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麗++曹菲
[摘要]教育在不斷創新進步,課程建設也在不斷改革。課程建設,尤其是新型微課是學校教學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育鏈條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確保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學制度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分制正是改革的新成果,學分制可以讓學生更自由全面地發展。文章對微課和學分制進行了介紹,從教學需求的現狀與特點入手,具體討論如何更好設計適合的校本教材。
[關鍵詞]微課;課程建設;教學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220
1微課簡介
微課(Microlecture),又名微課程,以講授某個知識點或突破某個問題為目的,由簡短的視頻及配套學習資源所組成。微課是相對常規課的一種說法,在時間上只有10~15分鐘,不像傳統課程一樣有幾十分鐘。學生可通過微課進行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教師可利用微課作為授課的素材,擴大知識范圍。微課時間短,學生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課程重點。國內外教育者廣泛關注微課,它是一種現代化的教育形式,在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微課的授課方式以翻轉課堂為主。翻轉課堂最早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喬納森·伯爾曼和亞綸·薩姆斯提出。微課的生命力在于前置學習方式,在家通過講座和微課教學內容自主學習,到學校補充教學及答疑解惑。微課程在翻轉課堂中大顯身手,教學流程、師生理念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其次,學生在課堂完成知識內化過程,師生之間有更多交流溝通。
2學分體制
與學年制相對應,學分制是一種以選課為基本方式,通過績點和學分來衡量學生學習效果和畢業標準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按照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高校設定課程學分、畢業最低學分績點,指導學生選擇相關課程。
學分制的鮮明特點是靈活性,在注重個體化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學分制在教育創新與變革上的最好體現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畢業標準即可。傳統的學年制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手段單一,以行政班為自然單位,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授課科目完全一致,要求學生在滿足學年時間的前提下再評判是否滿足畢業要求。學分制則以學生的自由選課為核心,在完成規定內容前提下,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自由,這能夠讓學生真正把興趣愛好融入學習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同時學分制的靈活性給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帶來了挑戰,因為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再也不能以行政班為單位,學生的課程是獨立的。
學分制下,學生個體行動和流動性不斷增加,班級的觀念逐漸淡化。學分制還造成了極大不確定性,教學管理的對象、內容不再單一,教學管理工作量急劇增加。學分制對應的教學管理制度應改變原有傳統的單一管理模式,更加機動靈活、全面有序。學分制下,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探索更有效的教學管理模式,從而保障管理人員能夠準確管理學生,推動學分制的全面施行。
3課程目標、特點及對相應教材的需求
3.1課程目標
在微課與學分制下,課程有明確的課程目標,有與之相配套的學習成果。在課程設計時應考慮社會需求與學生的專業需求。在課程教學方法上設計合理,教學目標及學習成果明確,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動機,在授課上采用更為有效的方式。
3.2課程自身特點
(1)微課特點:①開放性:學生根據微課進行自主學習;②局限性:教師決定進度;③兼容性:打破地域性與時空性的壁壘,實行線上課程指導,為翻轉課堂奠定基礎。
(2)指導教師工作職責包括:①熟悉管理課程內容,做好微課備課工作;②開展教學設計,根據學習內容設計組織教學;③發布作業單和活動,監控學習狀態;④通過線下課程組織集中教學,答疑解惑;⑤確定考核方式,負責成績評定及錄入;⑥課程結束后提交課程學習成果。
3.3對相應教材的需求
學分制將更加注重學生課內、課后學習成果的展示,而教材仍延用以前的傳統教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很清楚地知道所要掌握的POC、SOC有哪些,進而不能很好地進行選擇性學習完成成果展示。另外,教師利用傳統教材,對于融合類知識也不利于清晰傳授。另外,“微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學生課后根據微視頻的內容進行學習、資料收集及討論,那么在學習過后要掌握哪些內容、解決哪些問題,在傳統的配套教材中并沒有明確寫明,學生的課后資料收集及討論學習大多盲目進行。因此,在微課與學分制下,在教學過程中需有配套的校本教材,教材中應在每章節前增加學習導向頁,內容為包括明確學生所要掌握的學習成果、學習方法、學習步驟等,增加“微課”學習任務單。
4微課與學分制下的校本教材設計
(1)校本教材建設是衡量高職院校教學工作水平的一個重要尺度,也影響到培養人才和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高職院校校本教材建設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和主導作用。校本教材的建設和開發要以適應社會發展和進步對人才的新要求為度,既要為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服務,又要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能夠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思路。為此,必須樹立科學合理的高等職業教育教材觀,以人為本,以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為本位,面向全體學生、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的同時,要為學生自我學習留下發展的空間。
(2)校本教材建設須圍繞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統籌規劃,要以“學生為本”,以社會、學院、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合作為原則,能夠充分體現本校獨特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的教材。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植根學校、面向學校、為了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大力實施切合學校特色,區別于統編教材的補充與延伸,是課程的必要組成部分。所以,校本教材的建設開發要綜合考慮學校生存的社會環境、辦學設施、文化環境、專業需要等,因地制宜開發適合本校的校本教材。不顧學校實際或照抄統編教材,就無法真正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無法實現教育目標,也失去了開發校本教材的目的和意義。
(3)校本教材的建設必須與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設計相融合,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教材內容、形式上,結合學校的現狀,以學習成果為導向,融入學習設計單,在各章節前,明確指明預期學習成果及學習任務。同時教材的呈現方式是立體化的,能夠實現課程目標的素材都可以納入校本教材框架內。紙質教材、數字教材、網絡課件都是優質校本教學資源,對教學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構建立體化教學空間。
5結語
綜上所述,微課正在流行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得到充分運用,信息獲取更加便捷有效。作為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課程建設也在不斷加快腳步。學分制背景下,校本教材設計突破原有課堂老師一言堂的局限,師生互動更加頻繁有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對推動教學改革具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袁莉,斯蒂芬·鮑威爾,馬紅亮.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國際現狀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3).
[2]董黎明,焦寶聰.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應用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15-2016學年校級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B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