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音樂是人類特有的古老文化之一,流行音樂的形成代表了人類在各個時期審美方向的不同。流行音樂具有瞬息萬變,推陳出新的特點,它不是固定的,也很難像古典經典音樂一樣傳承下去。但是它所表達出的時代信息,即當時的文化、政治,表現出的人性美、生活美都是不可磨滅的,甚至遠遠超過了音樂本身追求的藝術性。本文以美學的角度分析了流行音樂的形成過程、發展狀況以及時代發展境況下人們審美趣味的變遷。
關鍵詞:流行音樂 美學 特征
流行音樂不同于一般古典、嚴肅音樂,流行音樂具有通俗性,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所以流行音樂又被稱作通俗音樂。然而由于其通俗性,不可避免的會冠上“俗”這個字眼,但是這也是能被大眾所能接受的通俗的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是大眾審美的風向標,在它的身上我們可以尋找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政治的模樣,也反映出流行音樂獨有的美學特征。
一、一般音樂的本質
在討論流行音樂時,筆者想先談談一般音樂,一般音樂就是指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具有嚴肅、典雅的特征。音樂等藝術具有意象的特點,意象是藝術的本體是與外界聯系的感性體現,意象是人們對藝術的直觀感受,是存在于本體無法直接傳達,需要人們自行感受的活動中。
音樂意象存在于一個動態的過程,是與人類情感相關的藝術體現。音樂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節奏、和聲和旋律,節奏是構成音樂最基礎的元素,節奏擔當音樂的運動性,任何節奏都有其特有的規律。第二個方面是和聲,和聲就是所有音樂音符的組合,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做出不同的音樂,但是組合過后的音樂必須是和諧的,有形式美的,有一個基礎的調子在里面,不然就是雜亂無章無法令人體會音樂帶來的美好感覺。第三是旋律,它將一排排音符構成了音樂,是形成音樂的重要原因,旋律令音樂有了長度,有了重復點,有了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令欣賞者有了期待和想要繼續聽下去的動力。
音樂在普通大眾中的體現就應該顯現出其通俗易懂的品質,流行音樂就是應運而生的。流行音樂具有大眾藝術發展的特點,它具有更高的傳播性,所以我們可以確定,雖然流行音樂與一般音樂不同,但它也是音樂的一種。流行音樂可以說是一般音樂為了流通大眾而做的一個向外的延伸。所以我們可以把分析一般音樂的本質同樣用在分析流行音樂上。流行音樂也同樣是人類豐富感情以音樂形式的一種體現。流行音樂同樣可以用情感來表達主題,情感和音樂,從來都是相互補充相互借以表達的方式,用意象來將情感與音樂融合。所以說流行音樂也是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不可否認,流行音樂在傳統音樂的世界里,也有著它與一般音樂的不同之處。
二、流行音樂的獨特性
對于流行音樂,到底它的審美特征在哪里,很多專家學者都很重視這個問題并且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他們認為通常與嚴肅高雅為特征的傳統音樂相比,流行音樂在形態、行為上發生了變化。在形態方面,流行音樂所運用的“音樂體積”少于一般音樂;但是在“音樂總量”上,兩者是相同的。在行為方面,流行音樂的參與量,流傳度遠遠高于傳統音樂。
(一)音樂內容的選材
流行音樂是普通大眾的音樂,由于它的親民性,所以流行音樂的題材大多數是來自日常生活,講述普通人的情感,比如愛情、親情、友情等居多,也有些表述了生活中的人生道理、思鄉之情,對于社會現狀的講述等等。流行音樂主要面向對象是普通大眾,在娛樂性方面比傳統音樂更要注重一些,所以很多題材的描述都要偏向于通俗、輕松,不會給人太晦澀的感覺。總的來說,流行音樂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表現不會太拘泥于形式,更自由、更富于變化一點。
(二)音樂內容的形態結構
較之傳統音樂,流行音樂的形態結構往往更加簡單,在音域方面一般來說都是處于一個較為平穩的狀態,且符合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音區范圍內滑動。流行音樂的變化較少,轉調變調等比較簡單,更是缺少變化頻繁的變調。流行音樂的節奏單一,力度變化不復雜甚至變化的幅度很小,缺少強烈的對比度。流行音樂的結構層次很小,就算是從來沒有專業學過音樂的人也能很容易就分辨的清楚流行音樂的旋律和層次。這樣的音樂通俗易懂,聽眾往往不需要較高的聽覺掌控能力,仔細聽來,現今很多流行音樂的節奏曲調都是有相似性,都是異曲同工。
再者,由于聽覺也會跟年齡有著關系,所以可以解釋為什么現在的流行音樂一般青少年更加喜歡。
(三)流行音樂的存在方式
上面我們說過,流行音樂的主要消費群體大多數存在于青少年中。相對于中年人和更年幼的小孩,青少年可以說是現今大多數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費人群,他們更多會喜歡流行事物,流行音樂既是有人引導,但也離不開青少年這樣一個群體有意無意的帶動。青少年選擇消費流行音樂是對于新興事物的崇拜和社會文化多元性的一個體現,流行本身是一個雙向的事物,這個流行市場一旦傳遞到了更年長的中年人或者更年幼的少年群體,青年人本身就不會再對這種流行感興趣了。
由于自身心智的不完整和容易受到社會上或者更年長一點的青年人的影響,年幼一點的少年更容易被青年帶動去接受那些在青年人中流行過的東西。他們更容易受到青年人引領的流行音樂文化熱潮的沖擊。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嘆,沒想到自己年輕時候大家瘋狂追逐的流行歌曲,自己這群人長大了不再喜歡了,這些歌曲居然又在當時同樣的年齡段又流行起來了。
