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梅


【案例背景】
在蘇教版的小學數學新教材中,每一冊都編排了一些思考題,這些思考題一般都在練習或者復習之后,看似不起眼,很多的教師也對此很不重視,往往會在課堂中的最后幾分鐘里,很快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其實,這樣的處理方式違背了教材設計的初衷,也沒有好好利用課本上的有效資源,很大程度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生解答數學思考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給抹殺了。那如何發揮思考題的作用,如何讓思考題成為數學教學中的一塊沃土?下面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道思考題為例,說說筆者對思考題教學的理解。
【案例過程】
師:15是怎么得來的?有不同想法嗎?
師評價: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
師: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三盆花,你能說說它們神奇在哪里嗎?
生1:我發現了乘法口訣,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
生2:左邊中間葉子上的數比右邊小1。
生3:從上往下,每次都加1。
師總結:是啊,我們從中找到了乘法口訣;我們還發現左邊那棵花左右兩片葉子上的數是相同的;我們還發現了中間兩片葉子上的關系。
3.師:……看,這里也有兩盆“神奇的三葉花”,但這里少了一些數,你能幫圖圖完成嗎?
生上臺貼,并說明5×5得到25,根據口訣四六二十四得到4。
【案例反思】
以上是教學思考題時簡單的實錄,希望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希望學生在一步步的指導和理解中讓每個學生在整個思考題中有所收獲。但教學之后仍發現教學中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如何定位思考題的教學目標
本次教學的思考題就是在表內乘法和除法單元的復習題中,是學生對表內乘法和除法的綜合運用,我們的目標定位應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每個學生能發現乘法口訣,并能運用這一規律進行填空;二是大部分學生能找出左邊那棵花左右兩片葉子上的數是相同的,右邊那棵花上左右兩片葉子分別與左邊那邊相差1這一規律;三是少部分人能發現兩棵花中間葉子上的數相差1這一規律,同時能創造這這樣存在這樣規律的花。
二、如何實施教學目標
剛才我們給本節課定位了三個目標,一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個是面向大部分學生的,一個是面向少部分學生的。針對這樣的目標設計,我把教學分成了三個層次。我先出示了兩盆花,希望學生在兩盆四棵花上找到本節課最基本的規律,教學中發現這一目標學生能夠達到,每個人都能找到乘法口訣,并能進行準確的表述。這一層次的教學學生在前,老師在后,老師只要對學生的發現進行評價和總結即可。第二層次是出示第三盆花,其中缺少了一個數,希望用兩種方法填出缺少的數,既是對第一層次全體學生發現乘法口訣規律的運用,也是對第二層次大部分學生發現中間葉子上的數相差1的規律。這一層次教學中如果孩子有問題,不能很快發現規律,教師可以主動引導,觀察中間葉子上的數,并對學生發現的規律進行準確的總結,學生對描述規律的語言可能不夠完整,老師應及時進行完整總結。第三層次的教學是面向班級的少部分學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優等生,思考題中我們應給優等生更大的空間,第三層次中我就出示了一個一個數都沒有的花,希望學生通過前面發現的規律進行總結,上課時我指定把花貼在下一個,限定了學生的思維,應該更開放一些,給優等生更大的空間,可以從具體的數到抽象的圖形。這三個層次的目標在教學中也是穿插起來的,我們可以讓優等生在第一二層次發揮帶領者的作用,帶領班級其他學生發現規律和表達規律。
三、如何評價學生的學
評價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判斷學生學的情況的一個重要依據,教學中我不僅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進行相應的評價和總結,還對學生的學的情況進行了評價,全班分成了3個大組,我采用的是加“三葉草”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競爭的。低年級學生課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通過及時對學生的學進行評價不僅讓被評價的學生得到關注,還能讓全部同學關注別人的回答,對培養學生的傾聽很有幫助。我們面對的不同的個體,如果能做到讓不同的個體在這節課都有收獲,那這節課對學生來說就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