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奇++李曉芳++胡亞軍++唐慧玲++繆慧敏++劉鑫
摘要:本論文旨在分析運用新媒體創新開展高校基層團建工作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并就高校基層團組織如何立足客觀實際,通過系統化地運用新媒體手段、整合運用新舊媒體平臺、加強思想內涵建設等方式,創新開展高校基層團建工作,進行了理論思考與方法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創新;基層團建
中圖分類號:G641;D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71-02
引言
自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 + ”行動計劃,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一方面,它給基層團建工作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和便捷的平臺,去接觸和分享新鮮事物,使得傳播更加便捷。另一方面,由于平臺的便捷性,它又給當代的團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重的挑戰,使得團的建設特別是思想建設的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工作對象、模式、隊伍受到沖擊。因而,利用新媒體充分調動學生團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研究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團建的創新路徑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 新媒體的傳播特質及其在高校基層團建工作中的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中,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新媒體的重視度更上一個臺階。
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功能和魅力強烈地吸引著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思想。在校大學生不僅是高校共青團的工作對象,更是組織成員,他們在高校基層團建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絕大多數高校均開通切實的微信、微博、新聞網等運營平臺,主攻功能類框架(課程表、考試安排、查詢、生活服務等)及資訊類框架(團建資訊、第二課堂活動、校園商家福利、創新創業等)的搭建,為廣大高校團員提供了一個更直觀、新穎的展現方式,備受歡迎。同時新媒體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消費者(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用戶有了更多話語權,與網站的互動不再是單向,而是雙向,這為信息獲取方式的多樣化提供更加便捷的條件。
二、 高校基層團建工作的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高等教育大眾化使高校團員人數劇增,流動性增大,就業競爭日益激烈,使得團員中出現了多元、多變的價值觀,從而增大了團員教育管理的難度。傳統的平面宣傳、廣播宣傳等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所以適應形勢發展,更新觀念,把握導向,讓高校團建工作掌握主動權是極其緊迫且必要的措施。高校團建以網絡平臺為依托,新媒體更有利于共青團員發揚個性,增強組織的凝聚力。高校官方平臺,如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的搭建,豐富了團員們接受信息的途徑,便于更好的掌握其思想動態。
三、新媒體對高校基層團建工作的影響:以成都市郫縣部分高校為例
新媒體自出現以來迅速影響了高校青年團員的生活、學習和思想。據調查,大學團員青年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來源來于互聯網、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僅有11.3%的高校團員依然堅持從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獲得信息,該項數據表明傳統的媒體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大學團員對信息傳遞速度的需求。
(一)新媒體對高校團員生活的影響。
據調查顯示,新媒體網絡平臺在高校的普及率已高達90%以上,高校團員更愿意從及時、便捷的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以新媒體平臺為依托的即時通信工具也已成為了溝通最主要的途徑。同時,校園網、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使團建工作變得更加親民,切實發揮了宣傳服務作用。83%的高校團員表示,新媒體使大學生活更加便捷和方便,尤其是即時通訊平臺,因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高校團員豐富了課余生活。
(二)新媒體對高校團員學習的影響。
大量內容豐富、輻射面廣的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快速傳播,高校團員不斷地獲取信息并轉化為自身的積累,以此不斷地提高對社會和自我的認知。然而新媒體在增強了高校團員學習獨立性的同時,也使其對網絡產生了依賴,高校團員面對不斷更新的網絡信息,可能會慢慢失去思考意識,由此引發難以靜心思考甚至不愿意思考、學習效果不升反降等嚴重后果。
(三)新媒體對高校團員思想的影響。
在虛擬的新媒體環境中,41.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網絡上自由的表達想法,得到更多人的響應和認可,進而提高了自我認知和認可。然而新媒體環境中,在社交平臺上的信任度降低,如不愿意聽從他人善意的指導或意見、個人主義較嚴重等現象也會使高校團員在現實生活中的不信任感不斷增加,最終開始自我懷疑。
四、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基層團建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媒體時代為高校基層團建帶來了機遇。
1.新媒體為高校共青團開辟了團建工作的新陣地。共青團網站可以通過開辟思想建設、動態信息、熱點專題等欄目,利用團委官網、微博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作為關注學生、與學生交流和服務學生的平臺,使網絡成為高校團建工作的依托,讓新媒體成為高校團員健康成長的新陣地。
2.新媒體增強了高校團建工作的自主性。在傳統媒體時代,高校團建工作的形式較為單一,內容較為枯燥。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就要求我們的新媒體工作者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從傳統媒體的視角中進行創新,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的思維方法貫徹到創新工作方式中去,使被動接受教育的青年團員能夠在新老媒體的平臺上,主動搜索學習資料。這種信息傳播的互動一改受教育者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互動交流模式,從而增強高校團員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
3.新媒體提高了高校團建工作的實效性。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在的高校團員每個人至少手里都有一臺手機或者電腦這種接受信息的智能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的接受到最新的消息,同時也可以實時的更新自己的生活思想狀態。因這不僅對于把握大學團員青年的思想動態有著更積極的意義,更是對于創新團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有著很大的實際性的意義。
(二)同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使高校基層團建面臨更大的挑戰。
首先,在新媒體的時代下,高校基層團建以何種形式和途徑融入青年活動,吸引青年參與;其次,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引領工作,保護高校團員的身心健康;最后,如何提高高校新媒體工作者的媒體素養和創新工作方法,使得基層團建能夠有力、有趣,有用,進行教育和交流,這對高校共青團工作者的媒體素養提出來新的要求。
