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摘要: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城步地處湘西南邊陲,是湖南第二大苗族聚居區,這里的苗族文化歷史悠久,風俗習慣眾多。城步苗族人們在風俗活動中所產生的風俗歌曲別具一格,它全面生動地反映了這一地區的傳統文化,是了解苗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將從城步苗族風俗歌的產生、風俗歌分類以及風俗歌的藝術特征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城步苗族 風俗歌 藝術特征
“風俗歌,亦稱風習歌、習俗歌,是中國民歌的一個類別。民間各種傳統風俗活動中演唱的歌曲”[1]。
一、城步苗族與“風俗歌”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起源于黃帝時期的“九黎”和堯舜時期的“三苗”。漢代以后,大部分苗族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鄰地區的“武陵郡”,他們與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統稱為“武陵蠻”。“武陵蠻”歷史悠久,民俗、風俗傳統久遠,是中國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后至東漢年間這些“蠻”民便溯沅江而上,進入五溪地區,用“五溪蠻”代替“武陵蠻”一說,聚居在雄溪(今巫水)流域苗族先民的主體是“五溪蠻”的南支“雄溪蠻”,后至唐末宋初,這一帶的苗族先民趁五代中原之亂,據飛山自守,史稱“飛山蠻”。元代,苗族大量遷入境內西部,逐漸成為巫水流域的主體民族。至清代,據《清史·高宗實錄》載:“苗疆各屬內,寶慶府之城步縣,永州府之江華縣……均屬苗疆要區”[2]。
城步素有“歌海”之稱,民間音樂異彩紛呈。城步苗族主要居住的長安、巖寨、五團、蓬洞、蘭蓉、汀坪等苗鄉,秉承著先人能歌善舞的傳統,亦有唱山歌進行娛樂的習慣。苗族人民崇尚禮儀、風俗儀式眾多,除婚嫁、喪葬風俗外,還有“春社節”“四月八”“六月六”“罷谷節”“苗年”等一系列具有苗族特色的風俗節日。在這些婚嫁、祭祀以及其他風俗活動中,善于歌唱的苗民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放聲高歌,并創造出極具代表性的《嫁女歌》《賀郎歌》《慶鼓堂》等體裁。歌聲成為了相互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歌聲代表了祝福、期盼和尊敬。
二、城步苗族“風俗歌”的分類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長期以來,他們在婚嫁、喪葬、祭祀等風俗活動中,創造、傳承了豐富的“風俗歌”資源,在這些歌曲中,最富有特點的有以下幾種:
(一)婚嫁類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在城步,苗族青年男女在戀愛婚姻方面,父母包辦和自由選擇并存。“先娶后冠,男少女長”系包辦婚姻的體現;“跳月求偶”“歌語聯姻”“信物定情”等則為自由戀愛的表現形式[3]。在這些歌曲中,最富本地區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酒歌》
《酒歌》,由新郎新娘雙方各聘一名歌郎進行演唱,由“攔門歌”“十折”“公爺進地”“結親路”“三代根基”“奉親歌”“過定歌”“謝主家”“龍船歌”這九個部分構成,全歌有15000余字。它從苗家迎親嫁娶的禮儀開始,敘述結親的緣由。演唱祖宗的歷史、苗族各姓的來龍去脈等,以及長輩諄諄教導年輕的新郎新娘如何勤儉持家,如何孝敬父母長輩,如何處理兄弟、妯娌、婆媳、夫妻間的關系等,唱得有禮有節,有聲有色。
《酒歌》的每個部分主要以男女雙方各聘請的歌師以對白、對唱的形式進行展現,其基本音調以“羽、宮、商”三個音構成,配合歌詞演唱出類似于敘述性風格的羽調式旋律。
2.《嫁女歌》
《嫁女歌》,苗族又稱“哩啦哩”,是結婚的前一天在新娘娘家演唱的歌。這一天,新娘寨中的兄弟姐妹以及遠近親友,均圍坐在廳堂或茶堂里,陪伴出嫁的新娘。于是,大家便唱起“嫁女歌”。《嫁女歌》一般由晚飯時分開始演唱,直到第二天新娘出嫁離家為止,整個《嫁女歌》由“起歌”“十進花園”“離娘歌”“娘教女”“謝來親”“十二更錦雞”等形式構成,內容除了主賓雙方互致自謙之辭外,主要敘述結婚禮儀、告誡新娘如何為人處世等方面,歌詞感人生動。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苗族“婦女歌”。待到天明,《嫁女歌》演唱的儀式結束,親朋戚友將新娘送出寨子,遠嫁他鄉。
3.《賀郎歌》
《賀郎歌》與《嫁女歌》是姊妹篇,不同的是,《賀郎歌》是新郎將新娘娶回家后,主賓雙方在鬧洞房時所演唱的一種歌。《賀郎歌》分為“鬧洞房序歌”“敬酒歌”“祝賀歌”“送合”幾種形式,演唱內容主要是來賓們對新郎新娘的賀喜、祝福,對今后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新郎新娘對來賓的答謝。
(二)喪葬類
1.《離床歌》
《離床歌》是指老人逝世后,將尸體洗凈并穿上壽服后從床上抬進棺材時演唱的歌。其演唱內容表達了對亡者的思念、懷念和不舍,以哭腔為主,感人淚下。
2.《葬歌》
