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科教節目是電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從本質上來看,具有科教與藝術的雙重屬性。我國科教節目發展初期,延續了科教電影以知識為中心的創作策略,隨著互聯網的的興起,科教節目開始注重故事化敘事效果。由于電視臺單純追求收視率,也導致科教節目忽視了科教屬性,過分追求獵奇性,許多科學知識的講解似是而非,最終失去了觀眾。國外一些電視臺也遭遇到唯收視率問題,但他們通常將科教節目與其他電視節目區別對待,節目有成熟的制作團隊,并且在選題立意和主持人選擇上都極為用心,評價體系也非常健全。同屬亞洲的日本在科教節目制作上已趨成熟,不管是對科學愛好者或民眾都有很大吸引力甚至我國也有部分受眾。例如朝日電視臺的《相葉學》欄目,雖然他們的創作手段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科教節目,但總有一些是可借鑒的。因此本文是以中日優秀科教欄目《走近科學》和《相葉學》為研究對象,在對比中來尋求科教節目在科教內容與藝術形式上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走近科學》;《相葉學》;科教性;藝術性
一、科教性:內容的形式性與實踐性
1、題材選擇之比較:注重獵奇性和“不尋常”的常識性
《走近科學》的題材來源廣泛,類別很多。天文地理、歷史、動植物、奇人奇事、高新科技、農業生產等都可成為科教節目的題材。而《相葉學》選材更加廣泛新穎,選的都是看似為人熟知但是卻是令人生疏的知識,以此方式向觀眾傳遞一些“不尋常的常識”。
(1)《走進科學》的獵奇與探秘
《走近科學》欄目內容覆蓋面很廣,但奇聞類和科技類節目占多數。大體上也反映了《走近科學》在傳統的科技類內容之外對“揭秘、怪談”節目的偏愛。一方面此類節目迎合了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收視率;另一方面,這類節目有助于破除人心中的封建迷信等觀念。總體上做到了對各種題材類型的平衡,但對于獵奇類、探秘類節目的偏重容易使人質疑其科學嚴謹性,易產生審美疲勞,拉低收視率。
(2)《相葉學》題材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相葉學》欄目涉及日本的自然、文化、飲食、工農業、手工業等各種題材,種類豐富并極富趣味性和實踐性。與《走近科學》相比,《相葉學》主要將節目焦點放到了自然、文化與人類社會身上,并沒有倚重獵奇和探秘的內容。它對涉及的內容力求精確分析和實踐,能夠挖掘出熟悉題材的另外一個角度,因此大多數節目在播出后都能引發觀眾對其問題的關注,節目組也收到很多關于節目的建言和方案,觀眾都會積極參與到節目中來,這能讓民眾增加科學文化知識,同樣也能使節目更加成熟完善。
總體來看,《相葉學》節目題材分布比較均勻,且題材類型化十分明顯。每一類題材的節目都有一定的敘事思維,并且能夠抓住這一類題材的共性。而《走近科學》的題材分類比較散亂,看完節目之后讓人難以明確歸類。
2、主題定位之比較:知識宣教與知識運用
(1)《走進科學》中的知識宣教
《走近科學》知識類主題占到了半數以上,內容題材廣泛。但實踐類和反思類主題僅占很少比例。而且很少涉及當下的科技和生活,更不要說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宣傳性主題比重較高。另外,還有一些諸如江湖騙術、民間奇聞等獵奇且無主題節目也占了很高的比重。正是這些節目讓我們對《走近科學》的科學性與科學價值產生了懷疑。《走近科學》的這種節目模式就像是讓觀眾坐在教室里觀看教學視頻。但是現在的觀眾越來越厭倦了這種形式,就會選擇收看別的節目。
總之,《走近科學》大部分內容都呈現出單向宣傳的特點。
(2)《相葉學》中的知識反思和運用
《相葉學》的主題比例最高的也是知識性主題,內容涉及動物、自然地理、飲食文化、文化風俗、生活訣竅、人文歷史等等。
但是拋開知識性主題,我們看到《相葉學》的節目內容表現出來的很大一部分還是具有實踐運用性和反思性的主題。并且內容涉及各個方面,這就說明許多題材的節目既可以做實踐性主題,也可以做知識性主題。更重要的是,《相葉學》使得節目本身成為了一個意義點,制作一個節目的目的不僅僅只是完成一種知識介紹的任務,而是更多的探討、發現并為生活提供建議和方便,讓生活充滿科學性知識性。
二、藝術性:形式的封閉與開放
科教節目內容的嚴肅性也是其被普通大眾接受一大障礙,因此如何將原本嚴謹冰冷的科技知識變得妙趣橫生、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無論是我國還是日本的科教電視,故事化敘述一向是一個重要的創作方式。它有助于將抽象的內容用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多種敘述手法也能調動觀眾的思維,擺脫被動接受的模式。
1、敘述視點的比較:固定與流動
單一視點和流動視點:
《走近科學》在視點選取上通常比較固定單一,而且這些單一的節目視點往往具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講述者變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的人,能夠帶領觀眾隨意出入,但是也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這是節目制作理念的一種延伸。
而《相葉學》則經常靈活采取多種視點進行論述。例如對于某個問題的看法,我們往往可以聽到來自多種不同角度的聲音。這些聲音形成了思想碰撞。有些可以解釋說明,有些也給觀眾留下了空白,這給了觀眾的價值判斷以足夠的自由。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景象,因而這種對視點的靈活選取能夠最大限度地營造一種真實感。
2、敘事技巧的比較:偏激與全面
懸念與矛盾沖突:
《走近科學》在論述手法上偏向于制造懸念,常釆用疑問語句、恐怖聲音和漆黑畫面的結合。其好處是能勾起人們觀看的欲望,給人感官上的短暫刺激,另外偶爾運用宣教式法和平鋪直敘方法。可見敘述手法只能依靠畫面的驚悚和反常來彌補,這種手法并不高明。而《相葉學》在敘事過程中就善于制造一些沖突。例如一期節目主持人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種植草莓,節目組按照專家的建議搭建了種植大棚,但是數周后發現很多都枯萎敗落了,和預期完全不同,這就是非常明顯的矛盾沖突,即使有了科學指導依舊有很多不定因素,這樣的矛盾沖突把觀眾充分調動起來,大家就會思考,思考就能擦出火花,觀眾就潛移默化的增長了科學文化知識,從而對節目產生一種粘性。
科教電視的內容無非是對自然的探索和對人性的開掘。而日本的科教節目能夠讓觀眾用理解自身的方式理解外部世界。
3、敘述結構的比較:傳統與新穎
(1)電視節目的敘述結構
每一個故事在其論述的過程中都有其結構組合的方法,它就是敘述結構。
從整體性來講,科教節目常用的敘述結構主要是:單一線性結構、多線性結構、回憶結構、環形結構、交織式對照結構、復調結構。
(2)線性結構與交織式對照結構
《走近科學》的節目多采取傳統的線性敘述結構,在同一故事中用單一線性結構,在不同故事中用多線性結構。單一線性結構的優點是能按照時間順序和因果聯系敘事,事件發展結構明確、易理解。多線性結構的優點是并列的線索容易引發人們對幾個事件聯系性的關注;線性結構的缺點在于情節缺少起伏,很難制造懸念,節目缺乏吸引力。
《相葉學》除了傳統的線性結構以外,其中運用最多的是交織式對比結構。這樣結構形式的好處在于能把畫面和觀眾的思考相結合,實現形散而神不散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劉儼影(1991—),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