五、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基層團建工作的創新與突破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讓新媒體與傳統基層團建工作方式相結合,發揮強大的促進作用,推動高校基層團建工作持續性、有效性、健康性,創新性發展成為了各大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基于時代特性與大學生基層團建目標,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
(一)加強“青年網絡文化”思想體系建設。
青年是利用新媒體推動進行高校基層團建的主體,建設和管理好網絡文化,關系青年思想教育的成敗,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發展。因此,應采取有力措施,運用和管理好網絡文化,加強對當代青年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一,關注青年需求,打造有利于當代青年健康成長的文明和諧的網絡文化空間,加強對當代青年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不斷提升當代青年的精神境界和創新能力。第二,樹立陣地意識。切實加強網絡文化發展戰略研究,大力推進原創性網絡文化項目開發,積極引導當代青年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活動。第三,加強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大批網絡文化創意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第四,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抓住先機,迎接挑戰,努力建設高校團員的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雙重精神家園,將高校團建工作變“被動”為“主動”,變“守舊”為“創新”,變“傳統”為“先進”,最終構建新媒體時代高校基層團建工作的新格局。
(二)提高高校共青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
1.努力提高高校新媒體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做好高校團建工作首先應該改善對高校大眾傳媒的管理,提高大眾媒體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以更好地發揮其在高校團建工作中的積極作用。首先,要加強大眾傳媒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建立、健全主觀約束機制,加強其政治修養、價值觀念的養成;第二,加強外部監督,改善對大眾從業人員不合理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從客觀上增強大眾傳媒從業人員的自律性;第三,加強專業知識教育,提高大眾傳媒人員的媒介素養。
2.培養“新媒體專家型”共青團工作者。培養“專家型”共青團工作者,是新形勢下熟練掌握并利用新媒體技術服務于基層團建工作的有效途徑。首先,要做好思想意識教育與組織建設,借助共青團的平臺更加深入而廣泛地運用新媒體等新技術的作用,打造高效優秀高效新媒體團建項目;第二,加大對共青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技術培訓與教育,教育他們深入了解多媒體的特征,熟練地運用,確保團工作順利開展。
3.提高共青團員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創新是基層團建獲得活力的源泉。首先,要解放思想,學會突破舊觀念,打破思維定式,換角度來思考自己所熟悉的工作任務,以找到更好、更有效率的辦法來完成。第二,提高綜合素質。要具備充分的社會生活常識、政治理論基礎知識等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第三,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實際結合起來,運用科學規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真正提高創新能力。
(三)構建“線上線下”工作平臺,加強新媒體監管力度。
1.建立“線上”宣傳平臺。一是即時通訊軟件與網站聯動,推動高校新媒體平臺資源的整合、共享;二是手機報與校園網站結合,推動共青團對高校團員的思想帶動與組織覆蓋,發揮對高校團員的思想引領作用。
2.健全“線下”平臺,構建線上線下聯動工作機制。新舊媒體各有所長,亦各有其存在的空間和價值,新舊媒體已經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發展態勢。因此,應當著力推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力量的有機結合,努力構建線上線下聯動的工作機制。高校在通過校刊校報、團刊團報、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獲取青年意見建議、征求青年發展策略的同時,可以開辟并行的網絡空間,使青年的心聲更為便捷、高效地傳遞到基層團組織,獲得學校團委的及時關注。
3.依托新媒體,創新團建工作的監督機制。新媒體環境下,當下高校團建工作監督機制應當以傳統的意見箱、留言簿等小范圍實體性的方式逐漸向以網絡監督和實體監督相結合的方式轉變。第一,建立監督網站,為網絡監督提供堅實的渠道。建立監督網站之后應隨時保持網站監督信息的更新和完善,并使高校團委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方式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最終形成完善的電子監督平臺。第二,加強高校團建工作信息公開方面的制度建設,樹立高校團建信息公開觀念。第三,創新監督觀念,樹立公開監督的現代監督理念,培養大學團員網絡監督的能力。
結論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下,以互聯網、4G手機網絡、即時通訊軟件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在凸顯出其獨特優勢,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對高校基層團建工作提出了挑戰,給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和思想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高校基層團建工作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創新現代媒體技術,合理配置網絡資源,努力占領網絡文化陣地,加強“青年網絡文化”思想體系建設;努力提高高校新媒體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新媒體專家型”共青團工作者,不斷提高其創新能力;努力構建“線上線下”工作平臺,加強新媒體監管力度,最終形成完善的電子監督平臺。將高校基層團建工作變“被動”為“主動”,變“守舊”為“創新”,變“傳統”為“先進”,最終構建新媒體時代高校基層團建工作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第1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廖保華.組織設計理論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運行機制創新的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王亞煒.網絡環境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青春歲月,2010(22):49,53
[4]付亞楠.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模式的創新研究——以宜良縣共青團工作為考察對象.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5]王傳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團建工作路徑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簡介:李思奇(1996.5- )女,四川雅安人,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本科生在讀 ,學院團委副書記,主要從事高校基層團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