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陳晨
摘 要2016年是中國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本文是繼2011年作者發表的《長征組歌——中國紅歌系列研究之一、二》后,對《長征組歌》進行第三次系統、全面地分析,從其音樂作品分析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整理。此為中國紅歌系列研究之三,謹以本文為中國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
【關鍵詞】長征組歌;作品分析
1 音樂作品分析
《長征組歌》的每一首樂曲中,都有一定的獨立性,每首樂曲也表現出不同的內容,形成了不同的曲式結構。
1.1 《告別》
全曲由古二部曲式構成(古二部曲式,即第一部分從主調開始,終止于從屬調上,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發展和全曲的結束,從屬調開始,終止于主調。)。樂曲開始,銅管樂器奏出嘹亮的軍號音節,隨后是由弦樂演奏出一種有些壓抑的悲壯旋律,引出合唱,圖示如下:
a是由兩個雙句體構成,表現了紅軍要開始長征的沉痛心情。b是一個雙句體且重復后句的進行曲風格的樂曲。C由兩個雙句體且重復構成,表達了依依不舍的送別紅軍,并且盼望其早日歸來。d是雙句體結構,主題來源于a,用堅定的節奏表現出長征必定勝利。此曲abcd也體現出“起承轉合”的關系。
1.2 《突破封鎖線》
該曲是個二部曲式結構的樂曲,圖示如下:
c是由并置型雙句體構成,d與c形成引申型對比,兩個樂段呈示后變化重復,c樂段重復時省略了結構重復,d樂段節奏放寬3小節。這首二部曲式結構的樂曲,與紅軍突破封鎖線的緊張戰斗氣氛相符合。
1.3 《遵義會議放光輝》
樂曲開始,由笛和雙簧管奏出具有貴州特色的抒情音調。本曲是四部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A是兩個樂句構成,B由各自重復構成,C將B的d進行了變奏,雙句體結構。最后B再現,反映出人們高興的場面。
1.4 《四渡赤水出奇兵》
本曲四部曲式,圖示如下:
A“橫斷山”是主題,表現紅軍的艱難,散句結構,B主題及兩次固定旋律變奏補充了一個四句體并另加補充結構。A變化再現,形成雙句體結構,變現戰斗的緊張氣氛,C是由“毛主席用兵”主題發展。
1.5 《飛越大渡河》
本曲一開始,緊張的引子描繪大渡河的驚險。圖示如下:
a段是由2+2+2+2的四句體,b是4+4+4+4的四句體,兩個主題變奏,B是一個并置型雙句體結構,但A部比B部大很多,使二部曲式失衡。反映出與西方結構的不同。
1.6 《過雪山草地》
本曲采用二部曲式結構,引子也單獨組成一個音樂結構。圖示如下:
A是五句體及重復構成,“過雪山草地為主題”。B是主題加兩次固定旋律變奏構成的重復型四句體及重復構成。
1.7 《到吳起鎮》
此曲采用三部曲式結構,汲取了陜北的鑼鼓節奏,變現歡騰的場面。圖示如下:
1.8 《祝捷》
最后一曲是概括長征勝利的頌歌,圖示如下:
此曲為板腔體結構。
1.9 《報喜》
圖示如下:
此曲也是板腔體,與八曲不同的是,此曲是散句結構,而八曲是上下句結構。
1.10 《大會師》
圖示如下:
A是一個雙句體結構,表現大會師的高漲情緒,B是一個四句體及重復,進行曲風格,C是兩個雙句體結構 D是一個雙句體并加以補充終止,表達了對毛主席的熱愛。
2 總結
綜上分析,《長征組歌》在曲式結構上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采用民族特色的結構布局,增強全曲的統一性;成功的彰顯了音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用音樂的方式來謳歌前所未有的長征;其藝術魅力就是要塑造一個能體現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音樂,就是要再現長征的輝煌。對于在欣賞課中,達到了培養學生人文愛國意識的情懷,借以向中國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
參考文獻
[1]崔志.曲式學理論、管弦樂配器法在錄音實踐中的應用——錄音實踐、創作系列研究之一[J].音樂創作2015:143,144,145.
[2]崔志.長征組歌分析報告——中國紅歌系列研究之一[J].大眾文藝,2011:8,9.
作者單位
1.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省長春市 130032
2.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省鐵嶺市 1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