[6]路寶利,趙友.職業技術教育視域下“師徒”傳承文化研究[J].職教論壇,2011(28):92-96.
[7]姜大源.大決策——設立國家職業教育總局[N].中國青年報,2014-02-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