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建奎,李 尋,于雅靜
(青島理工大學 商學院,山東 青島266520)
中國省際信息經濟發展的收斂性檢驗
薄建奎,李 尋,于雅靜
(青島理工大學 商學院,山東 青島266520)
文章利用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我國2005—2013年31個省、市、自治區的信息經濟指數面板數據,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收斂性問題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我國省際經濟增長質量不存在絕對收斂,但存在條件收斂;網絡社會對我國東西部信息經濟發展貢獻的差異較大,對西部的貢獻稍大于東部;在控制地區差異的條件下,網絡社會指數會促使我國各省市區的信息經濟以1.26%的速度收斂。因此,應進一步縮小三大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差距;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進而縮小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差距,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增長質量;信息經濟指數;收斂性
增長質量對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關乎到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可能性。然而,近年來對經濟增長收斂性進行實證的研究較多,但研究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相對較少。那么,在信息時代,增長質量如何測度?是否收斂?對這兩大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系到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關系到我國未來發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內外關于信息(數字)經濟發展的研究上,多數是關于數字(經濟)鴻溝對跨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影響分析或是信息(數字)鴻溝的測度與分析上。例如,王益明(2011)在文獻中選取了固話、移動電話、互聯網的普及率三個指標利用絕對差距法和相對差距法研究了中國東西部地區之間的信息(數字)鴻溝的差距與測度。趙冬梅等(2004)研究了我國中東部地區因特網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二是對影響經濟增長因素的研究。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本或產業結構的影響上。很少有將其各個因素進行整合成綜合指標進行研究。例如,劉偉(2006)在研究經濟增長問題時,得出落后區域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是縮小與發達地區經濟差距的根本所在;薛白(2009)認為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總體來看,相關文獻仍有欠缺。主要是缺少對跨國或跨區域經濟增長質量差異演變的研究或是指標選取單一。鑒于此,本文利用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信息社會發展指數,通過對信息經濟指數的收斂檢驗來驗證經濟增長質量的收斂性問題,以此分析中國省際經濟增長質量差異的演變。
1.1 區域經濟增長差異演變
就區域經濟增長是否收斂而言,目前有兩大理論。一是新古典增長理論。以索羅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假設技術外生,于是在技術和偏好等相似的前提下,初始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的增長速度就會較高,而初始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的增長速度就會較低,跨區域的經濟水平在長期內將趨同,也就是說,跨區域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其初始經濟水平呈負相關關系;二是新增長理論。該理論假設技術內生,于是初始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的信息(知識)經濟發展水平低,而初始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的信息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信息經濟作為主要驅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區域經濟增長將趨于發散。
1.2 區域經濟增長水平與質量
本文中,對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主要用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信息社會發展指數中信息經濟指數表征。信息經濟指數包括四個子指標:經濟發展指數、人力資源指數、產業結構指數以及發展方式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信息經濟指數=(經濟發展指數+人力資源指數+產業結構指數+發展方式指數)/4
其中,經濟發展指數反映的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信息化社會支撐能力的大小。相關研究表明,某個地區信息化的建設程度以及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與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高度呈現正相關關系。這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信息化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信息化社會建設反過來又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水平主要用人均GDP指數反映。雖然使用人均GDP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符合目前測量經濟發展水平的習慣。
人力資源指數是衡量人力資源積累以及勞動者素質提升的指標。在信息時代下,人的素質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成效和知識驅動經濟發展的強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進而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人們識字與否意味著他們能否從電腦網絡等電子終端高效獲取所需信息;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獲取、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受高等教育培養后,人的各項處理信息的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同時將在相關專業領域內發揮信息技術倍增的作用。人力資源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人力資源指數=(成人識字指數+人均教育支出指數+大學生指數)/3
產業結構指數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程度的映射。其計算公式如下:
產業結構指數=(產值結構指數+就業結構指數)/2
發展方式指數主要是對某個地區在研發、創新以及能效方面的發展情況的衡量。發展方式指數由研發投入、創新和能效三個指數構成。發展方式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發展方式指數=(研發投入指數+創新指數+能效指數)/3
綜上所述,從信息經濟指數構成來看,它反映的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發展方式以及人力資源等四個方面情況,同時也是對信息社會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映射。
1.3 區際信息經濟指數的影響變量
在國家信息中心對信息社會發展水平的測度中,網絡社會發展水平以網絡社會指數表示,而網絡社會指數的大小主要由三個指數決定,分別是人均壽命指數、城鎮化指數以及空氣質量指數,這三個指數對網絡社會指數大小的貢獻相同,都為1/3,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網絡社會指數=1/3×人均壽命指數+1/3×城鎮化指數+1/3×空氣質量指數
人均壽命的長短除了會受到自身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的影響外,還會受當地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衛生醫療水平的影響。因此,人均預期壽命可以作為衡量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醫療衛生水平的指標。在信息社會時代,人均預期壽命越長,說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區域的醫療衛生水平越好,該區域的網絡社會水平就越高。人均壽命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人均壽命指數=人均預期壽命/85
在信息社會時代,城鎮化不再單純的指農村人口以及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而導致城鎮人口增多、城鎮規模擴大,它還體現在由于人口轉移從而對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影響,以及由于人口聚集而帶來的城鎮經濟社會以及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標準,城鎮化指數越接近95%,說明該區域的網絡社會水平越高,就越符合信息社會的對城鎮化的要求。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城鎮化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城鎮化指數=城鎮化率/95%
在現代社會,空氣質量問題尤其是可吸入顆粒PM10的大小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在信息社會時代,空氣質量問題不再存在,可吸入顆粒PM10不再是讓人們擔憂的問題,空氣每天都是達標的。因此,一個區域的空氣質量指數越高,說明該區域的網絡社會指數越大,那么該區域的信息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諝赓|量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空氣質量指數=(1/PM10年平均濃度)/(1/20)
在對中國省際經濟增長收斂性的研究中,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包括增長回歸方法、時間序列方法、面板方法和收入分布方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增長回歸法。林毅夫等(2003)利用增長回歸方法分析了1978—2000年的勞均GDP的收斂性問題;蔡昉等(2000)利用增長回歸法分析了1978—1998年的人均GDP的收斂性問題。
其中,增長回歸的模型為:

其中yi,t0代表t0時期經濟i的人均產出,yi,t0+T代表t0+T時期經濟i的人均產出,常數項B在橫截面上不變,β為收斂系數,Xi,t0為與經濟穩態有關的其他初始控制變量。
本文借鑒以往對經濟增長收斂性的研究方法,同時考慮到本文研究的是2005—2013年間代表經濟增長質量的信息經濟指數的收斂性問題,為此,將利用以下模型檢驗省際信息經濟發展的收斂性:
(1)借鑒增長收斂模型,可構造如下模型以檢驗區際信息經濟發展的絕對收斂性:

其中,growth為各區域基期到報告期的增長率,isi10為各區域基期信息經濟指數,如果β1為負,則表明存在絕對收斂。
(2)借鑒增長收斂模型,加入網絡社會指數這一控制變量后,可構造如下模型以檢驗區際信息經濟發展的條件收斂性:

其中,growth為各區域基期到報告期的增長率,isi10為各區域基期信息經濟指數,isi20為各區域基期網絡社會指數。如果β1為負,則表明存在條件收斂。
(3)借鑒增長收斂模型,在絕對收斂模型的基礎上加入區域虛構變量后,可構造如下檢驗區際信息經濟發展的俱樂部收斂性的基礎模型:

除此之外,在條件收斂模型的基礎上加入區域虛構變量后,可構造如下檢驗區際信息經濟發展的俱樂部收斂性的擴展模型:

