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娟+馬麗紅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基礎性和長遠影響力,其主要存在兩種路向:以政治教育為重點的正式教育和突出社會生活的非正式教育兩種路向。在當前條件下,第一種路向面臨嚴峻挑戰,而需要大力發展非正式路向。在此過程中輔導員因自身的的特點,而具有獨特理想信念教育優勢,并提出構建輔導員對高職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輔導員;社會生活
黨的十八報告大明確指出:“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這是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具體的要求。其中政治輔導員作為與高職學生“距離最近”的教育者,在提升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本文擬探索輔導員在提升高職學生理想信念中的作用及其教育實施途徑進行探析。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雙重路向及其挑戰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隨著消費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日甚一日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活躍、多元化的趨勢,以及物質主義和拜金主義逐漸獲得廣泛流傳,理想信念教育如何有效地進行而被真正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就成為總體性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正式途徑來進行的,對成功人士、乃至英雄的憧憬和效法是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業。到了今天,這一情形發生了根本改變,對往圣先賢的模仿不再是高職院校學生所關注的最主要焦點,甚至其理想信念的樹立多半不依賴往圣先賢們的精神動力,而是傾向于從彼此的交往以及對社會的“理解”中確立起理想和認同。
當前,中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在國內的相關研究中,一個有一個的調查結果和研究揭示了相同的規律。結果是,即使是在最基本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教育的實施者為了能夠達到最為基本的目標也不得不費盡心力,甚至最終出現教育的結果主要體現在紙面上的現象。
對于這一現象,很多教育從事者和研究者經常從教育內容的角度加以解釋,認為在變化了的時代中某些固化的教育內容制約著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教育的效果實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才導致效果不足。理想信念的教育成為可能不僅僅是建立在觀念偏好的層面上,它更是顯示觀念傳播過程的體現:現實的社會生活本身就是理想和信念的載體,在本來需要理想和信念發揮作用的地方,因為存在著高遠的理想、堅定地信念和良好的品德,問題得以解決。如果把理想、信念與社會生活的結合的方式存在斷裂。這意味著即使我們非常努力地推動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標也無法真實地產生。
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社會生活的現實基礎之上,包括人際網絡、規范亦即信任這些成分,從而有助于教育實施者更為有效地共同行動、追求共同目標。也就是說,理想信念必須體現出社會成員之間的關聯,而不是互不相關、各說各話的獨立存在。理想和信念可以作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存在,使得其在日常的行為和重要關口的選擇發揮正向作用;其本身也可以做為增加學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福祉的要素而存在。如果這樣的條件不能滿足,理想信念教育就難以保證最基本的目標的實現。正式的以政治價值為內核的教育過程可以改變這些情況,通過教育活動將理想和信念“塑造”出來。但是這樣的教育并不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而具有半強制性的特征。結果是,當這種教育路向受到限制時,反而對真正的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構成了障礙。
從對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理論上講,兩種教育路向的含義十分接近,二者都意味著國家對青年的政治社會化和青年接受國家主導的價值意識形態,并催生出國家的基本價值觀念的延續的態勢和精神結果。盡管如此,當落實到高職院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具體內容上時,二者的差別明顯起來,并體現出兩種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向。對于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向,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某些價值理想和信念的接受,其實未必盡然。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質不不對等于一套建立于在某種程度上是灌輸基礎上而產生的概念,乃至概念的體系的把握,它需要的是理想及信念對其自身行動的自我引領,而理想信念的作用又取決于其對接受的信念的力量以及與此相關的學生的素質。非正式的教育路向與此不同,它更貼近于學生生活的實際,其不僅對學生的素質要求較低,而且在非正式活動的教育過程中,還同時伴隨著信念力量的增長。理想信念教育的具體內容構成了另外的差別,其中有偏向政治性和偏向社會性的差別。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代表的是政治性,而非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則更最求社會生活,是文化、體育、娛樂、交往等構成社會生活基本內容的成分。
由此,我們可以預期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我們也同時看中非正式的教育路向和社會生活內容,而不只是重視政治內容,如果并不認為理想信念的教育會隨著政治價值的“灌輸”而自然獲得,如果我們希望從更為基礎的社會生活中培養理想信念,如果我們更愿意看到建設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和結果,那么,兩種路向將體現出重要的差異,并體現為非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向的優越性。
