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遠珍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良好的數感的建立能使學生會用數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并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建立起聯系,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數感;體驗;活動;綜合運用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討論稿)第一次明確地把數感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目標提了出來,這對每個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結合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建立數感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中處處充滿著與數相關的活動,因此,在認數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根據所學數的內容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去尋找數、感知數,讓他們感到數就在身邊,而且每天都離不開數。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尋找我們身邊的數”的活動,學生積極發言:“早晨要看手表幾點起床;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再如教學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的學號、生日、身高、體重;汽車和摩托車牌的號碼、自己家的電話號碼;到菜市場買菜,各種菜的價格;到商場購物要看商品的標價付錢,這些標價、購物的錢款都是有具體意義的數。這些數據都來自于生活實際,學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也能夠使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數的含義,建立良好的數感。
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展數感
注重動手操作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學生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數感的培養和發展,離不開動手操作如:組織學生擺學具,用學具擺出十幾的數時,請學生思考:“怎么擺就能一下子看出圓片的個數?”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有的學生一字兒排開;有的2個2個為一堆進行計數;有的5個5個擺;還有的先把十個小圓片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邊。通過學生的討論,比較得出最佳策略(方法四),接著教師讓學生思考:“你可以怎樣表示15這個數呢?”有剛才的操作比較活動作基礎,學生模糊感受到15即為10個加5個。基于這樣的認識,學生用各種形式表示15個這個數:有的用10個圓再加5個圓;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有的還采用了點子圖來表示……這些豐富多彩的作品都在向學生傳遞同一個信息:這些圖案我們都可以用“15”這個數學符合表示,從而達到“15”本質意義的感悟與把握。
三、利用圖形教學,來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
對于小學生來說,進行數學學習時,十分喜歡圖形的學習,這將會給學生一個十分直觀的感受,并且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但是圖形問題也是學生十分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尤其是對于圖形的周長、面積以及表面積等內容的學習,學生很容易將各種公式記混,影響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進行看圖學習,并且分析出不同圖形之間的大小,讓學生進行親自動手測量,之后進行交流,從而來分析出各個圖形之間的大小以及關系。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相互交流,最終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的理解與認識。豐富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從而來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
四、在解決問題中升華學生數感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助于他們把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來。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要使學生學會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復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例如,在一節實踐活動課《節約用水》中,教師創設情境:現在的水資源越來越緊缺,那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的現象?以一個沒關緊的水龍頭為例,你能算算它的流水速度以及一小時、一天……浪費的水嗎?在計算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或者你能用數學知識解決什么問題?同學們紛紛想出了很多問題,有時間問題;有流水量問題;有設計實驗方案的。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對自己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釋。所以說,人們只有將知識運用于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數學知識真正有用武之地。這樣,學生能夠用自己對數的理解去認識了解社會生活。反之,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了解又會強化數感的形成。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方法多樣。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盡的。一個成功的教師,必然是一個善于發現、敢于嘗試、勇于創新的人。小學生有較強的數感,會對將來更好的學習數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會使學生在數學王國中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孟祥瑞.實踐性知識視野下小學生數學學習方式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2]吳莉紅.論小學數學逆向思維的培養及運用[J].考試周刊,2013年37期
[3]曲麗.給課堂注入思維的不竭動力[J].教師,2013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