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湯莊鎮沙堰初級中學(225645)
王兆華●
?
新課程理念下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再思考
江蘇省高郵市湯莊鎮沙堰初級中學(225645)
王兆華●
初中階段屬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為了使數學教育更好的惠及全體學生,該階段的數學教育,應著重顯現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機會,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們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思考問題,調動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和發展.
新課程;數學課堂;思考
《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索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進行運用,從而建構自己的數學體系.以“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數學課堂教學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圍繞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而形成的一種情境.問題情境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好奇心;能引起學生們對新知識點的學習熱情,從而更好的學習數學.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注意設立問題情境,吸引學生,通過有趣的習題和生動的教法調動學生思維,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思考中獲得進步,享受過程中的樂趣,從而更好的發揮創造思維.
例如,在講解無理數的時候,學生往往對為什么要學習無理數不理解,甚至認為無理數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為此,我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有一個邊長為2厘米的正方形ABCD(如圖),它的對角線AC交BD于點O,求對角線AC的長度?”學生很容易通過面積想到AC/2×BD=2×2,因為AC=BD,所以AC2=8,但卻不能求出AC的長,因為學生找不到平方是8的有理數!這說明AC邊的長度超出了我們學習的范圍,這時我引進了無理數的概念.通過這樣的處理,學生很自然地明確了學習無理數的目的,知道學習無理數和學習有理數一樣,是實際生活的需要,無理數不過是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數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引領學生們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廣泛的聯想,培養學生面對問題時細致的觀察力和敏銳的思維,解決難題后,讓學生反思和舉一反三,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比如,希望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我首先要求學生每人畫出一個三角形,量出所畫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并計算它們的和.由于學生每人所畫的三角形的形狀不盡相同,而計算的結果卻都是180°,于是學生大膽猜想:“任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之和都是180°.”這是為什么呢?這時我要求學生聯想出現180°的情境,給出合理的論證過程.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給出了多種不同的論證方法,我預期的教學效果達到了!
“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唯一標準,是學生的參與程度.”筆者對此深有同感.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主人是學生,教師只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關注在45分鐘里學生的變化和發展.為此首先應該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此,我們教師應該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每位學生,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建立活躍親和的對話平臺.
其次應該要鼓勵學生善于動手實驗.數學是一門系統的演繹科學,通過數學實驗可以使學生有效的獲得數學知識.中科院院士張景中認為,數學實驗就是動手來算、畫、量.面對題目時,若光思考不動手,通常結果為空想,即使解決了問題印象也不深刻,而動手做做常會帶來答題啟發.如講授“勾股定理”時,可以引導學生用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實驗,而學生們很容易就能拼出課本中的兩個圖形,而這些圖形能提示學生相關的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
通過數學實驗,學生們手腦并用,能對問題有直接的感性認識,從而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并進一步產生大膽的猜想和創新.在通過驗證猜想正確與否的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真正地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加強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中,給學生們提供平等交流的平臺也很重要.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聆聽學生的見解后,適時的給予肯定、表揚并指出不足點.對于學生思維的結果,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想法、計算的原理、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導及解題的思路.即使面對學生中獨特、不成熟的想法時,教師也不要輕易的否定,而應當幫助他們分析、總結,并給予啟發,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標新立異,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博大精深.以上所言只是自己對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對于我來說,今后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我永恒的追求!
[1]張曙英;新課程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新課程學習,2013年第7期;
[2]趙光波,邱桂珍;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學周刊,2014年第2期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