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彬
以教師“稚化思維”催生學生“智化思維”
陳小彬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思維與學生的思維往往無法同步。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經驗背景及其“最近發展區”,有意識地站在學生立場,學會“稚化思維”,以與學生相仿的思維態勢幫助他們達到“智化思維”的目的。
“稚化思維”;“智化思維”;思維認知;思維實踐;思維內化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思維和學生的思維“異步”似乎是一種必然:教師的穩定性思維與學生的可變性思維無法對接;教師的抽象思維與學生的形象思維不能同頻;教師的知識化思維與學生的經驗性思維不能共振;教師的理性思維與學生的感性思維無法共鳴。所謂“稚化思維”,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經驗背景及其“最近發展區”,有意識地返回與學生相仿的思維態勢,設身處地地揣摩學生的心態,力求和學生的思維達到同頻共振狀態的一種教學藝術與手段。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說:“教師應當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努力去理解學生心里正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個問題或一個步驟,而這是學生自己原本想到的。”因此,教師應當學會“稚化思維”,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最終幫助學生達到“智化思維”的目的。
1.創設“稚化思維”的現實情境。
“稚化思維”的現實情境既要滿足兒童好玩、好動、好勝的需求,又要有一定的數學思維含量。教師創設數學情境要有“稚化思維”作支撐,把抽象的數學內容通過教師的思維稚化,使之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經驗儲備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將學生的數學思維推向深入。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認識小數》一課,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今天羊羊們將和我們一起學習新知識。懶羊羊身高4分米,羊村長要為它填寫健康卡,身高一欄用“米”作單位,羊村長該怎樣填寫呢?
上述案例中,教師選擇的健康卡問題,就源于學生的生活情境。把教師的數學思維下放到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從而讓學生明晰4分米不僅可以用米來表示,還可以用0.4米來表示,使學生的思維在現實情境中得到生長。
2.把握“智化思維”的恰當時機。
在具體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怎樣選擇“智化思維”的時機,引導學生透過現實情境來把握其背后潛藏的數學思維,以實現對情境的超越呢?如果過早地“數學化”,學生就會對現實情境中包含的數學內容缺乏全面、充分、細致的感知,從而不易在現實情境與數學內容之間找到內在聯系,難以從整體上理解數學內容。反之,如果學生對現實情境中的數學內容、關系、結構等已經有了充分的感知,教師仍遲遲不組織學生進行抽象與提取,則會使學生過多地沉浸在現實的情境中,而缺少對其中更為核心、更加本質的數學內容要素的把握,從而影響其數學思維的提升。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上《認識周長》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并抓住時機適時“智化思維”:課前,老師已經讓每位同學剪好了圖案,你剪出來的是什么形狀的?你是怎么剪的?把它描在作業紙上好嗎?下面,老師將邀請兩位同學來比比誰剪的圖案的周長長。
上述案例中,從讓學生剪一剪到描一描再到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教師抓住恰當的時機幫助學生剝離操作過程中的非數學成分,一步一步地向“周長”的數學概念邁進。
3.組織以教師“稚化思維”催生學生“智化思維”的精致過程。
以教師“稚化思維”催生學生“智化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有序的、富有層次的過程,這取決于教學內容本身的抽象程度和學生的思維水平與認知特點。如何在現實情境與教學內容、教師思維和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適宜的橋梁,引導學生從現實情境一步步向數學本質挺進;如何呈現數學特有的教育形態,使學生高效率、高質量地領會和體驗數學的價值和魅力;如何通過教師的思維弱化引發學生的新思考、新需要、新沖突,讓學生去思考更好的方法,這些都需要教師做出精心的規劃與設計。
例如:教學蘇教版二上《認識乘法》一課,可以這樣設計——教師提問:仔細觀察畫面,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發現了6只兔子,每2只一堆,一共有3堆。教師接著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能列算式解決這兩個問題嗎?學生可能列出:3+3=6;2+2+2=6。教師追問:觀察這兩道算式,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你還能舉出一些嗎?