二、社會生活路向下輔導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輔導員是高職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和輔導員在一起。輔導員恰好在此處能顯示出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特長。輔導員同學生的關系更為密切,其教育活動更為具體亦即活動內容更加生活化、社會化而更就是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目標是活動的完成,而不是理念和價值的灌輸和接受。通過集體性和個體性的活動,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接觸可以產生較多信息交換,使學生更容易看到共同利益而相互配合;不斷地的重復互動產生了信任。因而,輔導員可以通過社會生活的提供將學生們聯系起來,使之相互溝通、建立信任,產生共同的社會生活基礎。
如果輔導員作為一個外來的幫助有助于學生生活目標的達成,那么,這一幫助將被看成是積極性的。一方面促進自身學習生活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促進一種建設性關系的形成,從而接受輔導員所傳播的理想信念價值。理想信念的培養最適合從學生感興趣、成本付出較少而收益更大的地方開始。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可以預期輔導員通過自身的更具生活化的教育活動從而實現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
由于輔導員對學生生活的支持及非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將促使后者產生較高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提供理想信念和生活緊密結合的必要性條件。因而,就可以將輔導員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持整合到整體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總體思路之中。這是一個輔導員對學生的理想信念的培養和教育發揮作用的思路。輔導員至少有助于支持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甚或激發起增長。尤其是當理想和信念價值的弱化使的學生容易退居到狹隘的自我利益之中的情況時,輔導員的行動將有助于學生返回社會,并更容易接受其需要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學生的物質生活方面,學校和社會通過多重體系予以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使其在遇到了諸如疾病等重大問題時,能夠基本解決學業繼續的問題。而在精神領域,在傳統的正式教育路向日漸式微的條件下,已經無法通過正式的制度保障一個基本的水平。正式的制度難以解決,就需要通過非正式的途徑來解決。輔導員就能被賦予這樣一個重要的角色:在保障學生的基本學習生活之外,為其提供社會生活構建以及精神價值教育的基本保障。這種做法,如果能夠得到較系統地展開的話就能夠更為急急地維護和發展自己的主導型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中開展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發揮輔導員的作用,是對較為晚近的既往經驗總結、理想信念教育顯示及其有效路向的基礎上,實現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選擇,是對教育模式和途徑探索的結果,也會成為實現相關教育的有效途徑。因而,有必要在輔導員開展各項活動、加強學生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培養、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弘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踐行社會注意榮辱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通過輔導員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時代必然性。21世紀中國的社會所發生的的巨大變化,使得傳統的理想信念賴以扎根的“土壤”日漸貧瘠,遠離學生日常生活的理想信念教育越來越成為“思想的碎片”,懸置在精神生活的邊緣狀態。而面對現實的欲振乏力和實際影響力的日漸退隱,也需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走向更為現實和生活化的途徑。但是當輔導員必須通過對理想和信念體系的“再生活化”以應對現實的挑戰,建立新的系統的過程中必然趨向于淺白化,從而成為一種高度生活化的形式。作為學生關心的生活領域,由于比較適合理想信念教育的轉變,所以成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場所。
在社會生活領域展開理想信念教育,使得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不能使完全理想化的,而只能是利用“為我所用”的借拿。這說明,在輔導員通過社會生活痛經展開理想信念教育的時刻,并不是對社會生活“沉默的聲音”的公開表達,也不是利用社會生活來解釋理想信念,更不是理想信念的簡單社會生活化,而是在傳統的教育途徑作用式微之后,試圖找到新的教育媒介和新的載體,把理想信念教育用當代大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過程本身就具有挑戰性。筆者認為,這一生活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向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教育目標實現的要求。
三、輔導員在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
如上所述,在傳統教育的堅持和新的教育路向的前進,體現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發展路向的基本態勢。在兩種路向之中,輔導員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就新的以社會生活為主要載體的非正式教育路向下,輔導員無疑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以推動高職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標的實現。然而,就理想信念教育目標的達成而言,輔導員要自身優勢就必須教育路徑的開拓,從而在社會生活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施理想信念教育。
