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性戀一直是一個人們爭論不止的問題。盡管科學進步,接受同性戀不是犯罪、精神病和道德問題的人日益上升,然同性戀群體仍處弱勢,其生存狀況是當下“以人為本”社會值得重視與關注。大學生同性戀活動在我國屬隱蔽期,面對學習、生活,社會競爭時,他們比異性戀承受的困擾、擔憂和壓力更多。當下,高校、學術界對這一群體關注不足,研究不力,難以滿足其需求,問題油然滋生,且成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可避之的大問題。本文擬就免費師范生這一特殊群體中的同性戀學生為例,力查其群體的學習、生活、心理和愛情現狀,剖析其形成之因,探究其思想教育方法,導其形成自尊、自愛、自強的品質而健康成長。
【關鍵詞】同性戀;成長輔導免費師范;思想教育;方法
大學生同性戀是同性戀群體中的特殊現象,生活在象牙塔,影響于校園文化,自我認同尚處未完成階段,是其同性戀身份得以確認的集中期,其心理危機的干預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的一個特殊問題。本文以同性戀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及成長輔導個案,通過案例呈現、案例分析及處理、案例思考與建議,力求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現狀、成因、方法、心理和輔導策略作一初步的探討,以期對此類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識別、干預、處理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案例簡介
一高校男生張某,15歲,初中起點本科六年制免費師范生。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養育長大,與父母溝通少,屬于典型的留守少年。張某從小學習一般,父母對其成績期望甚高。受負面評價較多,形成了內向、敏感、自卑、多疑的性格。出于對該生孩子前途考慮,父母為其選擇初中起點六年制免費師范生教育,父母多次規勸該生就讀我校。入校后,該生雖然學業上雖無掛科,但學習目標仍不明,缺乏學習動力;不喜歡參加班級活動,與同學接觸少;業余愛好不廣,美術稍好;生活上,其父母來電或來校探望少。由此,本人對其十分關注,時常關心和了解其在校學習生活等情況。
F班男生余某,初中起點六年制免費師范生,與張某同齡、同鄉。余某性格內向溫和,善解人意,脾氣甚好,喜愛美術。
因同在一個美術興趣班學習,兩人接觸甚多,漸漸成為好友。你來我往,張某對余某萌生愛意,向余表白遭拒絕,其言行騷擾令余某反感,余某提出絕交,張某情緒激動失控而引發危機事件。
今年十月的一個上午,張某沖到余某寢室,二人發生沖突。吵架爭斗中,余某不慎受傷,被室友送往醫院。悉知此事,我迅速趕到醫院,向二人及其他室友詢問和了解情況。見二人仍有吞吐之意,我便分別找他們談話,了解到以下內情:入校以來,張某和余某在美術興趣班學習共事,甚為投緣,平日里張某很喜歡粘著余某。據余某自述,因為美術而結緣,相識后一年以來,二人經常利用課余和雙休日一同外出寫生、畫畫,趣味相投,經常聽張某吐露心事,張某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故平時極少回家,視余某為知己。今年暑假假期,余某經常收到張某的一些短信息,內容曖昧,甚至向余某表達了愛意,余某認為是開玩笑而未將這事放在心上。開學后,張某跑到余某寢室里,摟抱、親吻余某,余某還是以為張某開玩笑而沒在意,可是近日,張某經常趁余某其他室友不在寢室時,對余某有性行為的騷擾,余某對此十分反感。余某跟張某表明立場,提出與張某絕交,但張某仍不愿放棄對余某的追求。事發當天,張某沖到余某寢室,想當面再次請求余某接受自己的愛意,不要不理他。余某斷然拒絕,最終引發二人打架,致使余某手部受傷。了解到這些情況,我當即安排寢室信息員密切關注二人,并將以上情況告知學院領導。
在余某受傷住院的次日傍晚,張某突然情緒低落,出現易激惹、悔恨、沮喪、絕望、自罪自責,甚至自殺行為,在近四小時的嚎啕大哭中,張某多次說“他不理我了,他再也不喜歡我了”,并做出用頭撞門、撞墻尋死的行為舉止。聞訊后我立即趕到余某的寢室,向領導匯報情況,心理專干老師也趕赴現場,當晚便通知張某家長盡快來校。
二、案例分析及處理
1.對危機采取有效措施
危機事件一發生,本人立即將張某的情況上報學院主管學生工作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領導,學校及時派來心理專干與其進行面談和對其進行心理評估,推斷其患有妄想、躁狂和抑郁等癥狀,盡快送往醫院。張某是未成年人,送往醫院需要有其監護人父母在場或做委托授權。我及時與其家長聯系,其家長請求學校先行看護,待趕到后一并去醫院。
2.對危機予以及時干預
(1)第一時間干預
尊重、信任、愛心,確保張某的生命安全。得知張某家長要一天后才能趕來學校,本人丟下一切家事24小時陪護看管,悉心照料張某一天兩晚的起居和安全。
(2)中間過程干預
