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承先
(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文史論苑】
東洲保衛戰史話
江承先
(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東洲保衛戰是國共二次合作時期浙江戰場上軍民聯合抗日的典范。戰斗持續時間短、范圍小、強度大,日軍憑借壓倒性火力優勢曾兩度取得戰場主導權,卻又兩度潰敗而去。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方面已完全建立起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正是憑借這條強大的武裝和思想戰線,取得了東洲保衛戰的勝利。
東洲保衛戰;國民抗敵自衛團;黃紹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東洲,又稱東洲沙,位于錢塘江富陽段,是一個由淤泥和細砂堆積起來的小島,是溝通富春江兩岸的交通樞紐。這里還曾是抗日戰爭的前線,時至今日,戰爭早已結束,當地依然在紀念著一段愛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光輝歷史。東洲保衛戰形勢如圖1所示。

圖1 東洲保衛戰形勢圖①
① 圖1取自《東洲保衛戰》一書,該書由富陽市歷史學會編,徐士劍任主編,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出版,書中收錄了很多《東南日報》《陣中日報》《大風》等戰時報刊雜志上的新聞報道與評論文章,并收錄有葉潤華、劉良模等抗日老戰士的回憶錄。由于當年的小島與現今的樣子截然不同,故在文中附上此圖,以方便讀者理解戰斗經過。
1938年10月下旬,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第一支隊進駐富春江前線。部隊入駐后,就積極展開對江北敵占區的游擊戰。1939年2月初,第四大隊駐守東洲,3月1日,第四大隊得到情報,有小股日軍在上楊村“掃蕩”,賈行之帶領第十一中隊渡江攻擊日軍,與日軍在社井交火,將日軍擊退,擊斃日軍宮內少尉、軍曹1人、士兵6人。[1]
北岸愛國群眾通過秘密懲處漢奸,抵制選舉“良民代表”,破壞敵人的運輸公路和通信設備等方式,協助游擊隊作戰。凌家橋和周家浦之間山嶺遍布,兩地之間僅有一條15里長的崎嶇小路,日軍在兩個據點之間的交通十分不便。1939年2月初,日軍決定修一條從凌家橋通往周家浦的公路。然而,每一次日軍的路通車不久,便會被游擊隊或北岸愛國民眾秘密破壞,直到3月初,日軍強拉民夫修路,并派出軍隊沿江警戒,才終于把路修好。
1939年2月6日,日本“華中派遣軍”向第11軍下達《對南昌作戰要領》,規定了南昌作戰的任務和目的。為了配合日軍在南昌方面的作戰,“華中派遣軍”同“中國方面艦隊”商議協同作戰計劃,并命令在杭州的第二十二師團和湖北的第十六師團,在南昌作戰開始前,于駐地向中方軍隊發起進攻,以牽制和迷惑中國軍隊。[2]于是,從1939年2月起,浙江方面的日軍便開始為進攻東洲做準備。日軍先是修筑了凌家橋到周家浦的公路,繼而于富春江邊的算賬嶺,在原有5座炮臺的基礎上又增筑了3座,隨后又向江邊據點增兵數百名并籌集船只。[3]1939年3月19日,日軍約一個聯隊的部隊開始向凌家橋附近集結,次日清晨,日軍向南岸持續炮擊約8小時,發射炮彈120余發,造成民眾一死兩傷。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原政工人員錢廣生在寫給他老師王先生的書信里曾提到,20日下午,東洲守軍收到江北游擊隊參謀張丙炎情報[4]:“敵人橡皮艇40余艘,載軍械部隊若干卡車,有渡江企圖,敵是夜嚴陣以待,徹夜未眠。”21日拂曉,日軍向東洲守軍發射催淚毒瓦斯,東洲守軍為第四大隊第二中隊,因為對日軍施放的煙幕彈和毒氣彈缺乏防護知識和裝備,許多戰士中毒,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斗力。[5]日軍先頭部隊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分乘20余只橡皮艇和若干民船,強渡富春江北流,侵占浮沙渡和蔡家渡。隨后,日軍繼續增兵500人,分三路圍攻陸家浦,上午8:00,日軍占領陸家浦,縱火燒毀楊家祠堂。東洲守軍難以抵擋,遂向南岸撤退。
22日00:00,自衛團主力在夜色掩護下,渡江襲擊日軍,日軍隨即崩潰,敗退至沙洲東北一隅,但日軍隨后增兵約800人,在算賬嶺炮臺火力掩護下,分頭向自衛團陣地發動攻勢:一路日軍竄入陸家浦,另一路日軍竄至陸家浦西后側,陸家浦守軍兩面受敵,支持不住,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22日傍晚,自衛團主力轉移至茅庵渡口,再次撤回南岸。
日軍再次占領東洲后,對東洲居民進行瘋狂屠戮,將東洲化為人間地獄。對待被俘的國民黨傷兵,日本兵會殘忍地挖去他們的眼睛和舌頭,使其痛苦至死。對于己方受重傷的士兵,日軍也不會手下留情,“他們的官長身上都帶著一盒松香油似的烈性火劑,對付他們重傷的士兵,日本軍官會把他們堆在一起,然后在他們身上涂上一些松香油,一點火,馬上就厲害地燒起來”[6]。錢廣生在寫給他老師王先生的書信中還寫到:“凡身為鄉保甲長者均被殺,其房屋均被毀,民眾有知識者被殺,無知識者分發糖果、香煙及良民證……此次東洲之敵,頗多東北、朝鮮及浙西本地人,唯其中機槍手、操重火器者及班長等為日本人。”
