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中學(225232)
姜佑祥●
?
學情是基礎,實踐出真知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中學(225232)
姜佑祥●
新課改對教師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使教師從單一的教案撰寫者向有意識的教學設計者轉變.一位優秀教師之所以教學出色,因為他經歷過實踐磨煉,經歷過對課堂進行無數次精心設計的過程.所以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需要學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以此來盡可能減少課堂的不可預測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必須要考慮很多因素.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和相關理論對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相關教學背景進行分析,這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在進行背景分析之后,就要確立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既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終點.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目標,并注重目標的層次性、可操作性和達成性.教學設計的重點就是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而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就會呈現不同的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它是課堂教學行為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行為的落腳點.對于一門課程來說,課程目標的實現是課堂教學目標不斷累積而成的,只有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有成效,課程目標才能達成.由此看來,如何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準確制訂與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復習液體壓強和浮力部分內容時,學生對液體壓強的傳遞性有些不理解和力的傳遞性混同,特別關于壓強和浮力綜合研究理解較差,物體浸入液體,液體的體積發生變化,液體浮力、壓強都發生變化,學生思維不適應,當解答此類綜合題錯解較多.
題目 有一金屬塊,每邊長都是20厘米,用彈簧秤吊在空中,下底面與一容器中的水面相平,盛水的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為800厘米2,如圖,現金屬塊慢慢向下降低了5厘米,測出彈簧秤示數是下降前的8/9(水未溢出)
(1)金屬塊下降后容器底受水的壓強增大了多少?
(2)金屬塊的密度是多少?
解析 學生只考慮到金屬向下降低了5厘米,排開一定體積水為V物排=5厘米×20厘米×20厘米=2×10-3米3
這樣V排計算正確了,本題也就好辦了.
金屬浸入水中體積V浸=S物(5+Δh)=400厘米2×10厘米=4000厘米3=4×10-3米3②
容器底增大壓強ΔP=ρ水gΔh=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05米=490帕③
∴金屬塊質量m金=G/g=9×4kg
因為金屬塊體積V金=20×20×20=8×103cm3=8×10-3米3
下面再討論液體中放入浮體后液體壓強的計算.
輔助課題 高30cm,橫截面積為10cm2的玻璃圓管中盛有10cm深的水,如果在筒中放進一塊重0.244牛頓的木塊,木塊浮在水面上,求這時筒底所受到水的壓強.
分析 這類問題涉及到液體的壓強、浮力和物體的浮沉條件等知識,綜合性比較強.下面我們先看一看筒中放入木塊后筒底所受的壓強是否變化.從下圖中可知加入木塊后液面升高,故筒底所受的壓強是增大了,而且還可以看出這時的筒底所受液體壓強等于原來h1高的液體跟加入木塊后所增高的液柱Δh的壓強之和,即P=P1+P′,h1是已知的,P1很容易求得,要想求P′關鍵要先求出Δh.
我們先看看Δh為多大,如圖2,木塊排開水的體積為v排=v1+v2,其中v1為木塊排開的原來狀態中水的體積,v1=v3+v4.故排開水的總體積v排=v2+v3+v4=ΔhS,而S為圓筒截面積,所以Δh=v排/S.
解 木塊浮在水面上,由物體的浮沉條件得:
G=ρ水gv排,v排=G/ρ水g,Δh=v排/S=G/ρ水gS.
筒底所受液體壓強為P=P1+P′,即P=ρ水gh1+ρ水gΔh=ρ水g(h1+Δh)=ρ水g(h1+G/ρ水gS),其中h1=30cm,S=10cm2,G=0.294N,ρ水=1.0×103千克/米3,代入上式得:P=1274帕.
G632
B
1008-0333(2016)29-00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