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蕾
【摘 要】檔案編研是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方式之一,是實現檔案價值的有效手段,檔案編研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對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進而影響整個檔案工作的成效。本文在準確把握檔案編研工作現今的發展趨勢的前提之下,進一步深入分析檔案編研工作存在的問題,通過拓展編研思路,為實現檔案編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檔案編研;工作;可持續發展
1 檔案編研工作的發展趨勢
1.1 檔案編研工作日趨社會化
數字化檔案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檔案編研工作由專業化向社會化轉變的步伐,具體表現為:一是,檔案編研主體由單一主體向多主體轉變,即由檔案部門內部或檔案專業人員向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轉變。二是,編研形式由獨立編研向合作編研轉變,即以檔案部門為主,社會其他部門為輔。檔案編研主體和編研形式的轉變不僅利于檔案部門的資源共建共享,還有利于規避風險,改變檔案部門孤軍奮戰的局面,從而增強檔案編研工作及編研成果的社會影響力,獲得最大的編研效益。
1.2 檔案編研工作服務對象廣泛化
檔案工作由初級階段慢慢發展到不僅做好檔案收集整理等基礎工作,更是以檔案利用為目的,提高檔案為社會服務的水平的轉變。這種“以利用為綱”的理念,是檔案工作自身的發展規律使然,再加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檔案編研成果的服務對象呈現廣泛化的特點,突破了地域、年齡、職業等因素的限制,不再局限于某個地區、某個行業或某一類人群等服務對象。為此,編研人員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檔案編研思路,及時捕捉社會利用檔案的信息動態,做到編研選題和編研內容滿足利用者的需求。
1.3 檔案編研成果傳播方式多樣化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手段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檔案編研成果作為信息源的一種類型,其傳播手段亦會不斷豐富。尤其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方式將異于傳統的傳播方式,其傳播方式不再局限于紙質載體的手工傳播,而是以多種載體集合并存,并通過互聯網這一信道進行傳播。因此,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公眾獲取檔案編研成果的方式將會更為便捷。
2 開展檔案編研工作的意義
2.1 有利于提高檔案利用的效率
開展檔案編研工作,能夠為利用者提供多樣化、綜合性的檔案信息。我國是一個擁有璀璨的文化典籍的古國,檔案文獻數量浩如煙海。想要系統完整地利用這些寶貴材料,其難度相對較大。因為與之相關聯的檔案史料可能分裝在不同的案卷里,利用者要在龐大的檔案文獻史料中完整查閱事件的形成、發展的過程,必須查找并翻閱大量的案卷,而提供者又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利用者完整的利用過程。若通過檔案編研,檔案工作者可以快速、精準、全面地為利用者提供完整的信息服務,改善利用者檔案利用的效果。
2.2 有利于提升檔案部門的形象
檔案具有參考憑證和文化教育的功能,對各領域的工作具有借鑒參考作用,對民眾具有宣傳教育的作用,將這些檔案進行整合、編研,其功能也依然存在并會得到更好的推廣,對檔案部門的宣傳也將會是一個助力。所以,檔案編研工作有利于轉變人們對檔案部門的認識,讓人們認識到檔案部門并非僅是為黨委和政府服務的部門,其更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為人民提供信息服務的公共事業文化單位。
2.3 有利于傳承檔案的文化內容
在封建社會時期,檔案“藏于金匱,登于天府”,檔案主要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自從檔案編研工作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利用檔案的機會。而有些珍貴的檔案文獻原件本是孤本,通過編研使得在政權更迭中未毀掉的檔案得以傳世,最大限度延長了其壽命,因此通過檔案編研有利于維護檔案原件的安全。
3 檔案編研工作存在的問題
檔案編研工作的開展已有些時限,取得不錯的成效,為人們提供了檔案信息資源,有一定的歷史基礎,但還存在一些癥結,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3.1 檔案編研工作力量薄弱
檔案編研主體社會化已然成為檔案編研工作的主要發展趨勢,但目前檔案編研工作仍然存在檔案部門“一堂言”的現象,傳統觀念下檔案人才隊伍專業水平不高,檔案編研工作力量顯得十分的薄弱。其主要原因:一是,檔案人員知識與業務水平不高,整體綜合素質有待提高;二是,參與檔案編研的主體范圍小,參與的社會力量并不多。
3.2 檔案編研服務內容不足
由于檔案編研利用主體不斷擴大,檔案利用需求也不斷增加,當前的檔案編研工作選題雖然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相對于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而言,選題范圍較窄、不適應所有利用者的需求的情況仍未改變。檔案機構通過建設檔案信息網來宣傳檔案編研成果也做得不到位,例如與利用者可以產生互動的欄目中,利用者的留言非常少,甚至是留言數量為零,這與我們以服務大眾為原則的屬性背道相馳。
3.3 檔案編研成果利用效果缺乏反饋機制
利用者是編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編研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點。而利用者需求程度的滿足情況,是檢驗編研工作優劣的標準之一。當前,有些基層檔案部門的檔案編研工作仍處于“以我為主”的局面,未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去編研,不注重檔案編研成果產生的實際效果,與檔案信息利用者之間缺乏互動反饋機制,不能針對性的解決利用者的問題。
