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飛
摘要: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該文在充分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如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一出發點,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做了深入的探究,將學生能力培養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大學生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能力培;教學策略;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8-0123-02
Abstract: It is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focus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basic courses i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urriculum to do a thorough inquir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into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The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Teaching strategy; Innovative thinking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和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所有高校大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越來越突顯出來,高職教育要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全面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計算機基礎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學生的計算機教育,計算機基礎教育不但是文化基礎教育,更是人才素質教育。那么,在高職院校如何合理地組織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如何有效地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1 計算機教學與教學策略
“所謂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具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國,1998)
目前,雖然有許多計算機基礎教師致力于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但效果卻不明顯,沒有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雖然也采取了案例教學、任務驅動、分小組等教學形式,但任務沒有真正驅動學生、小組沒有顯示其應有的作用,還是以教師為中心、集體授課,小組只是流于形式,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對教學設計的思考欠缺,沒有設計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缺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缺乏應用能力及創造力,這樣就很難適應未來的實際工作崗位。因此,改變現有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2 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
我們這里所說的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一是團隊協作能力:能夠界定團隊人員之間的關系并能找準自己的定位,同時能夠取長補短地與別人進行合作,還能夠與不同觀點的人進行溝通協作;二是計劃組織能力:善于管理好時間,能夠同時安排自己的學習、實踐與生活,在集體生活中能夠很好地調動他人的積極性;三是自我管理能力:能夠客觀地評價自我,發現和利用各種媒介和途徑來學習,善于比較、歸納、總結;四是溝通表達能力:善于傾聽和理解,能夠通過書面和口頭形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能夠判斷對方意圖并抓住要點;五是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夠提出獨具特色的執行目標和解決方案;六是應變與創新能力:反應敏銳,自我調整能力強,富有想象力,思維活躍。[1]
那么,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呢?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了教學實踐研究。
2.1 首先,更新教學理念、關注教學效益
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2]
在以往的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的學習。在教師的理念里,只要把課教教好就可以了,沒有與學生很好有效的互動,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有人說,講課是一門藝術,課堂即舞臺,單有演講者的“談吐自如”遠遠不夠,還必須有聽講者的“莫逆于心”,即心中沒有抵觸,情感一致,心意相投。這才是理想的狀態。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動手性非常強的課程,因此這樣的理想狀態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還是不夠的。教師要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變為指導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
教師還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關注教學效益。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師講了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3] 重在于學的效果。
2.2 其次,優化教學策略、注重能力培養
教師要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因此,在我們的實踐研究中,針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做了幾項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2.2.1 設計學案
教師上課有教案,設定了教學目標。明確本次課教什么?怎么教?教師行走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之間,達到為什么教的教學目標。那么,學生呢?有學習目標嗎?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嗎?如果讓學生行走在學什么和怎么學之間,達到為什么學的學習目標。于是,我們的改革之一就是為學生設計了學案,學案中制定了本次課的學習目標,布置了學習內容,即學什么;給出了學習指導建議,即怎么學。在上一次課結束后,將本次課的學案發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學案的內容有目地進行預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計劃組織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
2.2.2 學習小組變成項目團隊
以往我們教師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也劃分了若干個學習小組,選定了小組負責人,但小組成員沒有明確的角色,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很多都各自為政,沒有起到分組學習的效果。鑒于這種情況,我們改革之二就是將學習小組變成項目團隊,即本課程的第一次課就讓學生們自主組建項目團隊。團隊由來5到6人組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如隊長、策劃人(集體)、記錄員、評議員、發言人。隊長負責整個團隊的組織協調,策劃人負責項目的設計,記錄員負責各項記錄工作,評議員負責團隊之間的評議,發言人負責闡述本隊設計的思路想法及如何實施。每次項目都輪換角色,使團隊中每個成員都能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每一位同學都得到了鍛煉,從中培養了學生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表達溝通的能力及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別是表達溝通能力。對于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單講認真讀書是不夠的,還得學會獨立思考與精確表達。有時候,一輩子的道路,就因這十分鐘二十分鐘的發言或面試決定,因此,不能輕視。
2.2.3 單一評價變多元評價
過去我們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都是單一,教師按照評分標準,為學生的試卷或作品評分,只有教師參與。那么,我們做的改革之三就是將這種單一評價變成多方位的多元評價。讓學生及學生管理人員也參與到評價當中,讓學生管理人員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建立教師、學生、學生管理人員三位多元的評價體系。如:我們根據學校及學生實際,讓學生設計一個“校園寢室文化節”活動的項目,包括要求活動方案的制訂、活動日程的安排、活動成果展示,全部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每個團隊分別闡述自己的思路及想法,然后由教師、學生代表、學生管理人員依據評價標準分別打分,最后給出綜合成績,即為本隊得分。通過這樣的改革,學生有了很強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習動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還應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都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才會越來越進步,教學效益才會越來越高,學生的能力才會越來越提升。
2.3 然后,個體與團隊協調發展、鼓勵創新思維
在注重團隊合作能力的基礎上,我們也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別是具有不同觀點和想法的學生。他們常常會制造“驚喜”,我們要積極鼓勵這種創新思維。在團隊協作中也要重視個體星星的閃耀。
2.4 最后,做到課程服從專業,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需要
無論一門課程多么重要,一位教師多么優秀。課程都是服從專業的,一切從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出發,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實現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競爭力。
3 結束語
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造就高素質合格人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課、MOOC(慕課)的興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也必將迎來新的教學變革,每位教師都將懷著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學生能力培養貫徹教學的始終。行走在教什么與怎么教之間,實現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男星,王紓.“中國夢”時代的大學人才培養——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王玲[J].大學(學術版),2013(6):5-13.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6z4koQFBc9kCRJGKPrzQfg 85GFFS3Dt_ipUNsE2_mHwInGiMVgiyTN27skJE3o3QlYBE9 bD5xOfXcVcDkKm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