三、流行音樂的審美特征
流行音樂具有獨特的音樂意境,很多學者在對于音樂的研究上都給予了很高的重視。一些學者提出了一種“三要素”說,他們將音樂的本質大體分為三種——形態、行為和觀念。“行為”是指一種從事音樂的行為模式,“形態”是指外化了的音樂音響形態,“觀念”是指普通人的審美水平、情感意識等。他們認為,一般音樂通常是比較嚴肅經典的一種音樂表現方式,但是流行音樂在這三個要素的配比上發生了一些改變。其中觀念方面保持不變,因為無論音樂的形式如何變化,人的審美水平一般不會根據音樂而發生改變。形態方面,由于一般音樂和流行音樂表現手法不同,所以流行音樂的“音樂體積”較小于一般音樂。行為模式上,流行音樂的音樂參與者明顯大于嚴肅的一般音樂,所以流行音樂的行為方面大于一般音樂。由此看來,流行音樂與一般音樂有著比較大的差異。
流行音樂在普通的音樂意象中加入了新鮮的元素,這樣的一種元素加入使得流行音樂產生了不同的魅力,使得音樂的審美情感表現方式加以改變,流行音樂的意象由此區別于其他的音樂形式,具有了充滿特色的審美特征。
(一)流行音樂形式與語言的結合
語言是傳播情感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對音樂意象的影響最深刻的。語言是形象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流行歌曲中,不止是要聽到音樂的旋律,還要通過語言的渲染讓聽者更加身臨其境,伴隨音樂而來的歌詞語言也可以很好的表達出豐富的情感。語言與音樂在流行音樂中是融為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相比較音樂,聽眾更加能夠接受從小受到的語言教育,能夠比較容易的接收到音樂想要表達給聽者的意境。
流行音樂對語言的包容和采納,是傳統音樂所沒有的,打破了音樂完全單純由意象、形象來表達的壁壘,開創了新的歷史。
(二)流行音樂形式與畫面的融合
流行音樂審美與傳統音樂的不同點還在于流行音樂開創了帶有畫面形式的音樂表演形式。1981年8月,美國開創了第一個“音樂電視臺”,音樂電視臺在當時完全是新東西,它是用來播放配合音樂一起拍攝的錄像,又稱作MTV,現在更流行叫作MV,這種音樂電視的出現,代表著流行音樂的意象表現從語言形式又增加了視覺形式。
流行音樂的進化又一次打破了傳統音樂的桎梏,傳統音樂只依賴于聽覺吸收,而加上了電視畫面形式,從單一的聽覺吸收轉變為了視覺+聽覺的雙重吸收。同時,在時間空間上給聽眾一個沖擊,這兩種藝術被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再者,畫面與音樂的相結合,跟語言一樣,降低了大眾接受難度。傳統音樂具有模糊性、多義性、不確定性,很難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通過視覺的加強,接受視覺上的感知就比聽覺要容易得多,視覺形式的確定性、明晰性就要大得多。
而且,電視也是較大眾能夠接受的通俗藝術的一種,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和通俗性。電視節目對于觀眾的審美水準、文化要求都相對更低,更加有利于傳播和被大眾所接受。建立在流行音樂上的電視音樂形式一般都是有故事情節和背景的,通過電視故事的輔助,大眾能夠更容易理解音樂想要表達的感情內容。故事的連貫性讓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了解一個故事比了解一幅畫要容易得多。電視的具體敘述具有畫面性和功能性,又能使觀眾的理解程度進一步降低。
綜上所述,語言和畫面都是流行音樂新開創的東西,它們共同有的一個特點都是能夠降低大眾對于音樂的接受程度,更進一步的促進了流行音樂在人群中的傳播,也降低了音樂形式完整再現的難度。我們可以了解到,流行音樂的審美特征在于畫面語言高峰外在形式融入到了音樂之中,音樂加上了不同的輔助工具進行表演,使音樂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單一的意象體現,而是更加豐富,這是傳統音樂所無法比擬的。
四、結語
流行音樂是建立在普通人珍貴樸實的真實情感之上,歌唱了人間的真善美和控訴社會的丑惡,跟傳統音樂高山流水的高雅不同,流行音樂更加易于被大眾接受,是時代的選擇,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慰藉,就算它難登大雅之堂,它所表達出的時代信息,即當時的文化、政治,表現出的人性美、生活美都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
[1]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年.
[2]楊秀敏.論當下中國流行音樂的新趨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金宗靜.流行音樂演唱會的審美文化透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4]趙舜華.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美學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166-168.
[5]劉可欣.流行音樂審美特征研究[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4,(03):32-37.
[6]尹雙海.流行音樂的美學特征[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