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文生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創設教學情境,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創設;情境;誘導;激發;參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創設教學情境,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一、通過實例巧設問題,誘導學生參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特征,而數學知識的特點是抽象性,這之間存在矛盾。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覺得枯燥,難以理解,甚至無所適從。如果教師能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聯系起來,那么一方面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另一方面又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有所用。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它們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數學知識的學習活動中來。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舉了一個實例作為導入,朱熹公園有個圓形的大花壇,我們知道園林工人在造花壇前,首先要在地上畫圓打樣。如果你是園林工人怎樣在地上畫圓呢?必須用到哪些工具?這個問題一經出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立即被調動起來,馬上進入思考與討論之中。接著教師順勢出示“花壇”圖,讓學生當一回工人,可以自己選擇操作工具(釘子、彩筆、細繩、木棒等),合作畫圓,由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上板操作。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自學教材,并聯系前面的實例理解什么是圓、圓心、半徑、直徑?它們在作圖中各起了什么作用?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學的生動活潑,興趣盎然,效果顯著。
二、結合實驗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參與
現代心理學認為:操作實驗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教學時,如果結合操作實驗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實驗,那么一方面學生樂于參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圓的周長時,請生認真觀察圓后問:有辦法量出你們手中圓的周長嗎?當生說出自己的方法后,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再算一算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么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知道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個固定不變的數,叫圓周率,我國古代數學家早在大約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計算出了精確的圓周率的值。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我國古代的數學家的精密計算深感佩服,又為自己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自豪,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
三、通過對比,引發思考,引導學生參與
有比較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收獲。對比是探索事物的聯系與區別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教學中經常運用對比得以使學生時時處于問題之中,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一個數除以小數時,首先讓學生自主探究計算方法,然后讓學生上臺展示不同的解法:1.利用單位換算,轉化成整數,再按照整數除法計算。2.利用商不變的規律,把除數擴大成整數,再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計算。3.利用商的變化規律,先把除數擴大成整數,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計算,再把商擴大擴大相同的倍數。三種方法讓學生對比:三種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哪一種方法最方便、通用?通過對比后就會發現:第一種方法有局限性,即被除數和除數一定要帶有單位行;第三種方法很容易發生錯誤;只有第二種方法才是最方便、通用的。這樣通過對比引發思考,通過思考去發現、去總結,才能理解深刻,從而把所學知識融入進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
四、制造懸念,引發好奇,激發參與
欲望是創造的前提,一個人有了欲望就會想盡辦法去滿足。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巧設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急于了解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是推動其積極開展探索活動的動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產生認知困惑,從而撥動思維之弦。在教學中有意制造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探尋“為什么”。比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我跟學生說:“同學們下面請你們隨便說出一個數,不管是幾,老師不用計算就能告訴你們它是不是3的倍數。你們相信嗎?”然后學生隨意舉例,我都能很快地告訴他們結果,再讓學生驗證。這時已經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此時老師問:你們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你們能自己發現這個秘密嗎?一石激浪,學生頓時就活躍起來。可見,我們在教學時,適時的設置疑問,讓學生因疑生趣,因疑誘思,激發參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五、創設競爭情景,激勵學生參與
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適當地引發競爭,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適當地設置競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從競爭中體驗成功的情感。比如在教學中經常設置競爭:看哪一組完成的又快又好?看哪一位同學回答的又清晰又準確?男同學難道不如女同學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滿足學生的思維需求和表現欲望。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總之,教要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因課而異,就可以創設多種情境,只要情境適宜,就會使學生興趣盎然,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王林.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基礎教育,2012.8
[2]陳新蒙.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參與數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