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燦
數學標準課程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中素材的精選有助于演繹出高效課堂,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探究,提高學習與反思的深刻性。有效的素材的開發應用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息息相關。素材的開發應用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啟發他們的思維,能夠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素材內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活潑有趣的情境,鼓勵學生注意生活中的數學,積極地分析問題,進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下面對本課素材的應用進行介紹。
一、設計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對小學生來說,素材的動態性將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讓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誘惑性和吸引力,學習材料的趣味性、現實性和挑戰性應是首先考慮的。所以在設計情景上,我通過讓學生動手拼圖,利用簡單圖形拼接成新圖形,學生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形象直觀地了解組合圖形的定義“由簡單圖形拼接而成的”,從而進一步從簡單圖形抽象到組合圖形,對進一步學習組合圖形建立了空間觀念,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二、根據生活實際。設計問題情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生活中真實鮮活的教學素材,是小學數學課堂的生命力。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如果不能從實際出發,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從學生最直接的經歷出發,對學生生活中的資源加以開發運用,就無法打造富有啟發性、挑戰性的智慧課堂,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而關注數學知識和現代生活至關重要。我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你家”的客廳裝修需要多大面積的地毯。通過與裝修師傅的對話,引導學生對其進行估算,使他們把具體的問題轉化為數學知識。從而為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提供了豐富有效的素材。
三、化靜為動,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活躍素材
為了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探索過程,通過發放答題卡,讓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地學習、探究,大膽地猜測、推理,增加了數學體驗,活躍了素材。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懂得了如何運用數學語言,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具體如下:
四個人一個小組,展開討論,把想法寫在答題紙上。
生:可以這樣畫輔助線,我把它分成兩個長方形,然后把長方形的面積相加就是組合圖形的面積了。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我是把它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然后長方形的面積加正方形的面積,就是組合圖形的面積了。
師給予鼓勵,繼續發問: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我是把它分割成兩個直角梯形,然后把兩個直角梯形的面積相加,就是組合圖形的面積了。
師:對嗎?
生:對。
師給予鼓勵,繼續發問: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我是補上一個小正方形,使它變成一個大長方形,然后把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組合圖形的面積了。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掌聲鼓勵。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手腦并用,思維變化非常快,同時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教師進而引入“分割法”和“添補法”,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用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探索數學知識,比較各種解題方法的優劣。此時教學重難點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因此,化靜為動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好感,從而促發他們對知識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現象,讓學生易于掌握知識的要點和關鍵點;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通過由靜至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
四、鞏固練習。豐富素材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大量習題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不能摸清知識脈絡,掌握知識的實質,僅僅依靠題海戰術,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果就會事倍功半。習題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事先讓同學們收集一些實際中的組合圖形,讓他們事先測量好,然后我從中選擇幾種比較典型的題目,分小組各個擊破,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課堂小結。提升素材內容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教師改進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又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總之,本課的教學是對于小學數學教材素材的開發應用的探索與嘗試。通過實踐,激發對教材素材的研究,使它更好地用于我們的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明顯感受到課改讓課堂變得“熱鬧了”、“精彩了”、“現代化了”。課程改革不僅僅是口號,在新課程不斷向縱深推進的今天,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該如何準確把握,需要我們積極思考。小學數學教學中教材素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是確保教學質量的基礎,是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正是因為在教學中的不斷實踐、體會與思索,才使我們有理由、有信心對教學素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也期望我們的工作從現在的淺表走向深層,使其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