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軍
摘要 根據靖邊縣農業氣象區劃,分析其不同地區氣候特征,并從產業體系、科技進步、新型經營主體、品牌建設、市場營銷體系等方面總結了農作物區域布局的成效,以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 農業氣候;氣象區劃;農作物布局;成效;陜西靖邊
中圖分類號 S1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06-01
靖邊縣位于陜西北部偏西,毛烏素沙漠南緣,屬于黃土高原向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過度地帶,全縣總土地面積5 088 km2,地勢南高北低,按照地形地貌特征,由南向北可劃分為南部丘陵溝壑區、中部梁峁澗地區、北部風沙灘地區3個自然區域,全縣耕地面積10.85萬hm2,轄17個鎮1個國營農場,總人口33.812 4萬人。靖邊縣光照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爽燥、雨熱同季,具有典型的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
1 農業氣候特征
根據農業氣象區劃,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氣候區。
1.1 東部微溫過半干旱區
東部微溫過半干旱區主要包括黃蒿界、海則灘東部、楊橋畔東部、高家溝、龍洲東部、青陽岔。其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8.5~9.5 ℃,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左右,無霜期175 d左右。地下水位淺,土地平坦,土質以砂壤土、黑壚土為主。生產出的小米、綠豆、蕓豆、豇豆、黃米等小雜糧品質優、適口性好,享譽省內外;是玉米、馬鈴薯優質高產區,是玉米制種的優質生產基地;蘋果、蔬菜、瓜類品質堪稱一絕,特別是黃蒿界西瓜、小瓜遠近聞名;沙源薯業、踴泉居薯業等多家馬鈴薯生產企業馳名省內外,“土豆姐姐”在星光大道一炮走紅,馬鈴薯被群眾尊為致富的“金蛋蛋”。
1.2 北部涼溫過半干旱區
北部涼溫過半干旱區主要包括寧條梁、東坑、張家畔、海則灘西部、紅墩界。其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8~9 ℃,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左右,無霜期160 d左右,平均初霜日為9月29日,平均終霜日為4月16日,5月平均氣溫為16.4 ℃左右,最低氣溫-3.6 ℃,9月平均氣溫14.9 ℃,最低氣溫-7.2 ℃。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蔬菜,特別是東坑的夏馬鈴薯、大田紅蘿卜、大辣子、蓮花白、大蒜及設施水菜,遠銷國內外,草莓采摘園、鮮桃采摘園、櫻桃采摘園、葡萄采摘園等不同類型的設施水果采摘園更是色彩繽紛,“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助推靖邊農業現代化,為靖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扎實基礎,2016年又在靖邊東坑農業園區召開第一屆中國靖邊蔬菜節,打響“東有壽光,西有靖邊”的蔬菜品牌戰略,以靖邊獨特的地理優勢打造優質、高效、高產、綠色的蔬菜生產基地,營銷高地。
1.3 中部冷溫半干旱區
中部冷溫半干旱區主要包括中山澗、王渠則、席麻灣、楊米澗北部、喬溝灣、天賜灣北部、鎮靖。其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7.0~7.5 ℃,年平均降水量370~390 mm,無霜期120~130 d,該區域晝夜溫差較大,終霜日出現時間較晚,是靖邊縣倒春寒發生最多的區域。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蕎麥等;在品種選擇上應注意作物品種生育期不宜超過125 d。宜發展旱地全膜雙壟溝播高產集成技術,可適當發展膜下滴灌高產集成生產技術,適度發展山地蘋果、葡萄等。
1.4 南部涼溫微濕半干旱區
南部涼溫微濕半干旱區主要包括周河、五里灣、大路溝、新城南部、楊米澗南部、天賜灣南部、小河。其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8~9 ℃,年平均降水量400~500 mm。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蕎麥,該區域雖然屬于丘陵溝壑區,但生產期雨量較充沛,無霜期較長,適宜發展桃、杏、核桃、花椒、蘋果、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有利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1-2]。
2 農作物區域布局成效
2.1 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建成8 533.33 hm2蔬菜、1.63萬hm2馬鈴薯、2.97萬hm2玉米、3 573.33 hm2小雜糧、7 413.33 hm2水果等5個特色生產基地,建成農業園區32個,發展反季節農業3 493.33 hm2,工廠化農業5處,休閑采摘農業10處,農產品加工廠66個,一二三融合農業5處,一村一品示范村65個[3-4]。
2.2 農業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創3項全國農作物單產記錄。農技成果推廣獲得省政府授予的一等獎3項,二、三等獎4項;推廣農作物良種38個,新技術18項;良種化率達到75%,科技貢獻率達到38%。玉米平均產量達到9 700.5 kg/hm2,增長30.3%;馬鈴薯平均產量達到18 t/hm2,增長33%;蔬菜平均產量達87 t/hm2,增長26%。
2.3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速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00人,已獲得資格認定的有521人,新型職業農民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9人、50萬元以上的36人,職業農民家庭人均收入達3萬元。培育示范合作社44家,龍頭企業35家,家庭農場164家。
2.4 農業品牌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獲省級以上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16個,統一注冊了“沙源果蔬”商標,開展了農產品統一包裝工作。開展了全市唯一的“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通過了整縣環評復評,將3家企業納入了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認證“三品一標”30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5個,靖邊蕎麥系列產品在第十屆國際蕎麥會議及榆林首屆國際蕎麥節上獲金獎。
2.5 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建成果實氣調庫36處,馬鈴薯保鮮庫232處,建成了集清洗、包裝等功能基本完善的交易市場8處,在北京、上海和青島建立了農產品直銷中心,建成了“北京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靖邊生產保障供應基地”7個。調研了各類農產品的生產和需求市場,編撰了《農特產品簡介及使用方法手冊》,讓人們認識靖邊特產,食用靖邊美食。牽線搭橋推銷農產品,開設了農產品銷售微信公眾平臺,訂單農業呈逐年上升趨勢。農產品遠銷越南、韓國和美國等5個國家。
3 參考文獻
[1] 廖雪萍,梁駿,黃梅麗,等.廣西冬耕季農業氣候資源對冬種馬鈴薯布局的影響[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4):47-50.
[2] 劉錦鑾.廣東芒果生產的農業氣候區劃及合理布局[J].廣東農業科學,1996(5):21-23.
[3] 姚曉紅,許彥平,袁佰順,等.天水農業氣候年景分析與主要糧食作物布局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09(1):62-65.
[4] 姜麗霞,孫孟梅,于榮環,等.黑龍江省玉米品種布局的農業氣候依據[J].資源科學,2000(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