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偉
余光中對朱自清《背影》有過這樣的評價:“失之傷感。短短千把字的文字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淚,也未免太多了一點。時至今日,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
應該說,余光中的質疑的確是代表了一部分讀者的看法,因為眼淚的真假意味著文章中人物情感的真假,這種尖銳的質疑,是對《背影》情感真摯或虛假做作的一次考驗,這種質疑也是對當下中學生寫作風氣的一種警醒,說真話、寫真事、訴真情從來都不應該遠離我們筆下的文字。
余光中從眼淚入手評價《背影》,那我們便看看文中關于四次眼淚的交代。
第一次流淚是因為“我”從北京回家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死去的祖母”,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里的眼淚可以說是因為“物非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人之常情,無可質疑。
第二次流淚是因為看到父親艱難爬月臺給我買橘子,此處流淚最受質疑,為什么呢?作為兒子,父親替自己做過的事情太多太多,不可能僅因為買橘子就感動流淚,另外,父親走路不方便并非剛剛發生,以前也是如此,兒子總不可能這時候才突然發現的,如果是這樣,未免太刻意,太突兀。綜合這兩點原因,都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淚水的真實性,這種被父愛所感動的情感遠遠沒有達到讓讀者認可的程度。那我們只好探究一下:此處流淚是不是真的因為感動呢?很明顯,這里的流淚并非感動,而是愧疚,深刻的愧疚。那么愧疚的緣由何在?這要從文章的前面開始追溯。其一,祖母去世,我悲傷不已,簌簌流淚,那么父親呢?喪母之痛是不是遠遠超過了我的程度。其二,家中典質變賣,借錢辦喪,家境衰敗、境況潦倒可見一斑,作為家中的頂梁柱——父親得扛起多大的重擔,但偏偏父親又失業了,簡直就是雪上加霜。更糟糕的情況是:此時的父親已是四十多歲、腿腳不方便、國家不太平、兒子還在讀大學,所有的這些加起來都壓在父親一個人身上,他的處境之艱難非常人所能想象。其三,在“我”回校念書時,父親由“再三囑咐熟識的茶房陪同我去”到“終于決定自己送我去”的整個舉動都讓“我”覺得父親的做法很多于。當看到父親和腳夫講價錢、囑托茶房照應我時,“我”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暗笑他的迂”。作為兒子,自己不僅沒有體會到父親心靈正遭受喪母之切痛,家庭正遭受悲慘之艱境,同時對父親的舐犢情深不屑一顧,更對父親嘲笑不已。“我”在看到父親爬月臺的過程中,眼中看到的又何止是父親的穿著打扮以及腿腳不靈便,更多的是對剛剛發生的家庭變故的追憶,在這場追憶中,“我”徹底領悟的父愛在艱難的環境里彰顯的偉大深刻,同時也是對已經是二十歲的自己的一場深刻的反省:不懂事到極點,甚至殘忍。正是這樣的體會,讓“我”流下了深刻的愧疚之淚。
第三次流淚是父親買回橘子后跟我告別看著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次流淚是對上一次流淚情感的延續,這是一次近距離的面視父親,也許是“我”有生以來最近的一次。文章有句話“(他)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在《背影》整篇文章中再難找到第二個像這樣把父親的心理也揣摩出來的句子,句子中的“似的”有兩種意思:其一是父親買橘子并不輕松,但不想讓兒子擔心,所以故作輕松。其二是父親買橘子雖然不輕松,但終究還是買到了橘子,作為父親的責任盡到了,這是一種欣慰,是真的心里輕松。“我”能在這樣的細節,這么短的時間里對父親有這樣迅速準確的判斷,說明剛才的自我反省是多么的深刻,這是一個全新的“我”,父親更是一個全新的父親,所以我才想好好看看這個從沒讓自己看清的父親。但是父親卻馬上要走了,當所有應盡的責任都盡了,他就馬上離開,沒有要享受兒子感激回報的意思,這就是父愛的無私與偉大。我才剛剛讀懂父親,有多少話要講,有多少感激要表達,有多少溫暖想與父親共享,百感交集的“我”很難在這么倉促臨別的時刻一一流露,也許只能好好的多看看父親,所以我只是盯著父親的背影,眼睛也沒眨一下,直至消失不見。當父親的背影徹底消失時,我內心對父親的深刻理解(心靈上的近)以及父親的遠去(空間上的遠),讓我產生了一種更為復雜的情緒,是感動、是愧疚、是不舍、是珍惜……而余光中所說“時至今日,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恰恰是因為我已經“二十歲”了,卻時至今日才讀懂父親,實在太晚,這種時間上的晚才使得“我”內心的愧疚與感動成分的深與真。這是一份遲到的理解,但這卻是真誠的淚水。或許也可以說,只要能讀懂父母,在多少歲流淚都不會太晚。
第四次流淚是多年后“我”讀到父親來信內容,父親提到“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父親提及死亡,又何嘗不讓“我”勾起文章開頭祖母死亡的情景,以及在那個艱難歲月里父親所能展示的所有觸及我心靈的作為呢。這次流淚是對全文感情的一次回顧,是對生死與離別、是對艱難與偉大、是對無知與成長的回顧。
縱觀全文,二三次流淚屬于同一地點,時間也相距不長,而第一次、第四次相距時間都比較長,雖然“短短千把字的文字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淚,也未免太多了一點。”以篇幅長短來評價多少并不可取,因為《背影》所寫之事所跨越的時間是較長的,人物內心情感所跨越的時間也是較長的,這樣的“流淚”次數當然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