家長來校后,我與其家長陪護張某去醫院檢查治療,先后經湖南省湘雅附一醫院和湖南省腦科醫院診斷,MMPI(明尼蘇達多項個性測量表)都診斷張某同性戀,患急性應激心理障礙,醫生要求其馬上住院治療,張某家長最終在湖南省腦科醫院辦理了住院手續,讓其接受醫院治療。
3.對其住院期間的成長輔導
(1)慰問關懷與病情跟蹤
張某住院期間,本人多次前去看望,送去鮮花和畫冊,不斷給予張某以關心和鼓勵,張某也從寡言少語到主動與我交流。經常向醫生詢問其病情情況,醫生反映該生性取向的問題根源與年幼時的成長經歷有關,同性戀的性取向改變一般較難,但也有可能性。該生住院一個月左右,其治療情況良好。
(2)輿情控制與學業幫助
進一步加強余某及其家長和M班級輿論的引導,嚴格保密此事內情,把輿論控制在最小化,減輕雙方學生的心理負擔。并囑咐余某盡量避免和張某接觸,不與張某再發生沖突,留意張某的動向,一旦收到其不妥信息,或者騷擾行為要立即向我匯報。對張某的學業予以幫助,在班內選派了兩名成績優異的同學每天來醫院輔導其功課一小時。
(3)家校聯系與事件處理
與其家長多次深入交流,得知張某的成長經歷。家長自述張某從小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這些年,他們只顧掙錢養家而忽視了對張某的教育,溝通少,不知道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一旦犯錯誤,一味埋怨和責罰。對此,我建議其父母改變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不能一味的要求和打壓;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孩子,贏取信任;多陪陪孩子,改善親子關系;耐心引導孩子的性取向觀念,不能單純的施壓和強逼。對于張某造成余某手部受傷一事,采取約談雙方家長和解的辦法,處理及時、公正,令雙方家長較滿意。
4.對其復學期間的成長輔導
(1)思想輔導
本人經常推薦其閱讀一些名人自傳故事或者勵志書籍、一些充滿正能量的影視作品,引導教育該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教育其不論是哪種性取向,都不能強迫和傷害他人。
(2)學業指導
復學后,該生文化知識的學習上安排了成績優異的學生幫助,美術愛好的發展上有本人和美術老師的悉心栽培,任課教師經常監督和鼓勵,張某在大家的幫助下,逐漸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習動力加強,進步明顯。
(3)生活指導
出院后,為了便于張某按時服藥,采取了走讀、家長陪讀等措施。本人多次去其出租房看望和交流,指導該生父母如何更好地與孩子交流。在本人的指導下,張某家長用實際行動關心感化孩子,親子關系得以明顯改善。在家長的照料下,該生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營養,按時服藥,其后的學習、身體狀況明顯好轉。
(4)心理關愛
通過動員,張某愿意每周在學校成長輔導室做一次個體輔導,輔導老師逐步改變其認知偏差,引導其對性知識的認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兩性觀。班級也經常舉辦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或者團體輔導等,讓張某及廣大同學對心理健康知識予以了解和運用。積極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進行戶外素質拓展,通過一些游戲讓其心理更陽光、更健康。
(5)人際交往指導
本人采取將余某調至到另一單元男寢,減少二人的見面機會;密切關注張某對余某的言行動態,加強與雙方家長的交流,并讓心育委員、寢室長、信息聯絡員密切關注張某的狀況,有情況隨時向我匯報;積極鼓勵張某多接觸些同學,包括女生和男生,也安排了幾名開朗樂觀的男生、女生與其結成團隊,增強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廣泛接觸。
(6)職業規劃指導
為了進一步讓其明確職業規劃的意義,本人邀請了專業導師來班級做客,本人和班導師一起,給學生做了學習規劃、教師生涯規劃等講座,張某也受益頗多。
5.成長輔導效果
(1)病情復查結果:出院一個月后病情復查,醫院診斷張某MMPI測試結果表明抑郁癥狀基本消失。
(2)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在學校、醫院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張某情緒逐漸穩定,認識到自己無論是哪種性取向,都不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并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和興趣愛好的培養上,心態調整較好。
