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慧
[摘 要] 近些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公司爭取在公開市場上上市。但是相比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會面臨更多的監督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和風險。而在我國上市公司當中,制造行業所占的比例較大。財務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多個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對于制造業上市公司同樣如此。目前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在內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下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多個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發展。制造業上市公司應加大對財務風險的重視力度,構建系統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優化資本結構。提高營運能力,強化財內部控制,以此來降低財務風險對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影響。
[關鍵詞] 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70[文獻標識碼] B
財務風險是開展經濟活動的一種必然現象,對于任何一個經營者和企業來說財務風險都是必不可免的,無論企業采取哪些措施都不可能完全規避財務風險,只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財務風險對企業的影響和威脅。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其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一、財務風險概述
(一)財務風險概念界定
風險一詞由來已久,但人們對風險的定義卻尚未統一,總體而言學術界對風險有以下幾個觀點:第一,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風險主要是對未來事件結果的一種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第二,風險帶來的損失是無法確定的,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認為風險主要是不利事件的集合,強調風險會帶來必然的損失,但這類觀點不認為風險是可以測量的。第三,風險是可能發生損害程度的大小,這類學者認為如果風險的損失在預期范圍之內則不認為是風險,只有實際損失大于預期損失時,大于的偏差被認定為風險。第四,風險是風險構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風險構成要素一般由風險因素、事件以及結構等幾個部分組成。其中風險因素是重要素間的基礎和前提,風險事件是外部環境發生的導致風險結果的事件,是風險存在的充分條件。同時風險事件也是搭建風險要素和風險結果的橋梁,將風險轉化為現實。本文研究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時中的風險主要是指最后一種風險,即風險構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財務風險種類劃分
財務風險根據不同要求可以分為多個種類,一般來說財務風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首先,根據財務風險的成因大致可以分為經營風險、市場競爭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以及利率風險;其次,根據企業管理部門面臨風險的表現可以分為戰略性財務風險、總體性財務風險以及部門性財務風險;再次,根據風險發生的頻率可以分為普通時期財務風險、特殊時期財務風險;最后,根據資金運動過程可以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收回風險以及收益分配風險。本文主要以資金運動過程分類對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進行探究,根據制造業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
(三)財務風險主要特征
財務風險是財務與風險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第一,客觀性。財務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內外部環境,大多由一些無法控制和預料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因此財務風險的成因是客觀的,直接導致財務風險也是客觀的。國家經濟、企業經營、市場價格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業的風險,這些客觀存在的因素都決定了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企業只能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降低風險的損失,而不能從根本上杜絕風險。第二,普遍性。市場經營活動中風險無處不在,以各種形式貫穿于資金運動的始終,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第三,不確定性。財務風險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無論是發生的時間、地點還是形式都是不確定的,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導致風險的復雜,人們不能完全掌控風險。第四,客觀可度量性。盡管財務風險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但依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財務風險進行觀察,采用數學或統計的觀點對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最后將風險量化。第五,可控性。盡管財務風險不確定,但人們依然可以采取一些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經濟風險進行事前的預測和防范,盡量將風險降到最低。從這一角度來看風險并不完全屬于突發事件,企業在面對風險時并不是無能為力的。第六,損益的兩面性。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和社會的進步,財務風險不再局限于給企業帶來額外損失,相反還有可能帶來額外的收益,因此需要采取積極的抵御措施加大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力度。
二、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現狀
(一)籌資風險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制造業上司公司對股權融資有著強烈的偏好,帶來的是高資產負債率,同時負債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流動負債偏高。我國對資本結構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當企業負債水平不超過一定限度時,其負債可以抵減一部分所得稅,從而形成一種杠桿利益。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該項政策,當企業經營良好時可以加大負債比例從而降低加權平均資本的成本,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投資風險管理現狀
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其經營目標是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市場占有率以獲得長期發展。但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與該目標相背離,進行了一系列與經營目標不符的投資行為。根據以往經驗和數據可知,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在2011年至2013年整體投資率僅為4.94%,但有些企業的投資率為19.28%,制造業上市公司存在投資不足、投資過度等多種情況,無形當中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三)收益分配風險管理現狀
從收益分配角度上來看,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存在股利支付率不高、缺乏連續性等問題,股利分配制度極為不規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具有較大的權利,根據自身利益需求隨意更改股利分配方案,股利分配方法缺乏嚴肅性和科學性,致使二級市場上股價經常發生異常波動。其次,同一家制造業上市公司可能會存在多個股利分配方案,在分配股利時沒有科學的依據進行合理分配。最后,股東大會執行力較差,不能按時足額支付相應的股利,嚴重侵犯了股東們的合法權益。
三、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1.管理者缺乏風險意識。多數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控制意識,主觀上認為只要資金運用得當就不會有財務風險,但沒有認識到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開展財務活動必然會產生財務風險。財務對上市公司極為重要,由于管理者缺乏對財務風險的認識和把握能力,導致風險發生時不能及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給上市公司帶來巨大損失。
