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珠
對于語文來說,閱讀與寫作是兩個最主要的支撐,兩者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對此,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边z憾的是很多教師為了應付考試,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閱讀上,從而忽略了寫作的重要性,畢竟相比閱讀來說,習作很難短期出成績。對此筆者認為,這是本末倒置的。教師要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要立足長遠,就必須在學生習作上下功夫,而習作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隨文練筆。
一、緊扣字詞進行仿寫
字詞,是閱讀的基礎,同樣也是寫作的基石。在寫作中也需要夯實學生字詞基礎。教師必須重視字詞積累,尤其是教材中的精彩字詞,在引導學生賞析的同時,還可以讓他們進行仿寫。
比如針對這一篇《世界真美呀!》寫作指導。
(蛋殼上有一個小洞,里面的小雞快要出來了。)
師:它膽子比較小,想先通過這個小洞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有沒有危險。
(多媒體出示畫面。)
生:它看到天是藍藍的。
生:樹木長得比較粗壯。
生:小草也是綠茵茵的。
…………
師:說得很好,我們再發揮聰明的腦袋想象一下,外面還有什么?
生:有油菜花。
生:還有楓樹,小河……
生:還有很多小鳥。
…………
師:是的,這些在小雞的眼里都十分神奇。那么我們怎么來形容這些景色呢?注意,嘗試用疊詞,即ABB結構短語來形容。
師:這里老師先補充一些短語。
(多媒體出示:綠油油、金燦燦、黃橙橙、白茫茫……)
生:小雞看到的是綠油油的小草。
生:首先進入小雞眼中的是紅彤彤的楓葉。
…………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都非常好,現在我們就一起拿起筆,把這些想到的句子寫下來,好不好?
【簡析:對于才接觸習作的學生來說,一切都是好奇的。對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呈現的不是習作的枯燥,而是讓學生感到寫作是快樂的,從而有效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這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案例中教師就做得很好,盡可能調動學生興趣來參與習作活動,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課堂氣氛也比較融洽。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指導過程中,教師重點夯實了學生字詞訓練,一方面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更多關于顏色的疊詞,以便豐富學生積累;另一方面積極創設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顏色疊詞使用的環境,以便讓學生對疊詞能夠內化并運用。而這些顏色的疊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顏色的質地,還讓學生在詞匯豐富的基礎上感受了自然景色的魅力。這樣以讀促寫,讀寫結合,自然水到渠成?!?/p>
二、緊扣佳句進行品析
文本中有很多優美語句,特別是那些關鍵語句乃至中心句,往往是學生品析的重點。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分析,不僅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把握文本主題,還能有效提升其語感。因此在教學中抓住關鍵語句進行隨文練筆,在把握“讀”主題的同時,還能推促學生寫,實現知識遷移。
比如《草原》這一課,從內容來看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關鍵語句表達手法進行品析。
(學生朗讀第一小節。)
師:同學們,這一小節中,誰來說說最喜歡哪一句話?
生:我喜歡的一句是: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師:誰來說說你們喜歡這一句的理由?
生:老師,這句話很優美。
生:它把草原比作了無邊的綠毯,從而表現了草原的遼闊。
生:還有“繡”字用得非常好。
師:是的,你們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誰來說說,“繡”這個字用得好在哪里?
(學生回答有困難。)
師:現在我們不妨換個詞語來比較一下,比如把“繡”換成“畫”,讀一讀,感覺一下,好不好?
(學生品讀,交流。)
生:感覺沒有“繡”好,畢竟“畫”沒有一種流動的畫面感。
師:是的,一個“繡”我們可以從中品出流動,羊群的流動之美。這一句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句子寫活了。在寫作中,我們也可以大量用修辭,從而讓句子呈現出美感,現在誰來試試?
(學生思考,動筆。)
【簡析:修辭,是語言表達的一個難點,也是小學習作中需要重點突破的內容。案例中,教師先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分析閱讀中使用修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其中之美。對于一時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美妙之處,則嘗試用換詞法來引導學生比較體會,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感知草原的美麗,也能讓學生認識到修辭在句子中的重要性,從而為學生進行仿寫創造條件。這樣一來可以凸顯修辭的重要性,二來也能讓學生實現表達手法的遷移,激發他們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嘗試在句子乃至習作中運用修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習作生成精彩奠定基礎?!?/p>
三、緊扣篇章進行體驗
也許教材中文本不是最優美的,卻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同樣也是最適合學生進行仿寫的。無論是語言、選材,還是整篇結構、主題等,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繼而根據學生實際能力進行適當遷移,以便讓學生最終內化,從而形成自己的習作習慣。因此在隨文練筆中,整篇賞析、體驗也是重點,但是教師也需要注意取舍,畢竟對于一篇課文來說,有很多值得學生借鑒的地方。如果全面講解,一來時間不允許,二來容易沖淡主題。
比如針對《黃山奇松》這一課,教師就可以從“奇”入手,進行虛實賞析。
師:誰來說說,課文中是怎樣描寫迎客松的“奇”?
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
師:誰來說說這一個句子有什么特別之處?
生:運用比喻,把迎客松伸出的枝干比喻成主人伸出手臂,形象地表達主人的熱情好客。
師:這里主人熱情好客也是文中的內容嗎?誰能看到嗎?
生:不是,事實上這是不存在的。這是作者的想象。
師:是的。在這一句中“迎客松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是實際存在的,是作者在寫實,而后一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則是作者想象的,是寫虛。那么后半句能去掉嗎?
生:不能,如果去掉,句子就不夠形象生動了。
師:是的,這種表達手法叫做虛實結合,現在請你們也選一種松樹,先進行臨摹,然后進行聯想,以便把它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好嗎?
(學生練筆。)
【簡析:寫作能力的源頭之水在于閱讀,只有提高閱讀能力,讀中悟法,才能實現讀寫結合。教師潛心會文,準確把握了由讀到寫的切入點,將讀與寫之間相通的元素融合到一起,實現了無痕指導,讓學生由閱讀自然過渡到寫作,由品味文本內容轉換到參與文本創作,由情感熏陶提升為個性表達。案例中,教師從文本內容出發,引導學生在分析比喻修辭的基礎上,重點分析虛實結合的寫法,然后實現讀寫遷移,從讀到寫,實現了無縫銜接。這里引導學生分析,不僅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寫法,體會了語言的魅力,也能推促學生語言內化,實現品析語言到文本創作的過渡,從而由對文本情感的積蓄轉變為學生在習作中個性表達,一舉多得?!?/p>
對于閱讀與寫作來說,教師要緊扣關鍵字詞、語句、篇章,圍繞轉換點,進行巧妙切入,從而實現閱讀與寫作的共生。朱熹曾經說過:“蓋文學既久,自然純熟?!睂τ诠湃藖碚f,這樣的過程就是閱讀與習作融合的過程。教師更需要認識到兩者之間的重要性,盡可能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以便真正實現“閱讀”與“寫作”齊飛,“感悟”與“表達”一色。因此,只有靈活掌握文本的讀寫轉換點,才能高效推促閱讀與寫作的共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學校)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