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麗
(晉中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山西省流通業發展實證分析
——基于產業結構的調整
梁坤麗
(晉中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文章基于山西省近22年的相關數據,從多角度運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山西省流通業發展,并得出如下結論:山西省流通產業已逐步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在中部六省區中山西省流通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其中流通產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是其優勢產業;由于對資源型經濟的依賴,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較慢;推進流通業的發展是山西省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途徑。
山西省;流通業;區位熵;產業結構
山西省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體,產業結構單一,結構性矛盾突出,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山西也同樣面臨煤炭市場飽和、產能過剩、經濟下行的壓力。同時,煤炭市場經濟低迷的倒逼,為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條件,也為山西省流通業發展創造了良機。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戰略也為山西省流通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流通業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在促進消費,引導生產、增加就業等方面產生巨大的作用,加快流通業發展對山西產業結構調整意義重大。
關于山西省流通業發展分析,現有文獻更多關注流通業發展對山西省經濟的影響,學者多從流通業對山西省經濟增長、就業、消費的影響展開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回歸分析、比值分析等定量分析與定性的描述相結合,在反映流通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選擇中,學者多選取批發零售業或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數據來替代[1]。這實際上并不全面,其結果也并不能真實反映山西省流通業的發展。因此,本文通過更全面的數據來分析山西省流通產業發展對經濟的影響、應用區位熵來進一步探討山西省流通產業中的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
流通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本文研究狹義的流通產業,為方便數據選取,流通業發展采用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的增加值、就業人員等作為統計指標。選取的樣本時期為1993—2014年。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心、山西省統計年鑒和統計年報。
(一)流通業對地區增長的貢獻
流通業對地區增長的貢獻,本文從流通業增加值占同期第三產業的比重和流通業增加值占同期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二個角度來衡量。流通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以及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這兩個數據分別反映了流通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及第三產業的貢獻大小。
從圖1、圖2可以看出,除2013年、2014年外,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雖有小幅波動,但處于比較穩定的態勢,其平均占比為46.59%,可以說流通產業是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同樣,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非常穩定,其平均占比為18.42%,雖然2013年、2014年該比重小于平均值,但仍然達到了16%、16.35%。
圖2描述的是在1993—2014年間,這兩個指標在中部六省及全國的平均水平,將山西省的這兩個指標與中部其他五省及全國平均水平作比較,可以發現,無論是流通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還是流通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均略高于中部其他五省,也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可以說山西省流通業在中部省份中有比較優勢。

圖1 1993—2014年山西省流通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及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圖2 1993—2014年中部六省及全國流通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及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值比較
(二)流通業發展與工業發展
1.流通業增加值與工業增加值環比增長率。通過對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的環比增長率計算可以發現,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與工業增加值的環比增長的動態關系呈現如下特征:1993—2001年間,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環比增長率略快于工業增加值的環比增長率,這個階段,流通業增加值環比平均增長率高達18.45%;2002—2011年間(2009年除外),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環比增長率大幅低于工業增加值的環比增長率,這一階段流通業增加值環比平均增長率依然達到17.99%,但工業增加值環比平均增長率高達成25.87%;2012—2014年,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環比增長率又開始略高于工業增加值,這一階段雖然二者環比增長率均大幅下降,但流通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還是保持4.14%,而工業增加值環比平均增長率已為負(見圖3)。

圖3 山西省1993—2014年工業增加值環比增長率、流通業增加值環比增長率比較
2.產業結構流通服務化程度。經濟學中通過運用經濟結構服務化程度來描述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即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比值來表示,如果這個比值不斷上升,說明經濟結構呈現服務化,產業結構處于升級狀態。本文借用了產業結構中描述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方法,運用流通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來說明山西省產業結構流通服務化程度。如果這一比值處于上升狀態,說明經濟結構處于流通服務化傾向,即流通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服務程度在提升,產業結構處于升級狀態。
從圖4可以看出,全國的產業結構流通服務化程度是處于波動并逐步上升態勢,說明全國的產業結構在逐步提升;而山西的產業結構流通服務化程度分二個階段,從1993—2002年,這一比值在穩定上升,說明山西省產業結構在逐步提升,而2003—2014年間,這一比值在不斷下降,直到2012年,才開始小幅上升,但依然較低,且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說明山西省產業結構先后經歷了協調到不協調又逐步調整協調的過程,山西省近年來產業結構較全國而言,流通服務化程度較低,產業結構升級較慢。