2.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是企業在財務風險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體系。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體現著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理念和措施,形成適合本企業的獨具特色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是降低風險的關鍵。我國會計制度發展較晚,體制上不太健全,尤其是制造業,多數企業是由粗放的生產方式發展而來的,財務系統仍然滯留在核算階段。電算化系統雖然在不斷普及,但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尚未形成,財務預警系統也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這在客觀上導致上市公司在復雜的市場中缺乏財務方面的競爭優勢。
3.資本結構失衡。資本結構是公司資本中權益性資金和債務性資金所占的比例。資本是企業運行的血液,資本的流動性直接影響公司運行,也是產生財務危機的直接原因。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十分普遍,原因主要是籌資決策失誤,資產負債率過高是其直接體現。上司公司資本結構不合理就會導致企業缺乏償債能力,資金難以變現,直接引發財務危機。
(二)外部原因
1.歷史因素。我國從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市場經濟只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上市公司在財務管理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經驗。我國上市公司有兩種起步形式,一種是原國有企業發展成為上市公司,另一種是民營企業上市。相比而言,由國有企業發展而來的上市公司在財務制度上較為健全,但其財務活動受政府干預,在市場經濟中缺乏適應性。而民營企業發展而來的上市公司在初期缺乏完善的財務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缺乏信譽。兩種上市公司都存在相應的財務風險。
2.經濟因素。經濟的整體增長速度對上市公司有顯著的影響。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化大生產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錯綜復雜,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外部經濟環境直接影響著上司公司的財務活動,一方面外部經濟環境決定著企業是否有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稅收、經濟危機、國家經濟政策等外部因素又直接制約著上市公司的發展方向,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上要不斷適應這些復雜的變化。
3.政治因素。社會政治環境是上市公司發展的大環境。不同地區在社會制度上的差異意味著社會政治環境存在著很大的變化性,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由此可能產生政治上的沖突和摩擦,對經營范圍較廣的上市公司來說,這些沖突和摩擦必然會影響到財務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就業問題等將逐漸暴露出來,給企業的財務活動造成阻礙。
4.其他因素。公司一旦上市就會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企業的資金運用,嚴重的自然災害對股市有明顯的沖擊;科技因素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財務活動,一旦發生計算機崩潰、機密資料泄露等情況,都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安全,給企業財務管理造成直接損失。
四、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企業利用信息化技術實時監控企業經營活動中潛在風險的一種手段。財務危機的發生意味著企業中早已存在財務風險因素,但企業未能通過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因此,企業應當不斷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及早發現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以減少企業損失。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首先要考慮國家政策導向,保證經營方向符合宏觀經濟環境;其次應當審視所處行業發展狀況,恰當評估該行業的整體風險水平;再次應當考慮本企業產品的市場,如果市場較小則應擴充產品范圍;最后結合本企業的償債能力、獲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進行風險預警,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
(二)優化資本結構
企業應當學會利用財務杠桿,根據不同階段的生產規模選擇合適的債務融資比例,優化企業資本結構。財務風險的重點是籌資風險,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起點就是籌資風險的管理。負債經營能給企業帶來高利潤的同時也直接考驗著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企業進行負債經營的前提是收益率高于負債成本,否則在財務杠桿的作用下,企業的財務風險將不斷增加。企業在債務性融資時應當注重還款期限的安排,做到適度負債。根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成熟期的企業負債率可以適當提高,而發展期和衰退期的企業應降低負債比例。企業可以運用無差別點分析法,在收益相同的條件下選擇最合適的資產負債比例,通過優化資本結構的方式來降低財務風險。
(三)提高營運能力
提高營運能力是企業應對財務風險的系統性、長期性工作。首先,管理者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當前上市公司管理者普遍缺乏風險意識,應當多了解審計知識,明確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上市公司應當恰當利用風險重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兼并、收購是企業低成本擴張的重要形式,能有效擴大生產規模。兼并、重組不是簡單的生產和資本的相加,而是會計制度、經營理念和生產方式的融合,只有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生產范圍相似的企業才有兼并和收購的價值,與企業的生產范圍形成互補。當前的制造業依賴先進的機器和技術,機器的折舊、技術的更新、設備的互補性是制造業在兼并重組時應慎重考慮的因素。最后,企業應通過創新來提高營運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不斷創新產品、提高技術才能拉開與其他企業的差距,搶占市場資源,這是企業降低財務風險的重要措施。
(四)強化財務內部控制
財務內部控制的目標是提高企業運行的效率和效果。企業的財務報告應當滿足可靠性、相關性、可比性的要求。內部控制只能做到風險防范,而不能化解和轉嫁風險。財務風險管理包含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和風險度量等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內部控制只能影響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識別和評估是企業采取對策的前提,也是建立內部控制的基礎。根據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建立財務內部控制體系,能防范企業在經營中常犯的錯誤,結合企業的風險規避措施組成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降低財務風險對企業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快,制造業財務危機屢見不鮮,因此加大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視力度是一種必然趨勢。財務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多個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對于制造業上市公司同樣如此。目前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在內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下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多個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發展。制造業上市公司要加大對財務風險的重視力度,構建系統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降低財務風險對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1]泮敏,曾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研究——以我國制造業為例[J].會計之友,2015(21):63-67,68
[2]朱曉燕,潘美芹.基于Logistics回歸的中小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級模型[J].上海管理科學,2015,37(6):91-94
[3]朱清香,劉佳,冷冬署等.河北省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研究[J].會計之友,2012(27):93-95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