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程+++高麗峰++李丹
摘要:金融學的學生所學理論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是目前高校金融人才培養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如何通過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與企業共同承擔金融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發揮校企雙方資源的各自優勢,培養優秀的金融人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破解這個難題,就能夠真正把金融人才培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中去,與之同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進步。本文通過論述校企聯動培育社會急需高端金融人才的實踐研究,以期為培養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一個思路。
關鍵詞:校企聯動;人才培養;高端金融人才
1.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當前校企合作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
(1)學校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運行機制
目前,校企合作處于教育主管部門倡導,各院校自發的狀態,尚未形成一種氣候,企業合作動力不足。
(2)企業參與金融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以盈利為首要目標。因此企業參與金融人才培養動力不足或仍停留在淺層次的結合上。
(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嚴重缺乏政府的支持與指導
現行金融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變成來自學校和企業自身內在發展的一種動力需要,急需創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4)缺乏校企合作的高校傳統教學模式很難培養高端金融人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社會對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高等學校的金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量與質不匹配”的矛盾也在加劇。
通過以上分析,高校也應面向市場,以實現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驅動力。為解決社會高端金融人才的供給不足狀態,我們必須要改革傳統的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對校企合作培養高端金融人才模式進行研究和實踐。
2.專業方向定位和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改革
高校教師應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對企業的調研,與企業共同重新制定專業方向定位。對原有的金融學培養方案重新制定。具體思路是:通過金融學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教學與實訓,使學生不僅具有金融理論水平、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辦公自動化技術,而且具有證券交易、證券投資分析能力、商業銀行業務處理等金融業務能力,成為適應我國目前金融行業需要的高級專業人才。
3.改革與企業合作的模式,共同培養高級金融人才
學習國外先進觀念,構建適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具體可以設計為以下模式:
(1)產學互動模式:產學互動是指高校邀請金融業界的管理人員和專家為學生做專題講座或定期指導,或者組織學生到相關金融企業進行現場參觀,提高學生金融業務能力。
(2)聯合攻關模式:是指金融企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依托高校人才和技術優勢,由知名教授和專家牽頭,組織研究團隊幫助企業解決特定的科研難題。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學生在參與科研攻關的過程中培育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組織和協調能力。
(3)聯合培養中心模式:利用高校的金融專業理論和學科配置,聯合金融企業共同研究新問題、開發新產品,不僅可以獲得金融市場所需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也有助于高校建立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型高端人才培養機制。
(4)戰略聯盟模式: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經驗,構建校地、校企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參與聯盟的金融骨干企業、各高校相關專業和地方政府金融職能部門緊密聯系,一同擔負起高端金融人才培養,企業發展壯大和地區經濟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任務。
除此之外,還有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模式、入股合作模式等各種合作模式,還需要項目組老師和企業共同研究合作模式。
4.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4.1課程體系中心轉向微觀實踐操作課程
一方面,將現有課程作適當的微觀化處理,即去掉脫離實際的過時的內容,補充金融實踐現實需要的新知識。另一方面,設立一些新的微觀金融課程,如商業銀行柜臺業務、金融營銷、中小企業融資實務等。
4.2實行“課證結合”課程教學模式
針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行業“執證上崗”的基本要求,把課程教學與銀行、證券等從業資格證書考試結合起來。
4.3加大課程建設和開發力度
第一,加快建設精品課程。依托自編教材,打造精品課程,實現課程教學課件全程上網,并建設配套的題庫、案例庫,便于學生自學和課后自測、復習。第二,積極開發金融學實驗課程,與金融機構共同開發金融學最新實務課程。由金融證券業一線高管授課,以講座或課堂教學方式,講授銀行、證券、保險最新業務、金融產品設計與營銷等實務與最新改革動向。
4.4強化實踐性教學
充分利用校內金融實訓室等實訓資源,安排學生進行證券、會計、銀行等課程的模擬操作。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資源,讓學生到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企業等金融機構實習。
5.“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1)完善引進人才的使用與管理機制。優先錄用具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的人才。以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
(2)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鼓勵教師到金融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的高校進修學習,為教師去金融企業掛職創造條件,努力建設一支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建設兼職教師隊伍。聘請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高管兼任金融學專業客座教授,聘請金融證券行業一線的業務能手如理財規劃師、證券分析師等作為學校兼職講師。
6.教材建設、教學設施建設
(1)教材建設方面。根據金融與證券專業建設的需要,與金融企業合作,開發一系列金融理論及實踐方面的教材。
(2)實訓設施建設方面。與金融機構和有關上市公司或投資公司等合作建設校內金融與證券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引進金融交易軟件,進行證券、外匯、期貨等模擬操作。借助金融實驗室平臺,通過與企業合作,運用會議、培訓等形式,擴大校企合作的領域,有利于學院開展實務培訓等項目合作。
(3)教學資料建設方面。訂閱各種金融期刊以及金融機構的內部分析報告。購買金融數據庫,為教師開展科研和教研工作提供數據服務。
總之,在金融學專業建設中,學校聯合與企業合作,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畢業后能與社會“無縫對接”,滿足金融企業對高層次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在洲,汪發元.我國后大眾化時期高等教育多樣化模式及其構建[J].高教探索.2012(04):11-16
[2] 曹霞,姚利民,黃書真.提升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探討[J].高教探索.2012(02):70-75
[3] 田立中.在金融學教學過程中整合網絡資源——以“金融市場與機構”英語課程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3(01):79-81
[4] 趙文蕾,滕躍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多維度創新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9):73-75
項目來源:2014年度遼寧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遼教發[2014]123號,2015年沈陽工業大學重大培育教改項目“以培養目標達成度為導向的經濟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改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