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竹
【摘要】根據研究表明,建筑物起火后,5—7分鐘是撲滅火的最佳時間,若錯過最佳時間,則需要依賴消防員的救助。在確定火災后需要當事人撥打求救電話,而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對自身救援,為生命爭取更多的時間。因此,火災應急逃生產品的設計研究具有重大社會意義。
【關鍵詞】火災應急救生產品;照明;簡單操作;過濾氣體
2010年11月15日14時,上海余姚路膠州路一棟高層公寓起火,火災持續4個小時15分鐘,最終導致58人遇難,71人受傷。上海“11·15”特大火災給上海人民造成的傷害至今無法抹除。隨著時代的發展,高層建筑已成為現代主流,而消防裝置的發展遠遠跟不上高層建筑發展的步伐,當火災發生時,消防設備的啟用受到了道路交通,建筑周邊環境的影響,延誤消防救援時間,據統計,消防云梯一次升降只能營救2—3人,給消防救援工作帶來了強大的局限性。在火災發生時,我們除了等待消防救援,生命緊緊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此時,家庭火災應急救生產品的啟用重中之重。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易形成煙囪式火災,蔓延速度快,有毒煙霧快速蔓延至消防通道以及疏散通道,對人們的自身安全及逃生造成威脅。因此,除了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外,還需要提高人們的逃生技巧和正確選擇合理安全的救生產品,為生命爭分奪秒。
據調查,從得知火災信息之后,表現為親自查證者占12.7%,打電話詢問火災情況者占18.2%,通知他人火災信息者占27.2%,報警求助者占23.6%,嘗試救火者占18.2%。由此可見大部分人嘗試通知其他人以及打電話報警。根據研究表明,建筑物起火后,5—7分鐘是撲滅火的最佳時間,若錯過最佳時間,則需要依賴消防員的救助。在確定火災后需要當事人撥打求救電話,而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對自身救援,為生命爭取更多的時間。因此,火災應急逃生產品的設計研究具有重大社會意義。
1998年12月4日20時10分左右,陜西省寶雞人民商場發生火災,寶雞人民商場僅有一路電源,當發生火災后,總電源被切斷后,疏散照明全部斷電,配備的應急照明燈在濃煙的籠罩下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導致逃生者無法找到逃生通道,為生命延誤時間,甚者逃生者誤進入其他區域,發生意外。在逃生中,沒有光明,使逃生者在心理上又增加一層恐懼,因此火災應急救生產品的照明設計重中之重。發生火災時,火災應急救生產品設計能夠在煙霧的籠罩下,使照射出的光線透過煙霧,產生光明,為逃生者指明道路,順利找到逃生通道。
國內外逃生設備主要幫助消防員用于自救或幫助救援的產品,主要有逃生繩、防火毯、安全背帶、防毒面具、救生氣墊、救生網、救生軟梯等,這些救生產品有些體積較大、有些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操作、有些雖操作簡單,但對于兒童及老年人來說上手較為復雜,需要有專業人員指導下或讀說明書后,按照說明書的操作后,才得以使用。這不僅無法起到最根本的保護作用,反而會產生反向作用,延誤救援時間。因此,應急救生產品設計針對人群較為廣泛,不僅是主流的青年人,而且需要兒童老年人能夠獨立操作完成,操作方式不易復雜,簡單易會。應急救生產品同時需要針對火災的普遍問題進行救援,做單簡單實用、安全性高,考慮到兒童老年人的行為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逃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危害即有毒高溫煙霧的危害,有毒氣體是造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火災煙霧氣體各種成分中,一氧化碳是主要有毒氣體。動物實驗表明,濃度為2300-5700mg/m3的一氧化碳能使實驗中的小白鼠全部死亡,11000-12000mg/m3濃度的一氧化碳能夠使人迅速死亡。在發生火災時,燃燒過程會大量消耗氧氣,氧氣濃度大量下降,人們在這種氧濃度較低的環境中,人們會出現呼吸障礙、喪失意識、發生痙攣、甚至窒息死亡。同時,可燃性材料經過燃燒后釋放出大量有毒氣體,如氮氧化合物、甲醛、氯化氫、異氰酸鹽等刺激性有毒氣體,當吸食到一定程度,使人瞬間喪失活動能力。因此火災應急救生產品需具有極強的過濾氣體功能,使逃生者佩戴后能夠減少有毒氣體的吸入,延緩煙氣進去呼吸道,為生命的救援爭取時間。
火災應急救生產品雖功能需要很多,但針對火災發生時能夠及時解決火災中的普遍問題極為重要。操作易簡單不易復雜,尤其老年人和兒童能夠獨立操作使用,能夠為生命的救援爭取更多時間?,F如今,國內外極其重視家庭以及公眾場所的安全性,逃生救生裝置的研究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除了加強宣傳安全意識外,應急逃生裝置的設計需要更加規范的加強,功能不易繁瑣復雜,有針對性的設計。不同的場所采用不同的裝置,比如公共環境與家庭環境當發生火災的不同,公共環境人群量較大,逃生路線極其重要,逃生裝置的引導性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家庭火災人數較少,保護好自身安全逃離火災現場極其重要。針對不同環境設計不同的火災應急救生產品,同時火災應急救生產品后期的維護,同時政府部門需要增大安全意識,保護人民的切身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海燕, 梁國福. 家庭火災應急逃生裝備技術性能的探討[J]. 消防科學與技術, 2011-05-15.
[2] 史行君, 張樹平. 賓館火災逃生調查[J]. 消防科學與技術, 200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