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佳鍶 張新華
【摘 要】隨著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及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社會對醫法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這一需求直接促使醫藥衛生法學專業的誕生和迅速發展。本文通過闡述醫藥衛生法學的學科定位,分析建設醫藥衛生法學學科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研究醫藥衛生法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以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醫藥衛生法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及人們維權意識的增強,社會急需醫法結合的復合型人才,這一需求直接促使醫藥衛生法學專業的誕生和迅速發展。自1996年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醫學院)率先開辦醫事法律專業以來,全國已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本科教育中先后創辦起醫藥衛生法律專業,向社會輸送了大批醫法兼通的人才,對推動醫藥衛生領域的法制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當前醫藥衛生法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以及各院校的招生情況來看,醫藥衛生法學在我國已經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關于醫藥衛生法學的學科屬性、學科級別尚未形成一致的認識,我國對于醫藥衛生法學的學科定位模糊,進而導致其專業設置和學位授予的隨意甚至混亂。因此,需要對醫藥衛生法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進行研究,為高等院校開辦醫藥衛生法律專業提供理論支持和科學依據。
一、醫藥衛生法學的學科定位
醫藥衛生法學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衛生法學”、“醫事法學”和“生命法學”三個研究方向,衛生法學應定位于衛生行政,醫事法學應定位于醫患關系,生命法學應定位于生命科技的醫學應用。衛生法學、醫事法學與生命法學在研究范圍上是各有側重但又相互聯系的:衛生法學側重的是新科技應用于醫學的準入與管理規范,體現的是縱向的國家公權力對生命健康權的保護問題;醫事法學則側重于新科技應用于醫學后對醫患關系及責任歸責等問題產生的影響及具體界定,體現的是橫向的平等的醫患之間的法律關系問題;生命法學是從生命倫理角度進行的研究,主要考察生命科技的醫學應用所產生的道德倫理和法律問題。醫藥衛生法學是以生命法學為原點,以醫事法學為橫坐標,以衛生法學為縱坐標的立體的醫藥衛生法學體系,是法學學科體系下的一個獨立的二級學科。醫藥衛生法學的研究對象是調整人體生命健康權益的法律規范,它具有雙重屬性——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醫藥衛生法學的性質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種兼有公法、私法性質的綜合法。
二、建設醫藥衛生法學學科的意義
1、理論意義
從法學的角度來看,醫藥衛生法學的研究目的在于完善法學的理論體系,成為法學的第十一個二級學科。醫藥衛生法律是在調整人的生命健康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旨在保護人體生命健康,是為了創設和維持保護人體生命健康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會秩序。因此,它的社會公共性更強,并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愈益顯示其旺盛的生命力。醫藥衛生法學的誕生具有時代意義,它的研究與發展將有利于促進醫學的進步與法律的完善,從而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有利于醫藥衛生立法,更好地保護人類生命健康權益。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是一項基本人權,是實現其他權利的基礎,是人成為法律主體的根基。醫學與法學交叉的歷史表明,醫學與法學在發展過程中是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尤其是近現代醫學技術的重大革新與應用都向法律提出了挑戰,而相應法律的制定與實施又為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的制約與保障,兩者的交叉使得公民的生命健康這一基本人權得到維護。
2、實踐意義
醫患關系是最基本的醫事法律關系,也是醫藥衛生法學學科體系中醫事法學重點研究的問題。和諧的醫患關系是保障醫療秩序和良好醫療效果的前提,也是醫療衛生事業良性發展以及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眾所周知,我國的醫療領域正處在一個醫患矛盾比較尖銳、醫患沖突比較激烈的特殊時期,集中體現在醫療糾紛頻發、多發甚至是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而有效防控醫療糾紛、公正及時處理醫療糾紛以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有賴于醫藥衛生法學的研究與發展,有賴于醫藥衛生法學為其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根據。面對現今層出不窮的醫療訴訟案件以及更為嚴重的暴力傷醫事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維持醫療衛生正常秩序的前提,也是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我國醫學院校紛紛設置醫事法學專業并培養醫藥衛生法律人才,向社會輸送了大批醫法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對化解醫患矛盾、推動醫藥衛生領域的法制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設醫學法學學科為解決醫患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實踐依據。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人類會遇到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態、環境、健康等問題,這僅靠任何單一門學科或一大門類科學都不能有效地解決,而唯有交叉科學最有可能解決。醫藥衛生法學的創立,有利于揭示醫藥衛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有利于醫藥衛生立法、醫藥衛生司法以及醫藥衛生法律人才的培養,最終有利于醫患和諧關系的實現。
三、醫藥衛生法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的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由于教育部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醫藥衛生法律或者類似的專業名稱,因此我國醫藥衛生法律專業招生主要是以專業方向的形式置于相關專業之下。依托的專業主要有法學、公共事業管理、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四類,其中以前兩者為主體。目前我國醫藥衛生法律本科人才培養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授予醫學、法學雙學士的六年制醫事法學教育,如南京醫科大學;第二種模式是授予醫學學士或法學學士的五年制醫事法學教育,如蘇州大學、徐州醫學院;第三種模式是授予法學學士、醫學學士或管理學學士的四年制醫事法學教育,如東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濱州醫學院等。
四、社會對醫藥衛生法律學科人才的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穩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在成為共識。在醫藥衛生領域,不太成熟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日益增強,需要應對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年來全國各地醫療糾紛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一些醫療糾紛甚至惡化成刑事案件,影響社會和諧。在司法領域,法官和律師們對法律問題很是精通,但面臨復雜的醫事案件時,大多因不熟悉專業性很強的醫學問題,難以認定某些事實的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從而影響案件正確、及時、公正地解決,根本原因即在于法律人多不懂“醫”。要在醫藥衛生領域和司法領域乃至全社會推動醫藥衛生法治建設,需要大批具備醫學與法學兩個領域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些都對醫藥衛生法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綜上,醫藥衛生法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具有理論和現實的雙重意義,是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通過對醫藥衛生法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進行研究,可以明確醫藥衛生法學學科的定位,逐步完善醫藥衛生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為高等院校開辦醫藥衛生法律專業提供理論支持,為完善醫藥衛生法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安富.論我國醫事法治的目標及路徑.河北法學.2015(12).
[2]羅剛,劉毅,劉霞等.我國卓越醫事法律人才培養有關問題探析.重慶醫學.2015(5).
[3]黃丁全.醫事法學新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基金項目:四川醫事衛生法治研究中心課題《醫藥衛生法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研究——以高等院校為例》,項目編號:YF16-Y01。
作者簡介:
辛佳鍶(1979—),女,濱州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系秘書,講師,碩士研究生,衛生法學方向,主要從事衛生法學、醫事法學教學與研究。
張新華(1965-),男,濱州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醫學法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