上述案例中,教師以“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觀察這兩道算式,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你還能舉出一些嗎?”等問題,引導學生對兩道算式進行初步比較和歸納,然后根據歸納后的發現作出演繹式列舉,讓學生經歷 “現實情境—數學信息—數學問題—加法算式—乘法算式”這一完整的“智化思維”的過程。
1.豐富數學生活,積累數學經驗,培養數學思維。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個體組織和再組織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組織學生學習數學,必須明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發展水平、數學思維發展水平與特點及其在教師指導下可能達到的水平。豐富的數學生活經歷是形成活動經驗的基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不僅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還能幫助學生打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2.主動參與實踐,拓展數學經歷,形成數學綜合素養。
“綜合與實踐”教學是學生積累數學經驗的重要載體。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綜合與實踐”教學,以促進他們積累數學經驗;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理解數學,學會數學地思考,從而培養他們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要善于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條理化、清晰化、精確化、概括化。學生應主動參與實踐,拓展數學經歷,促進自身數學綜合素養的養成。
3.融合學科綜合實踐,打造“學科實踐聯盟”,提升“智化思維”水平。
教師可以聯合多學科打造“學科實踐聯盟”,引導學生進行融合學科綜合實踐,讓他們體會到有些知識是學科內的綜合,有些知識是跨學科的綜合;有的是本年級各學科間的綜合,有的是跨年級各學科間的綜合。平時的作業布置也可以是多樣化的,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查找資料,或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個小制作、一項調查等,掌握知識,學習方法,培養能力,提高興趣,從而提升其“智化思維”水平。
1.激發學生數學思維內化的自覺性。
數學思想方法往往隱身于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以數學知識為載體,通過數學知識得以“顯化”,并與概念的抽象與概括過程、公式的推導與建立過程、規律的發現與歸納過程以及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過程密切相關、彼此交融、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因此,教師要根據知識本身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確定具體、恰當的教學策略,使之貫穿知識發展、拓展應用和整理反思的各個環節,潛移默化地使數學方法扎根于學生腦中,并逐步成為一種意識、觀念和素質。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上《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一課,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錢。然后展示學生思考的結果,先指名展示: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然后追問:12×3=36(元)表示什么?15×4=60(元)表示什么?36+60=96(元)表示什么?接著指名展示:12× 3+15×4=96(元),并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想法和剛才那位同學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之處?
教師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激發他們深入思考數學知識內部的聯系。教師巧妙滲透類比思想,讓學生的思維從數學表象自覺地提升到了數學本質的層面。
2.尊重學生數學思維內化的階段性。
數學知識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逐步豐富認識、加深理解的過程。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自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小學生受自身知識積累、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的局限,他們對數學思想的感悟往往會經歷從模糊到清晰、從具體到抽象、從初步理解到簡單應用的過程。所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不能急于求成,而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水平。
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教師先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你是怎樣比較的?你能把方格紙中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嗎?學生展示出兩種方法:一種是剪下一個三角形平移,一種是剪下一個梯形平移。接著引導學生比較上述兩種轉化方法,并說說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教師通過“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你是怎樣比較的?”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想到通過分一分、移一移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規則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轉化的思想,再通過“你能把方格紙中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嗎?”這一問題,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尊重學生數學思維內化的階段性,讓學生的思維經歷從直觀感知到感悟數學思想的過程。
3.催生學生思維內化的創造性。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數學教學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抓住數學對象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學會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發現內在規律,學會根據既定目標及時調整探索方向,進而進行全面、深入、靈活的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組織高質量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富有個性地思考問題,是內化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徑。
例如:教學蘇教版二下 《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師在黑板上預先寫好幾個數位名稱,并在每個數位下面放一個可以裝卡片的口袋,左右各一組(如圖1)。然后組織學生玩“抽簽組數比大小”的游戲:全班學生分為兩隊,每隊各派一名代表上臺抽簽,第一次游戲要求把每次抽到的數字依次放在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然后比較大小;第二次游戲要求把每次抽到的數字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和個位上,然后比較大小。之后,在此基礎上,教師修改游戲規則:每次抽到的數字由抽簽者自己決定放在哪個數位上,然后比較大小。這樣設計,學生需要根據每次抽出的數字的情況,確定放在哪個數位上。相對于直接比較大小而言,在這樣的游戲活動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數的大小比較的知識,還要合理預測下一次可能抽到的數字。學生通過組數、比較的過程,激活了自身的創造潛能,更加透徹地理解了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

(圖1)
數學教育家A.A.斯托利亞認為:數學這個術語本身,就表示一種思維活動,而數學教學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可以說,以教師“稚化思維”催生學生“智化思維”是實現數學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也是數學教育目標本身所在。
注:本文獲2015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
G623.5
A
1005-6009(2016)44-0030-03
陳小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花園小學(江蘇常州,213161),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