4 檔案編研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4.1 由內而外打造檔案編研隊伍的中堅力量
4.1.1 提高檔案人員的編研水平
檔案編研工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檔案人員綜合素質。首先,應大力宣傳檔案編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檔案編研工作的有效開展會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強化檔案機構對開展檔案編研工作的認識,創造有利于檔案編研人員成長的外部環境。其次,檔案機構應支持、鼓勵檔案人員參與檔案管理部門開設的高層次的理論培訓課程,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檔案編研隊伍。再次,檔案編研人員應努力培養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積極參與學習、探索和實踐,提高檔案編研的水平。
4.1.2 走聯合編研的道路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檔案工作日趨社會化,故檔案部門不能閉門造車,應爭取上級領導的幫助和支持,與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合作,創造檔案編研工作發展的新局面。因此,可通過加強合作,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為檔案編研成果的利用做好資源庫準備。如檔案編研工作者可以通過計算機瀏覽合作部門已開放的檔案來拓展選題的范圍,使選題的方式更為靈活,而檔案信息利用者同樣可通過網絡等方式便捷的獲取檔案信息資源。
4.2 以利用者需求為導向,努力提供優質的檔案編研成果服務
4.2.1 積極進行利用者需求分析
檔案編研成果的社會價值的實現,很大程度取決于利用者的滿意度。因此,作為加工、傳遞檔案信息的編研工作,其對利用者需求研究得越透徹,利用者的滿足度就越大,檔案信息的價值效益也就越高。故檔案工作者應通過深入研究各個方面的檔案編研成果的利用者,總結出利用者的利用規律,彌補檔案編研工作之盲目性。檔案工作者應該關注平時的需求人員,并對其進行相應的劃分,以便于能夠開發出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檔案編研成果。
4.2.2 努力提高編研成果的完整性和多樣性
對檔案編研成果的利用者進行信息需求分析我們可知,現今的檔案編研成果需求主體呈現了多層次性。所以,檔案編研工作應克服以往傳統檔案編研工作的弊端,加大檔案信息加工力度,在信息查找階段就要進行合理的規劃,信息的搜集要真正做到“全面查找、寧多勿漏、博約得當”,不斷提高檔案編研成果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特色性,爭取為利用者提供完整和多樣化的檔案編研成果。
4.3 建立用戶反饋機制,優化檔案編研服務工作
4.3.1 收集檔案編研成果利用效果的反饋信息
對于館內利用者可設計相關的利用效果登記表,調查的類目應具體化,并突出利用的目的和效果,爭取獲得有研究價值的用戶反饋信息。因此,檔案編研成果利用效果登記表格中除了用戶的基本信息外,還應包括:利用的目的、范圍、方式、對所提供的利用服務的建議等;此外,可同步開展線上用戶利用的滿意度調查,在本單位的檔案信息網上設置相應的用戶滿意度調查板塊,通過網絡形式獲取用戶的評價,綜合線下線上的用戶利用信息,實時了解用戶對檔案編研成果的期待值。
4.3.2 做好反饋信息的再反饋
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收集到用戶對編研服務工作的反饋信息后,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初步的整理、統計、分析,再綜合起來將我們的反饋信息向用戶進行再反饋。檔案編研人員反向進行反饋信息的再反饋,除了對檔案編研成果利用者為提供反饋信息表示感謝外,還應征詢他們對反饋信息執行結果的評價,鼓勵他們對檔案編研工作的信息反饋提出相關建議,以不斷提高檔案編研工作的服務質量。
5 結語
隨著檔案資源信息化建設腳步的加快,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所帶來的發展機遇,認清未來檔案編研工作的走向,不斷調整檔案編研觀念,提高檔案編研工作的質量和效能。檔案編研利用工作對于整個檔案開發利用來說,具有擴充檔案信息、濃縮檔案信息、傳播檔案信息的功能屬性,是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的一種最有效、最便捷的形式,我們要時刻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努力實現檔案編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信息服務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程結晶,周咪咪,王齊.大數據時代檔案編研的SWOT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5(5).
[2]韓秋黎.檔案編研的幾點思考[J].檔案與建設,2007(8).
[3]公小關.關于加強檔案編研利用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檔案,2013(5).
[4]王德亮,任瑩.網絡編研與傳統編研比較研究[J].云南檔案,2011(8).
[5]增強檔案編研工作的認識,推進檔案文化建設[J].檔案學研究,2013(7).
[6]新時期檔案編研工作淺析[J].黑龍江檔案,2015(6).
[7]樊如霞.檔案編研社會化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彭堅.論檔案編研工作的創新實踐[M].北京檔案,2006.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