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扎堆+蔣濤+扎桑
【摘要】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內部正發生著諸多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到生活、學習、社交、戀愛、就業等方方面面。應采取多種方法解決,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關鍵詞】西藏高職院;心理健康;應對措施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從廣義上定義,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基本心理活動中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并于社會保持同步”。
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個體能適應變化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平日的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的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正確對待外界帶來的影響,保持心理平衡協調,這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二、西藏高職院新生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問題
大學生由于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往往容易出現困惑、矛盾心理,有些學生表現出對真正大學生活的失落感,由于學生在中學時對未知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惟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當跨入大學校園后,突然發現事實并非原來所想象,進而懷念起過去的中學生活。而且一部分學生發覺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體里不適應。進入大學后,由原來依賴父母到相對自立的生活,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孤獨感。
2、異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礙問題
大學生性發育已經成熟,戀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學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夠且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多學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愛情,還有些學生不能正確地處理好異性之間的交往和雙方的感情問題,出現愛困惑、性困惑,少數學生還出現異常行為,有的因理解的戀愛觀與現實的具體問題發生矛盾和沖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情緒不穩定問題
到了大學,學生生長發育基本趨于成熟,但由于各方面的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看法飄忽不定,容易出現許多心理矛盾,且更容易受外界不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常會因一點小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小挫折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調試能力較弱,由此導致心理和行為偏差。不過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成功化解自己的低落情緒,將負能量迅速轉化;但是有些大學生卻無法自拔,想法偏執,甚至走向極端。
4、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后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5、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后,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上課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是應付了事,做事懶散,湊合著打發時光。
6、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后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松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
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們學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在他們身上持久扎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6、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7、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考試失利、戀愛受挫、人際沖突等均會引發焦慮、憤怒、憂郁等不良情緒,這時他們必須及時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疏導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轉移、目標升華等。
【參考文獻】
[1] 李立紅, 胡 ?丹. 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政協委員建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 浙江在線今日早報, 2006-01-20.
[2] 馬建青. 心理衛生學[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
旦增扎堆(1988—),男,西藏拉薩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西藏職業技術學校旅游與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西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