圖4 山西省與全國1993—2014年產業結構流通服務化比較
(三)基于區位熵的流通業發展分析
區位熵又稱專門化率,可以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的集中程度,運用區位熵可以從產業的比較優勢中確定區域的主導產業。計算公式為:Q=(a/A)/(b/B),式中,Q為區位熵,a為該地區流通產業中某一產業的產值、就業人數等指標,A為全國流通業中同一產業部門的相應指標,b為該地區流通產業總產值或全部就業人數等指標,B為全國的相應指標。一般,如果Q=1,表明該地區流通產業中某一產業發展程度相當于全國同類產業的平均水平;如果Q<1,表明該地區流通產業中某一產業發展程度低于全國同類產業平均水平;如果Q>1,表明該地區流通產業中某一產業發展程度高于全國同類產業平均水平,如果Q>1.5,說明流通產業中某一產業發展程度在全國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2]。本文選取流通產業中的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三大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并分別計算出山西省流通產業中各產業增加值和就業人數所占份額(見表1、表2)及其相應的區位熵(見表3)。
從產業增加值計算的區位熵可以看出,區位熵大于1的產業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住宿和餐飲業的,其中歷年同期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區位熵要大于住宿和餐飲業,在2008年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區位熵高達1.5;而同期中批發零售業的產業區位熵均小于1。這一結果表明,從產業增加值來看,山西省批發零售業發展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住宿和餐飲業發展強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較住宿和餐飲業更具有比較優勢。

表1 山西省流通產業各產業增加值所占份額

表2 山西省流通產業各產業就業人數所占份額

表3 山西省流通業各產業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區位熵
從就業人數計算的區位熵可以看出,區位熵大于1的產業僅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而同期中批發零售業與住宿和餐飲業區位熵均小于1,但批發零售業區位熵較接近于1。這一結果表明,從就業人數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批發零售業與住宿和餐飲業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批發零售業更接近全國的平均水平,住宿和餐飲業與全國水平差距較大。
(四)流通產業各產業比較生產效率分析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指某產業的收入(或產值)同勞動力的比率,反映勞動力在該產業部門創造的收入(或產值)比重,一般某產業的相對收入比重越高,勞動力相對比重越低,越低,則比較生產率越高。本文計算了山西省流通產業中三大的產業比較生產效率(由表1、表2計算獲得),其中將整個山西省流通產業的平均生產效率計為1,其結果如圖5所示,不難發現,山西省流通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較生產效率最高,住宿和餐飲業次之,批發零售業最低。除2012年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較生產效率約是整個流通業的2.5倍,而批發零售業比較生產效率僅為整個流通業的0.6。