《葬歌》是指老人即將出殯的頭夜,由死者家屬聘請的歌師演唱的歌。其演唱內容包括對亡者生平介紹、子女介紹等。
(三)祭祀類
1.慶鼓堂
慶鼓堂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祈禱土地、灶公等求神靈保佑豐收、歡慶豐收的傳統風俗活動,流傳于城步的蘭蓉、白毛坪、大陽、蓬洞等地,使用蘆笙、長鼓、大堂鼓、鑼、鈸等進行伴奏。活動由一個團主、一個打卦師、七個歌郎以及鼓師、斟酒師等為主,互相配合,載歌載舞[4]。程序從《請神歌》到《大頭歌》到《送神歌》反復進行演唱。這種形式下所產生的風俗歌隨著演唱者情緒而有著不同的音調變化,情緒激昂,節奏感強烈,熱鬧奔放,洋溢著喜慶的情緒。
2.《打山魈》《打水魈》
苗族人民崇尚鬼神,《打山魈》《打水魈》就是他們在祭祀山神水鬼時演唱的歌曲。這種歌曲帶有濃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苗族人民的思想向往和勞動生活。在這些歌的鄉土氣息濃厚,演唱較為明朗淳樸,富有生氣。
“山魈”是傳說中的一種獸類山怪,《打山魈》的演唱反映了城步苗族群眾在祭祀中期盼除魔消災、確保平安的美好心愿。《打山魈》這一段旋律擁有“燒畬”“吹畬”“點蕎”“開田”“種秧”“犁田”“插秧”“打谷”“舂米”等十多種農事活動的歌詞。
三、城步苗族“風俗歌”的藝術特征
(一)語言特征
在城步,苗族群眾和漢族、侗族、瑤族等群眾長期相處,共同生活、勞作,不同的民族語言在這里和諧共處而又相互影響,常用的語言有苗語以及城步縣城的“客話”(當地苗族人對城步縣城所用漢語方言的稱呼)[5],和其他苗族聚居區一樣,城步苗族“風俗歌”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使用方言進行演唱。在婚嫁類歌曲中,《酒歌》全部用苗語演唱,而《嫁女歌》《賀郎歌》全部用漢語演唱;在喪葬類歌曲中,全部用漢語演唱;而在祭祀類歌曲中,“苗年”這種形式的歌曲既有用漢語演唱的,也有用苗語演唱的。
(二)歌詞特征
“即興發揮”是城步苗族“風俗歌”歌詞的最大特征,同一個曲調可以擁有很多相應類別的歌詞。在歌詞中,襯詞的運用非常豐富。襯詞一般出現在句中或是句尾,多為“哦,哎,喲,哩”等感嘆詞,在《嫁女歌》中,還經常使用“哩啦哩”這種富有苗語風格的襯詞。襯詞的運用,可以很好地突出地方語言與本民族特色,可以對旋律、對歌曲的表現進行更好的裝飾,能夠滿足主題需要、更為細膩地表達情感,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6]。
(三)節奏、節拍特征
城步苗族“風俗歌”的節拍因其表現場景的不同,形式非常豐富,2/4、3/4、4/4、3/8、4/8、5/8、6/8都是最為常用的拍子,節奏復雜而富于變化,因為表現情緒的需要,“交錯拍子”的這種形式經常出現在“風俗歌”中。
(四)調式、旋律特征
城步苗族“風俗歌”的調式豐富,以民族五聲、六聲調式為主,多變宮,少清角,羽調式作品更為普遍。“風俗歌”的旋律婉轉柔和,線條簡單、清晰,進行平穩,常使用“羽、宮、角”和“宮、角、徵”為骨干音的三度音調框架[7],通過變形、發展、派生等各種手法,使得歌曲旋律流暢,曲調優美,感情真摯,楚楚動人。其結構多為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的單樂段構成。
裝飾音的運用也是“風俗歌”旋律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常用的裝飾音為“倚音”“波音” “滑音”等。裝飾音的運用,增強了音樂的流暢性,突出了歌曲的民族性,能夠更好地抒發演唱者的感情。
(五)演唱形式
城步苗族“風俗歌”的演唱形式多樣,《酒歌》多采用對唱的形式,《嫁女歌》《賀郎歌》則采用獨唱、齊唱、對唱等形式,喪葬類歌曲常采用獨唱的形式,而祭祀類歌曲多為獨唱以及領唱加齊唱。
四、結語
城步苗族“風俗歌”是伴隨著城步苗族人民的風俗活動而創造出的藝術結晶,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勞動中發展而來,它全面反映了城步苗族人民的生活以及風俗傳統。城步苗族“風俗歌”是了解苗族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史料,也是了解苗族風土人情、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繆天瑞.音樂百科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174.
[2]城步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城步苗族自治縣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7.
[3]陸霞.城步苗族婚俗歌曲的藝術特征與價值研究[J].音樂教育與創作,2012,(12).
[4]《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委會.湖南民間歌曲集[M].內部資料,1981:9.
[5]劉大堅.湘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04).
[6]金鵑飛.城步苗族婚嫁歌曲藝術特征及其演唱[J].邵陽學院學報,2009,(06).
[7]劉大堅.湘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