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春
2007年秋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數學學科開始使用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A版)。九年來,全新的課程理念使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變化,和諧的師生關系已經確立,良好的課改氛圍已初步形成,涌現出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數學學易”。為使課程改革深入、健康地開展下去,下面就提出我校在新課程及標準在使用實驗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困惑與問題及其建議,供廣大同仁參考。
一、新的課程標準的一些基本理念
我們體會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有這樣幾個好的方面:
(1)從教學內容來看,它突出數學內容的人文性和親和力,應用性與現實感,提倡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從教學方法來看,它希望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
(3)從教育形態來看,它試圖使高中數學課程返璞歸真,努力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的發展過程和本質。
這幾個“提倡”“試圖”確實反映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我國普通高中數學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但是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還是有些問題的,比如說“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我校的實驗中沒有取得成功。
二、困惑與問題
(1)這套教材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人文性和親和力,應用性與現實感。教材每一章的正文一般都注意從實際引入概念,從實際中提出問題,例題、習題也增加了一些聯系實際的內容。同時,增加了“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特別是它的每一章都設計了一幅章頭圖及描述和一段引言。章頭圖及描述和引言設計的目的就是用數學眼光揭示與本章數學本質內容有關的人文背景、數學應用現象;簡要介紹本章數學學習內容及本章在數學及各領域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但是如何設計這一部分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樣通過章頭圖與章引言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能簡單介紹一章內容的基本框架,進而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結構?目前相關參考資料很少,這給教師提供了創作的平臺,但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要求太高,新教師更難以把握課程標準要求的目標,甚至有些教師干脆不上。
(2)這套教材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使數學實驗進入數學課堂成為可能。其目的是培養創新能力,提高數學素養。數學實驗縮短了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使數學變得和藹可親了。但是進行數學實驗不可或缺的TI圖形計算器或計算機在我校還不能實現全員操作參與,僅僅起到展示作用,失去了廣泛性。
(3)學生的數學學習負擔偏重,在校學習時間過長。造成學生過重的數學學習負擔的主要原因是練習題的選擇不當,難度過大,作業多。
三、意見和建議
(1)加強與教材相關資源的建設。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能找到與教材相匹配的資源,如配套練習、與教材同步課件那將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因此開發與教材相匹配的資源勢在必行,建議組織專家或專業人員共同開發,組建資源庫,供教師免費使用。
(2)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調整和進一步完善。①實驗過程中我們感到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教材內容多、課時少。如果按照課程標準規定每周4課時,那么根本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校每周開設了5課時(周邊有些學校每周開設了6課時),但在時間上仍然感到緊張。事實上,高一一個學年就要上完四本必修教材,學生的負擔確實太重。建議在課程標準中刪減部分內容或每周增加1課時。 ②調整習題的難度,避免正文與習題脫節。我們感到:一是習題的難度比較大,導致學生普遍感到“上課時聽得懂但習題做不來”“教材不難,但配套的輔導資料題目太難”;二是習題中有些學生沒有學過的內容,教師很難把握是否需要補充這些內容,比如必修五P69第6題等;三是習題的難度分布欠妥當;四是習題難度無法適應多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師與學生選擇的余地不夠大;五是習題的開放性不夠,如果能在每一個小節都能留下幾個研究性問題讓學生探討,對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更有好處。
(3)處理好初高中教材中銜接問題。雖然教材注意到了初高中教材的銜接問題,但還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集合部分要用到的邏輯關聯詞“或”“且”“非”等初中并沒有學過;初中僅僅介紹了二次函數的簡單知識,但高中新課程A版已把它作為熟練掌握并要求加以應用;初中沒有學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更沒涉及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但高中新課程必修1時有涉及。這給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困難。
(4)信息技術的應用問題。教學設備配備嚴重不足,配備設備的觀念依然停留在原課程條件下,教師要等待時機、爭取時機,消耗了大量的寶貴時間。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起展示作用,學生不能全員操作、參與,在某種程度上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失去了廣泛性。
(5)改變評價制度,杜絕以分評師評生的現象,杜絕題海戰術,還學生和老師以自由,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6)從改革高考教育考試制度做起,真正讓師生減負,真正落實素質教育和踐行新課改理念。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