(3)當事人重視他人的評價:一方面,本人和同學們積極幫助其補習功課,讓他感受到濃濃的師生情、同窗之情;另一方面,妥善處理了張某、余某雙方家長的糾紛,解決了余某住院費的報銷問題,化解了張某家長的顧慮,雙方簽訂了責任協議書。余某反映張某再無發手機短信或其他騷擾行為。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議
1.穩妥識別“真假同性戀”,及時、有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
同性戀學生是個隱蔽、人少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這一群體人同性戀學生面臨巨大的壓力,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成長危機,身心成長受到影響。同性戀有“真”“假”之分,“真”同性戀不想改變自己,不要求進行成長輔導和心理治療,即使求助于成長輔導也是為了傾訴獲得理解,其工作任務是引導其不要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而自責,但也不能讓其戀情任意滋生泛濫,要鼓勵其廣交朋友,同性和異性的。“假”同性戀,其表現形式酷似同性戀,只不過是一種過渡性的現象。青少年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愛,男孩尤其需要父親的關愛。對張某這樣的“留守兒童”,受父母之愛少,內心安全感缺失。但從余某同學那里得到包容與關愛,選擇了類似同性戀的生活方式釋放自己的欲望,跨越了人們接受的友情形式,產生了想擁抱、親吻、觸摸等行為,以滿足自己身體和心理需求。我們只有通過成長輔導,了解根源,回歸正常的情感滿足,鼓勵其與異性交往。
2.深挖成長危機的根源,注重與家長溝通、合作
我發現很多學生的成長危機發生在學校,但其根源卻扎在家庭。譬如本案例,張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得不到其家長的關愛,所以對余某單純友情會產生占有欲,達不到滿足時遭受挫敗,余某的拒絕和分離,進而產生過激行為。因此,在實施成長危機干預措施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與家長溝通與合作,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分析其病癥的成因。同時,處理危機事件,一定要得到其家長的同意和家長的配合,力爭輔導效果的最大化。
3.重點關注特殊學生群體,呵護免費師范生的成人成才
多年的輔導員工作經驗告訴我,有八類特殊學生群體要重點關注,包括:經濟困難型、家庭重大變故型、學業困難型、心理障礙型、身體殘疾型、情感問題型、沉溺于網絡型群體、其他特殊群體。這幾類特殊學生群體出現危機的概率比一般的學生群體要高出很多倍,而初中起點本科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生當中有一部分學生屬于以上一種或幾種特殊學生群體類型,因為各種成長因素的特殊性,使其成長輔導工作更具艱巨性。我省初中起點六年制免費師范生基本來自農村,年齡小,尚在發育期,自我約束力、心理耐挫能力和抗壓能力較差,心智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加之就業包分配,有個別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早戀等現象。加之,父母受教育文化層次較低,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單一、粗暴,或置之不理。所以,呵護免費師范生的成人成才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并將愛的教育落在實處。
4.輔導員須掌握輔導技巧,培養學生干部的危機應急意識
要做好大學生的成長輔導,輔導員要具有良好的輔導技巧,綜合知識,高度的責任心和洞察力、溝通處事能力,具有對突發和異常情況的敏感力,方能得心應手地開展工作。與此同時,輔導員要加強對班長、心育委員、寢室長、信息聯絡員的培訓與指導,才有望把成長輔導真正落實到每個寢室、每個學生,才有望把學生成長中所發生的危機解決于萌芽狀態之中,學生工作才可出特色、出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超,吳新宇.中國高校同性戀調查[J].記者觀察(上半月),2007,6.
[2]張延華.大學生同性戀現象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151-152.
[3]林正義.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4]陳冬.青少年同性戀自殺情況之分析.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作者簡介:
陽麗:(1978-),女,湖南衡陽人,政工師,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