圖5 山西省流通產業各產業比較生產效率
(五)山西省流通業發展的綜合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1.從流通業整體發展來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山西省的流通產業已然成為山西省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流通產業在促進山西省區域經濟發展中先導作用已開始發揮;通過與中部其他五省流通業發展對比發現,山西省流通業在中部省份中有比較優勢。
2.從產業結構角度來看。山西省流通業增加值與工業增加值的環比增長關系經歷先快于工業到低于工業又開始超越工業的過程;山西省產業結構先后經歷了協調到不協調又逐步調整協調的過程,山西省近年來產業結構較全國而言,流通服務化程度較低,產業結構升級較慢。
3.從區位熵角度來看。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山西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無論是從就業人數還是產值發展強度都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以成為山西省流通產業的優勢產業;從產業增加值角度,住宿和餐飲業發展強度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就業人數則處于相對劣勢,說明住宿和餐飲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無論是從產業增加值還是就業人數,山西省批發零售業發展強度都要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是山西省流通業中的劣勢產業;從流通業各產業比較生產效率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較生產效率最高,住宿和餐飲業次之,批發零售業最低。無論是從區位熵還是比較生產效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均是山西省流通產業中的優勢產業,而批發零售業則是制約山西省流通業發展的劣勢產業。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一方面山西省流通產業已逐步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在中部六省區中山西省流通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其中流通產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是其優勢產業;另一方面,由于山西省資源型經濟體屬性,與工業增長相比,流通業增長速度處于波動趨勢,同時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較慢,流通服務化程度較低。
1.加大流通業發展,進一步提升流通業在第三產業中的地位,使流通業在中部區域產業優勢更明顯。重新定位流通業的戰略地位,將注意力從煤炭資源等采掘業轉向流通業,將流通產業作支柱產業來看待;加快流通領域制度改革,降低流通企業行政成本;增強流通業市場體系的建設,通過財政稅收政策,鼓勵流通企業快速發展,不斷壯大,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引導有條件的流通企業走出去,做區域性的大市場,參與國內市場競爭和國際競爭;繼續促進流通業發展,不僅縮短流通時間,也為山西省其他行業去庫存去產能降低成本,更為山西省啟動新市場帶動新生產提供重要的機會。積極推進流通業的發展是山西省經濟結構轉型的一個重要途徑。
2.促進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發展,使之成為全國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規劃物流基礎建設,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煤炭、鋼材等制造業物流中心和晉南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對外建立焦炭等大宗商品輸配網絡、對內實現商品和服務城市一體化區域一體化輸配送;引進國內外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物流企業和服務品牌;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運行效率。促使山西省物流業成為中部現代物流中心的核心,使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成為全國的優勢產業。
3.加強流通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鼓勵企業、院校聯合培養人才,結合山西省流通業發展需要,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及經營管理人才,提高流通業專業人才質量;支持院校、企業、行業協會及政府建立人才供需窗口,建立流通業內暢通的一體化專業人才教育、培訓、評價機制及專業人才庫;推動部分職業院校成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拓展流通業新型專業設置;營造良好的創業和發展環境,鼓勵企業吸引高級流通專業人才。通過流通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進一步提高山西省流通業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人才質量,使流通產業中劣勢產業不劣。
4.促進流通業服務現代化。政策支持,加大各級財政對流通領域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流通業信息化建設,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和信息網的融合,推進流通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市場監測統計平臺等公益性信息建設,提高共享效率;促進流通業商業模式創新,借助城鄉一體化和產業鏈一體化,通過流通業的信息化促進農業和制造業的現代化,不斷提高制造業附加值、農業企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進機械自動化、電子信息化等先進技術在流通企業的應用,推進流通企業經營現代化,提升其對整個上游產業的引導[3]。通過流通業服務現代化,建立現代農產品和工業品流通網絡,實現流通業與農業、制造業的良好互動和融合,促進山西省產業結構的升級。
[1]趙公民,王稼瓊,2009.流通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以山西省為例分析[J].生產力研究(18):137-138.
[2]李林杰,夏鴻雁,2006.河北省第三產業發展的區位熵評價——基于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的實證分析[J].河北學刊(6):194-197.
[3]宋則,常東亮,丁寧,2010.流通業影響力與制造業結構調整[J].中國工業經濟(8):5-14.
(責任編輯:D 校對:L)
F127.25
A
1004-2768(2016)09-0097-04
2016-06-12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2014年度重點課題“山西科技創新城的政策機制研究”;“山西大學城與山西科技新城的互動關系研究”(bsjj2015205)
梁坤麗(1987-),女,山西平遙人,晉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市場與企業、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