在此向教育的路向下,輔導員當然首先要確立在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理想信念的意識。理想信念在本質上是位于生活之中的。從此意義上說,理想信念不僅源于生活、以生活為目的,而且理想信念自身的存在方式來看,是無法從人的生活中分離出來的。生活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和人自成一體,并非像其他教育方式那樣從外面對人施加影響,從而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由于生活和人是同一的,生活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所以生活教育也不是外在于人,從外面加進去的,人通過生活而受到教育,教育就成了生長的過程。和人的生長過程合二為一的教育必然就更容易對個體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發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以社會生活為依托,由輔導員發揮關鍵作用的教育路向并不簡單地替代原有的教育路向,不會排斥、消減和取代原有的教育路向,反而可對原有的路向起到有益的補充作用。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意義,所以輔導員必須樹立起在社會生活中實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意識,從而將教育的理念和行動結合起來,構筑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
其次,輔導員必須采用理想信念教育的推動和進一步發展,必須嘗試使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發掘沉寂的理想價值,凸顯信念的深刻意義,從而實現教育目的本身。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傳統的課堂理想信念教育已經失去了往昔的靈光。只注重對學生理想信念的灌輸,不去挖掘其信念和理想的內涵,長此以往,理想信念的精神性因素便逐漸淡出和流失,其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也會越來越微弱。理想信念是學生行動的精神基石之一,因而鄧小平在談到對青年人的期望時,曾經說過:“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理想和信念是高職學生教育的“精神基礎”,其中所包含的的精神密碼是無數優秀先賢和教育工作者的生命體驗和思想情感的嘔心瀝血表達,隱含著無數先賢的心志,所以僅僅以有限的榜樣的眼光和片面的現代方式對待,是顯然不夠的。必須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從文化精神和思想內涵方面來關照,以鮮活的力量來活躍理想和信念對學生的“統攝”作用。因而,對理想信念教育途徑的重構,是一條較新路向。學生理想新建建立的內容和形式的變化,顯然是和現代中國的社會變化與成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格局和傳統教育日漸稀薄化的狀態,使得傳統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統已經難以為繼,必須開拓一條新路。通過非正式的途徑提升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就成為必須加強的途徑。這一轉變為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打開“方便”之門,注入因應時代變化與挑戰的活力,也為其重新進入發揮效益的現代教育之列奠定了一定基礎。
最后,通過對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及品行鑒定。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關系,遵紀守法,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養。主要內容包括:形勢與政策教育,采取集中報告的形式,由社科系教師擔任報告員;報告、講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熱點、焦點問題;組織班級學生參加升國旗活動,增加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黨團班級活動,主要包括:黨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與教育,團校團課教育,主題團日活動、團支部活動、團內民主評議、評優表彰、主題班會等;大力加強大學生黨員實踐團建設,使其成為大學生黨員自主開展活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優秀團體。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6年沈陽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中國夢助推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DSZ-2016-104,基金項目:2015年遼寧醫藥職業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LYDSZ-2015-04
【參考文獻】
[1] 徐柏才. 《必須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D]. 中南民族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1).
[2] 黃蓉生. 《切實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 教學研究, 2012(12).
[3] 黃蓉生.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 高校理論戰線, 2004(12).
[4] 劉建軍. 《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幾點理論思考》[J]. 教學與研究, 2004(11).
[5] 文軍.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 教育評論, 2012(3).
[6] 黃鶯. 《‘90后大學生黨員的人格特質及其教育對策》[J]. 浙江學刊, 2012(2).
[7] 胥海軍. 《論中國崛起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1(33).
[8] 陳希. 《發揚‘雙肩挑制度優勢建設高素質輔導員隊伍》[J]. 中國高等教育, 2006(10).
[9] 田麗. 《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施途徑》[J]. 江蘇高教, 2010(5).
[10] 貝靜紅. 《高校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和輔導員職業信念塑造》[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2(3).
[11] 馬曉云. 《高校輔導員工作‘以人為本內涵及其機制構建》[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1).
【作者簡介】
許德娟(1982—),女,遼寧醫藥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馬麗紅(1980—),女,遼寧醫藥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