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芝
摘 要BIM技術的問世,將建筑行業的發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從我國BIM發展軌跡來,由于受到專業人才缺乏的影響,其應用價值并未獲得充分發揮。基于此,推行基于BIM建筑類教育改革策略刻不容緩。
【關鍵詞】建筑業;BIM;建筑類;教育改革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種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模型設計技術,其在幕墻工程一類的建筑施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工程設計與運行維護提供了極大的邊界。該技術通過對工程相關信息的采集與整合,以計算機技術或軟件建立虛擬建筑模型,在虛擬模型上完成策劃、施工等系列建筑全周期仿真應用,有助于幫助技術人員更為全面地認識到設計方案的不足,總結出提升施工效率、提高工程經濟效益的對策。但從近幾年來的情況來看,BIM技術的推廣嚴重滯后,很大程度上與相關技術人才缺失有關。高校作為向社會供應優質專業人才的主要場所,有必要通過課程教育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相關人才稀缺的問題,進而實現BIM技術的有效運用。
1 BIM發展特點
通過計算機實現建筑工程可視化操作是BIM技術的顯著優勢,較過去的二維圖紙,設計人員很難在施工前期、施工過程中察覺到工程設計的弊端,多數情況下,技術人員只能通過圖紙在腦海中構建工程的三維效果圖,以至于工程設計的缺陷不能被及時發現,只能在后期花費更多的時間和人力、物料資源對其進行補救,極大地降低了工程的施工效率和經濟效益。BIM技術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工程設計階段,技術人員可通過計算機技術對施工環節、成品等進行模擬,施工流程在經過多次演練后,技術人員往往能夠快速察覺其中存在的問題,為后期施工減少了許多非必要的麻煩,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非必要成本的支出,包括竣工后的補救耗損等,極大地提高了工程的整體效益。
2 教育改革常見問題
理論上來說,BIM技術專業人才共分為五種,分別為信息應用工程師、模型生產工程師、專業分析工程師、項目經理季總監。然而,由于我國現階段掌握的BIM技術十分有限,相關技術人才也嚴重匱乏,所以培養出的BIM人才只限于模型生產工程師。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建筑行業的BIM技術人才需求無法得到很好的滿足。另外,阻礙建筑類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也有很多,一方面是缺乏規范的技術應用標準文件,因此教學活動無章可依;另一方面是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有限,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才舉步維艱。據了解,國內諸多高校的建筑類教師,均不具備全面的BIM理論知識,具備BIM技術操作能力更是鳳毛菱角。基于此,總的來說我國BIM教學及人才培養均處于起步階段,要經歷長時間的摸索和探究才能初具雛形。
3 教育改革具體措施
3.1 實施人才儲備
首先要熟練掌握BIM理論知識,通過課堂教學了解、掌握、運用BIM技術的原理和運用方法;其次,懂得靈活運用自身掌握的BIM理論知識,以計算技術對建筑項目進行模擬構建,進一步了解BIM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最后,可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分配學生前往一線工作崗位參與實訓,通過現場操作來鞏固自身所掌握的BIM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借助實習崗位,積累工作經驗,并將工作經驗帶回到學習活動中,通過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不斷強化人才綜合能力,以確保其在就業后,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滿足企業對BIM人才的應用需求。
3.2 提高教師水平
(1)新時期,教師應積極轉換舊的教學思想與觀念,校方應加強對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水平,更好地推動建筑類教育的改革,不斷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高校決策層應深刻意識到BIM專業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意義,從而打破常規,摒棄僵化意識和傳統教學模式,鼓勵教師積極創新,通過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拓展自身知識面,強化自身掌握的技能。
(2)應通過不同類型模式的培訓活動,優化教學條件,充分整合教學資源,結合實際教學需求,積極引入社會專業力量,加強對教師的培養,不斷提高專業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3.3 實施訂單教學
根據BIM類建筑應用型專業學科的特點,采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極具可行性。高校可同當地建筑工程公司等達成長期合作共識,由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使學生得以親臨一線工作崗位,通過實際操作來積累工作經驗。由高校為企業定向培養BIM優質人才,由專業教師、企業資深技術人才及BIM專家,組建師資隊伍,對學生進行理論結合實踐的訂單教學。
4 結束語
從目前情況來看,BIM技術的應用在我哥建筑行業中尚處于起步階段,高校BIM技術人才供應不足,嚴重制約了該技術的發展。為更好地培育出掌握BIM理論與實踐操作技術的優質人才,推動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新時期,國內各高校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解決師資不足教學困難等問題,在不斷提升師資隊伍綜合水平的同時,優化教學效果,提高BIM技術優質人才的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建新.建筑信息模型在我國工程設計行業中應用障礙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0(04):387-392.
[2]彭棟宇,陳建國,楊丹珩.建筑業信息共享技術研究現狀與應用分析[J].建筑經濟,2010(10):18-22.
[3]趙志平,賈俊禮,張現林.基于BIM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虛擬現實表現[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1(12):31-33.
[4]張現林,尹素花,薛勇.淺談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J].2011(04):12-14.
作者單位
長春建筑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