其中,growth為各區域基期到報告期的增長率,isi10為各區域基期信息經濟指數,isi20為各區域基期網絡社會指數,dum1、dum2分別代表區域虛擬變量。如果β1為負,則表明存在條件收斂。
3.1 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05—2013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信息經濟發展指數。各省、市、自治區信息經濟發展指數增長率是通過對2005—2013年8年的信息經濟指數取對數后的平均增長率,信息經濟發展指數以2005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為基期;網絡社會指數也以2005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為基期。數據處理采用Stata軟件,數據來源于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
3.2 各省市區信息經濟發展的統計特征
2005—2013年中國各省市區信息經濟指數的統計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13年中國各省市區信息經濟指數的統計特征
在2005—2013年間,中國東部地區信息經濟發展指數均值最大(0.389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3140),中西部地區均值相當,這說明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方式等比較合理,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較高,經濟增長質量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東部省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的政策支持。然而從極差值中可以發現,東部區域信息經濟指數最大的達到0.4663,遠高于全國水平(0.3795),盡管如此,東部地區信息經濟指數的極差也是最大的(0.1509),遠大于全國31個省市區的發展極差(0.1274),這說明盡管總體上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很高,但東部區域內部各省市區之間經濟增長質量有一定的差距,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方式等差別較大。而中西部區域的信息經濟指數極差相對于東部來說較小,分別為0.0735和0.0931,這說明中西部各個省市區之間的信息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方式等差別不大,但中部區域信息經濟發展程度從總體上來看較西部區域稍微好一些。從各區域標準差或是變異系數中也同時印證了這一特點。
觀察信息經濟發展指數的均值和環比增長率的趨勢圖(圖略)可以看出,從總體上看,全國信息經濟發展指數的走勢呈逐年上升趨勢,東中西部區域信息經濟指數的變化趨勢與全國的走勢相同。但從環比增長率來看,全國信息經濟指數的增長率波動較大,其中2009年增長率最高(6.72%),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增長率較低(3.88%),2013年增長率達到8年中最低(3.04%)。東中西三大區域增長率變化趨勢與全國類似,其中東部區域增長率最高,西部區域增長率最低。
因此,雖然信息經濟指數逐年呈上升趨勢,但增長率波動較大,自2009年達到高峰后一直處于減慢趨勢,這就說明以信息經濟指數表征的經濟增長質量有可能存在收斂。
3.3 信息經濟指數的收斂性檢驗
3.3.1 絕對收斂的檢驗
圖1顯示出2005—2013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信息經濟指數增長率與2005年水平呈負相關關系。其中,橫軸代表2005年中國各省市區初始信息經濟指數,縱軸代表2005—2013年中國各省市區信息經濟指數增長率,散點代表31個地區。另外,2005年北京的信息經濟指數最高,居橫軸最右側,為0.554,而之后(2005—2013年)的增長率較低(0.037);相反,2005年河南的信息經濟指數最低,居橫軸最左側,為0.202,比北京低0.352,而之后(2005—2013年)的增長率較高(0.050),比北京高了0.012??梢?,隨著初始信息經濟水平的增加,其增長率大致呈現下降的趨勢,即信息經濟可能存在收斂性。

圖1 中國各省市區信息經濟水平與其增長率的散點圖
因此,為了檢驗中國2005—2013年間各省市區信息經濟發展的絕對收斂性,根據上文的分析,本文利用如下模型進行檢驗:

其中,growth為中國各省在2005—2013年間信息經濟指數的幾何平均增長率,isi12005為31省、市、自治區在2005年的初始信息經濟指數,回歸結果為: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初始信息經濟指數的系數β1為負數(-0.010),但t值為-0.500,沒有通過檢驗,統計意義上不顯著。因此,從全國范圍來看,2005—2013年間,中國各省市區之間的信息經濟發展不存在顯著的絕對收斂。
3.3.2 條件收斂的檢驗
為了檢驗中國2005—2013年間各省市區信息經濟發展的條件收斂性,根據上文分析,本文利用如下模型進行檢驗:

其中,growth為中國各省在2005—2013年信息經濟指數的幾何平均增長率,isi12005為各省在2005年的初始信息經濟指數,isi22005為各省在2005年初始網絡社會指數,如果β1為負,則表明存在條件收斂。加入網絡社會指數后,相應的回歸結果為: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此時初始信息經濟指數的系數β1為負(-0.126),而初始網絡社會指數的系數為正(0.133),兩者均在0.05統計水平下顯著的,滿足條件收斂的條件,因此加入控制變量網絡社會指數后,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在2005—2013年間信息經濟發展呈現條件收斂的特征。另外,與無條件收斂模型回歸結果中各地區不存在絕對收斂相比,2005—2013年,包含網絡社會指數(isi2)的條件收斂模型顯示我國各省市區信息經濟存在收斂,表明網絡社會作為影響各地區信息經濟穩態的要素,在不存在地區差異的條件下,會促使我國各省市區的信息經濟分別以1.26%的速度收斂。
3.3.3 俱樂部收斂的檢驗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對于區域內部是否存在俱樂部收斂的問題需要分階段、分區域進行分析。本文也采用大多數學者的做法,在回歸方程式中加入地區虛擬變量,把全國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設定兩個虛構變量east和west,東部地區取值(1,0),中部地區是(0,1),西部地區則為(0,0),即:

