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周夢蝶是一個智慧而又美麗的故事,使人有很多感悟。莊周之夢,象征著人類對精神與心靈自由的追求與向往,象征著人類生命本身的詩意揮灑和恣意呈現,更象征著人類自身精神突破后向更高層面之靈魂的升華。這些與當今提出的“中國夢”的理念有著高度的契合。本文認為如要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精神歸宿的“中國夢”,必須先使國民個體精神在正確的指引下如莊周般實現自我認知及角色的社會化認可,由個體夢想的實現最終達到實現中華民族精神之飛躍——“中國夢”。
【關鍵詞】莊子;蝴蝶;中國夢
《莊子·齊物論》趣味性地以“夢蝶”故事結尾:“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主要意思是莊周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了一只飛舞的蝴蝶,愜意悠閑。待夢醒,卻發現自己躺在床上。但那只美麗的蝴蝶卻始終在他的腦海里翩翩起舞。于是他不禁疑問:到底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之間的角色轉換,便是事物之間相互轉化的印證。
“莊周夢蝶”這則寓言故事簡短精煉,意味深長。對“莊周夢蝶”的解讀也是見仁見智。而莊周夢蝶這則故事對我們當今“中國夢”的實現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莊周夢蝶之“夢”
夢是什么?弗洛伊德說:“夢是人的潛意識中被壓抑欲望的折射,也是一種清醒狀態的精神活動的延續。”人為什么會做夢呢?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想通過做夢來避開原來一塵不變的生活。莊子生活在社會動蕩、戰火紛爭的年代。對此,莊子并不能直言其物。于是他用夢的形式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心情。莊子在夢中并非夢到自己升官發財,而是夢到了蝴蝶。莊周夢蝶,所夢之蝶卻不僅僅是一只簡單的蝴蝶而已。從莊子的夢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向往的并不是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是可以擺脫世俗的牽絆,自由地與萬物生還。他所借以表達主張的載體,正是“蝶”這個意象來承擔的,“蝶”正是莊子思想的象征。蝴蝶象征著人性的無拘無束、天真爛漫。《莊子》中的“蝶”意味深長,代表著莊子在文學史上的遨游。
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我們可以將化蛹成蝶理解為一種生命的升華。莊子的蝴蝶能夠享受飛翔的自由和快樂,無憂無慮流連于花草之間,我們說能化作一只蝴蝶是幸福的。但是它們沒有心靈提升的可能性。而人恰恰相反,人的愿望無窮,卻落在一個有限的形體中。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能像莊子一樣享受那份恬淡固然好,但是我們也必須擁有讓蝴蝶引領我們去翱翔的智慧。所以我們要破繭成蝶,破心靈之繭,成無為之蝶,破除存在的偏見、陋習,超越自我,達到一個“無我”或者“忘我”的境界。
當然,這種“無我”或者“忘我”并不是忽視我們個體的存在,而是讓我們以更好的姿態出現在這個世界中。像蝴蝶一樣,努力褪去不適宜生存的外殼,完善自身,翩翩起舞于這個美麗紛繁的世界中。
二、莊周之“夢”與“中國夢”
我們都知道,蝴蝶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從蛹到蝶的轉化。為了化成蝶,蛹必須沖破原有的殼,表明只有當舊的東西為新的東西讓道時,轉化才能實現。這種轉化是低級向高級的轉化,而且無疑是一個提升過程。正如蝴蝶這種破繭成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是隨著另一個夢的破碎產生的。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總是傲然屹立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為世界做出巨大的貢獻。然而固步自封的統治者沉浸在往日的輝煌之中,等來的卻是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亡國滅頂之災。從1840年爆發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碎“天朝之夢”時起,中華民族為實現“中國夢”,整整走了100多年,才逐步贏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天朝迷夢”的破碎以及中華民族為實現新的夢想所進行的奮斗,即拋棄自身所舊有的、不適合發展的東西,而去追求適應時代的新的東西。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這就是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毋庸置疑,“中國夢”是民族的夢,大家的夢,是13億人共同的夢。實現“中國夢”,依靠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每一個人的能力。當然,每個人的成功也離不開國家夢的實現。要使每一個人為“中國夢”出一份力,就得讓每一個人沖破自己有型軀體的限制,使自己那顆散漫的心靈在人世間得到升華,求的靈魂的超然境界。像莊子一樣,做一個實在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不被外物所牽絆的人;更似蝴蝶一般,褪去自己厚重的外殼,輕裝上陣,在廣闊的人世間盡情飛翔,尋找屬于自己的精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云開霧散之后的世界。否則,我們只能做一個被外物所牽絆、永遠得不到蛻變和升華的蛹。同樣,當實現“中國夢”的各項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時,每個人才會有更好的空間和場所去達到精神自由、人格獨立及幸福的生活。
三、以莊周之“夢”為依托,實現美麗“中國夢”
在莊子生活的年代,他的夢想因為苦于時代大環境的而未能實現。可他作為文人的浪漫之處就在于,他將自己的希望寄托于蝴蝶而使得自己進入了一種超然的狀態,我們說莊子是幸福的。如今,環境、政策、形勢相對于原來有了質的提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只被賦予了許多可能的蝴蝶也飛進了我們青年大學生的心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使它成為更多可能性的存在。
從國家層面來看,實現“中國夢”有重要遵循:第一,必須走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第三,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從個人層面來說,“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產品,它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互動。“中國夢”也是每個個人的夢想,要依靠人民來實現。在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夢想的進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發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團結中國心凝聚中國力量達成愛國共識,共建中華民族之偉業。
而且“中國夢”的實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不僅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更需要全民素質的提高來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學習和接受教育應該貫穿人的一生。因此,要在全社會實現全民學習和終身教育的認識和理念,要進一步弘揚崇尚教育、重視學習的優良傳統,動員全社會力量,以學校教育系統為載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為廣大人民接受教育,進行學習創造更好的、更有利的條件,努力開創時時學、處處學的新局面。
波瀾壯闊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每個普通老百姓的夢,是無數個個人夢的匯集。青年學子是中國“夢之隊”的主力軍,也是教育的“追夢人”。愿我們每一個人都如同蝴蝶一樣,勇敢沖出自己的外殼,綻放生命的精彩,使“中國夢”不再是一個夢想,而是由千千萬萬美好現實構筑的神舟舞臺。
【參考文獻】
[1] 弗洛伊德. 羅 ?林, 等, 譯. 夢的解析[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4:18.
[2] 辛 ?鳴. 中國夢:內涵、路徑和保障[N]. 理論導報, 2013,01.
【作者簡介】
周苗(1991—),女,甘肅天水人,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