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波
摘要:閱讀是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行為,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活動是隨著文字的出現而產生的。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語言的聽覺信息轉換成視覺閱讀信息,并把它長期的保存下來。這樣一來,人類的語言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能夠使得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文明能夠比較系統的保留和傳播。在現代社會中,要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常的運轉,是離不開閱讀的,要使新一代人學習前人創造出來的經驗和文化,也離不開閱讀活動。
關鍵詞:閱讀教學;人文素養;本性
【正文】高中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高超閱讀技能的任務,是人類文化文明傳承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閱讀的內容豐富繁雜,閱讀的方式多種多樣,但中學生正處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過度的十字路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英語閱讀教學還應該義無反顧的擔負起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廣泛閱讀經典作品,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對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應當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學生閱讀經典的現狀
所謂經典,就是指那些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特征。經典通過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和不可重復的創造,凸顯出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性內涵,提出一些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問題。它們與特定歷史時期鮮活的時代感以及當下意識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創性和持久的震撼力,從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人類最美好的思想往往包蘊在經典名著中。錢理群教授說過,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各類學科(不只是文學,還有其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著(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在這個意義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徑就是讀名著(經典)。閱讀經典名著,學生可以不斷提升對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從中汲取人文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育講演錄2008)。同時,經典是闡釋者與被闡釋者文本之間互動的結果。從價值定位看,經典必須成為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征符號。如莎翁之于英國和英國文學,普希金之于俄羅斯與俄羅斯文學,魯迅之于中國和中國文學,他們的經典都遠遠超越了個人意義,上升成為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共同經典。
這里所說的經典閱讀是英語教學中富含文化內涵的重要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是指通過閱讀可以稱之為經典的作品來對學生進行學科素養、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對于學生的個體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經典閱讀在時下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堪憂。
筆者曾經就外國名著和其他一些文化典籍的閱讀狀況在自己所任教的兩個高三理科班中做過問卷調查。兩個班共有125名學生,其中比較系統而完整的閱讀過外國名著的僅有5人,這三人可以算是出身于小知識分子家庭,主要是受父輩的影響和引導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去閱讀的;從未完整讀過的有20人;不求甚解只為消遣而零星的讀過一些片段的多達98人。對于有著10多年的閱讀經歷的高三學生來說,這一現狀是令人大跌眼鏡的,凸顯了經典文本的閱讀在中學閱讀教學中的尷尬處境。時下,許多中學生自身人文素養的缺失與此不無關聯。
二、經典閱讀缺失的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經典閱讀的缺失是非常嚴重并且普遍的現象,那么造成此種結果的個中原因又是什么呢?
1.大眾文化的流行對經典文本閱讀的沖擊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好像越來越疏遠。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中,人們已經難以保存一種淡泊寧靜的心情來品味經典。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一種大眾化的文化生活方式。大眾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吃喝玩樂為核心,追求精神娛樂和感官享受。單就閱讀材料而言,大眾文化背景下的閱讀材料大多缺乏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元素,在內容上以通俗性和功利性為主要特征。這一特點恰恰迎合了現代生活中的中學生的閱讀心里和閱讀需求。而這種迎合帶給年輕一代的影響就是造成他們心靈的浮躁,從而不愿靜心潛讀文化經典。
2.現代閱讀方式的轉變對經典文本閱讀的沖擊
電視、網絡、視頻等各種電子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已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傳統的閱讀方式。無論是在家里、學校,還是在圖書館等場所,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看電視或登陸網站查詢,很少有人自覺地手捧書本細細品味。而來源于電視電腦的視覺沖擊很容易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即使是學習了解有關經典的知識,學生們也是喜歡通過諸如北盟英語電影、電視劇等視頻圖像去了解。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形象感知的層面上,對經典文本缺乏理性的思辨,也就談不上從經典中獲取啟迪和熏陶了。
3.考試的功利性對經典閱讀的影響
目前,飽受詬病的應試教育仍然有著比較大的生存空間。即使在某些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地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試教育仍然披著素質教育的外衣在招搖撞騙。考試的功利性使得日常的閱讀教學在很寬廣的層面上忽視了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而只是注重訓練學生解答閱讀題目的技能。考試中閱讀文本的選擇大多是近年來發表的作品,所謂的時文。不可否認,這些文章也有很深的思想性,但命題的導向總會或多或少的令學生對傳統的經典漠然置之。有些教師甚至在平時的課堂上把教材所沒有涉及的經典之作視為異類而圍追堵截,不給經典保留賴以存在的空間,這更是令經典閱讀慢慢凋謝。
4.教師經典閱讀的不足帶給學生的影響
目前活躍在教學第一線的大多是30-40歲的中青年教師。毋庸置疑,他們中的大多數有著較高的素質。他們是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他們給教壇帶來了新的風氣,他們是教學革新的中堅力量。但時下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得有些教師不能安貧樂道,潛心事業和學問。這就使得有些教師對經典的閱讀和積累遠遠不夠。現在的教師中不乏這樣那樣的獎項的獲得者,但有時候和他們交流或是聽聽他們上的課,總是找不到以前的有些老師身上的那種知識和品德修養的厚重感。教師對經典研究的不夠深入也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身上的浮躁,而經典的閱讀恰恰是要不得這種浮躁的。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教育講演錄》 [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