則包含地區虛擬變量的基本俱樂部回歸模型為:

其次,在上述的省際條件收斂的檢驗中已經證明網絡社會對信息經濟穩態具有促進作用,故包含地區虛擬變量的回歸方程加入網絡社會這一控制變量后得到的擴展的俱樂部回歸模型為:

最終對我國2005—2013年地區組樣本的面板數據的回歸結果匯總見表2。
基本模型回歸結果表明2005—2013年期間,只有中部地區基本模型F值和回歸系數呈現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且初始信息經濟指數系數顯著為負(-0.363),這表明中部地區內部呈現收斂特征,并且以36.3%的速度收斂;而東部和西部地區雖然初始信息經濟指數的系數為負,分別為-0.041和-0.065,但是回歸系數和方程均未通過檢驗,因此統計上不顯著。因此,在2005—2013年間,我國中部地區存在明顯的俱樂部收斂,而東、西部地區收斂狀況不明確,不存在俱樂部收斂。
引入網絡社會指數變量后,擴展模型回歸結果顯示,東西地區變量系數均顯著為正,分別為0.134和0.158,西部地區網絡社會變量的系數要大于東部地區,這表明西部地區網絡對信息經濟發展的貢獻要大于東部地區。同時,該回歸結果也說明網絡對東西部信息經濟發展的貢獻有明顯差異。雖然東西部地區isi12005系數為負但不顯著,但是控制了網絡社會變量以后,擴展模型回歸系數絕對值增長,這減緩了地區內部經濟差距擴大的速度,對于東部地區而言,收斂速度從4.1%增加到13.4%,增加了2.3倍,而西部地區直接從6.5%增加到17.5%,增加了1.4倍。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消除了網絡社會這一變量在我國的地區內部差異,中部地區內部都將呈現俱樂部收斂趨勢,而東、西部地區內部則不存在俱樂部收斂。
在加入網絡社會變量的擴展模型中,中部地區的變量系數為負。這主要是由于網絡社會指數與信息經濟指數存在線性關系(兩者相關系數高達90.6%,遠高于80%),從而導致回歸方程中網絡社會變量系數為負。
本文利用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2005—2013年31個省市區的信息經濟指數面板數據,對增長質量的收斂性問題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到如下結論:
(1)全國經濟增長質量逐年改善,但近幾年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速度減慢。
(2)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很高,但其內部各省市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方式等差別較大;中西部各個省市區之間的信息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方式等差別不大;中部區域信息經濟發展程度從總體上來看好于西部區域。
(3)2005—2013年我國31個省市區經濟增長質量雖不存在絕對收斂,但存在條件收斂;在東中西三大區域中,只有中部存在俱樂部收斂;包含網絡社會指數(isi2)的條件收斂模型顯示我國各省市區信息經濟存在收斂,表明網絡社會作為影響各地區信息經濟穩態的要素,在不存在地區差異的條件下,會促使我國各省市區的信息經濟分別以1.26%的速度收斂。

表2 我國東中西部俱樂部收斂檢驗結果
[1]趙冬梅,楊杰和黃愛白.貧富差距與數字鴻溝[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4,32(5).
[2]劉偉.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歷史性變化與增長方式的轉變[J].經濟研究,2006,(1).
[3]薛白.基于產業結構優化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作用機理及其測度[J].管理科學,2009,22(5).
[4]于曉曦等.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分析[J].企業經濟,2011,(7).
[5]劉夏明,魏英琪和李國平.收斂還是發散?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爭論的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4,(7).
[6]沈坤榮,馬俊.中國經濟增長的“俱樂部收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02,(l)
[7]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地區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3,(3).
[8]蔡防,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趨異一對西部開發戰略
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10).
(責任編輯/劉柳青)
F49
A
1002-6487(2016)21-0122-04
薄建奎(1964—),男,山東青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資產評估。
李 尋(1990—),男,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量經濟、企業價值評估。
于雅靜(1991—),女,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