22日夜,自衛團兵分三路,一路北渡富春江,停駐凌家橋附近,切斷日軍的電話線,另外兩路分別迂回至東洲的東南部和西南部。[7]23日凌晨,自衛團向東洲日軍發起全面反攻,激戰至13:00,日軍經由浮沙,倉皇逃出東洲。東洲之戰持續約55小時,自衛團斃傷日軍約50人,中方傷亡約200人。[8]戰斗期間,江北的游擊隊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破壞日軍的通訊線路;自衛團政工隊也動員大源鎮村民,參與戰地支援工作;富陽城西的國民黨軍第192師,也于23日向富陽日軍發動進攻,策應自衛團反攻東洲。1939年3月,中共中央為貫徹“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繼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委派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南方局書記周恩來視察東南抗戰前線。[9]1939年3月21日,周恩來在與黃紹竑*黃紹竑(1895年12月1日-1966年8月31日),字季寬,新桂系第二號人物,歷任第7軍黨代表,廣西省主席,15軍軍長,湖北省主席,浙江省主席,內政部長等職。聊天時,獲悉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正在東洲抗擊日本侵略者,便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身份,到訪富陽縣大源鎮塔堰頭村第一支隊司令部,慰問趙龍文及部隊政工人員。
東洲之戰,這支由義烏、浦江等縣的農民及杭州撤退下來的警察組成的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能在敵軍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依靠的是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國共產黨在陜西省洛川縣北10公里處的馮家村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綱領明確提出,“在國共兩黨徹底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抗日戰爭”,黃紹竑主政浙江之初,也得到過中共浙江黨組織的支持和幫助。
1938年2月,黃紹竑親自擬定了《浙江省戰時政治綱領》十條,隨后,他召集省府各委員,并邀請省黨部各委員及高等法院院長鄭烈蓀,在麗水召開第九八八次委員會議,會議對“十條”作了修正后,正式頒布各縣。[10]在《浙江戰時政治綱領》中,有“動員全省民眾參加抗戰”,“培養民主精神,領導民眾運動,并絕對澄清吏治,鏟除貪污”等內容,與《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在堅持抗日、開展民眾運動、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政局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實質。雖然黃紹竑受自身政治立場所限,并未明確提及“國共合作”的概念,但《浙江戰時政治綱領》無疑在浙江省范圍內為國共兩黨的合作提供了政策基礎。1938年6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國民抗敵自衛團組織法》,黃紹竑據此開始組建抗敵自衛團。很多共產黨員更是在部隊建立之初,就參與或領導了國民抗敵自衛團的政治思想工作,因而部隊的政訓工作和民運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部隊的抗日熱情日益高漲,在群眾中的積極影響也不斷擴大,一條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統一戰線,在富春江岸鞏固起來,不久之后的東洲保衛戰,也印證了這條戰線的強大威力。
[1]張解民.回望抗戰:浦江抗戰實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201.
[2]郭汝梅,黃玉章.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778.
[3]金普森,陳剩勇.浙江通史民國卷(下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242.
[4][6]浙江省富陽市歷史學會.東洲保衛戰[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39.51.
[5]走進東洲島,重溫保衛戰(摘要)[N].富陽日報,2015-07-25(10).
[7]中共浙江省黨史研究室.浙江八年抗戰(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339.
[8]中共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杭州抗戰紀實[M].杭州:中共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1995.154.
[9]俞國平.富春山居[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69.
[10]黃紹竑.黃紹竑回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402.
【責任編輯:王 崇】
2016-07-10
江承先(1992-),男,安徽銅陵人,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K27
A
1673-7725(2016)09-02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