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要】當前我國石油城市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城市正面臨資源枯竭、產業結構不平衡、環境污染、生態遭到破壞、管理機制存在問題、體制不順、經濟轉型方向不明確等。本文從科學的角度定義我國石油城市,結合自己油城成長的親身經歷和體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石油城市的發展特征,全面分析了我國石油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認真總結國外石油城市經濟轉型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上,石油城市要加強政府內部建設,發展循環經濟,重視科學技術和人才引進、推進可持續發展、完善綜合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建立健全再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繼續進行市場化改革,專注企業生產。
【關鍵詞】石油資源型城市;問題;對策
黨的十八大后,關于“深化改革”的種種議題和實施方案相繼浮出水面,石油城市的發展與轉型更是國有石油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此論文以石油資源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為熱點,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相應的對策。主要是產業結構改革,優化產業建設,理順政企關系,加強政府引導,優化產業政策、優化資源開發布局,有效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重視科技和人力資源,構建激勵性人才機制,加快從業結構轉型,治理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
相信,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戰略引導下,石油城市的發展道路必將是充滿希望與光明的。
一、我國的石油資源型城市
1、我國石油資源型城市發展現狀
(1)產業結構現狀
產業結構單一并且嚴重失衡。我國絕大多數石油資源城市石化產業發展偏快,第一、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發展水平極低,城市發展嚴重依賴石油產業,進而形成了第一產業一家獨大的畸形產業分布結構。這種畸形的產業結構現狀,給資源城市的發展作用呈現兩面性,即帶來了經濟效益,又對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制約。其產業結構的單一特征,正是城市發展諸多問題的癥結與根源所在。
(2)從業結構和專業技術結構
我國石油城市的人員從業結構傾向性顯而易見,石油產業的高回報率吸引了大量人員投身于石油產業,石油城市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行業分布上有明顯的資源產業傾向性。比如新疆克拉瑪依市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例還不到從業總人口的10%,而第二產業從業人口占到了總數的75%以上。隨著石化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不斷減少,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從業傾向性將導致大量人員面臨失業困局。
2、當前我國石油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問題
(1)石油資源日漸枯竭和經濟轉型資金匱乏
近幾年,我國陸上石油資源枯竭加速,曾經著名的主產型大油田如大慶油田、遼河油田等都已經陷入資源困境。隨著資源的不斷減少,油田的勘探、開發成本越來越高,未探明儲量增加有限,這些不利因素給城市的發展和經濟轉型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由于國際油價近年來波動很大,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往往對國內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進行行政干預和管制。從而使得油價長期難以真實的反應其價值和市場的需求情況。這種干預并沒有使石油城市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城市自我發展能力受限,因此經濟轉型能力也相對弱化。
(2)城市管理機制、體制問題突出
計劃經濟體制下孕育出的“國有企業型小社會”,油田企業和所在地方的長期是一個城市兩個管理機制的特征,“企業—地方”關系非常復雜。在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難以參與企業生產要素的合理分配。導致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效率低下,受計劃經濟后遺癥的影響,市場選擇性較弱。很多地方依然是政企功能混淆不清,政府與企業常常發生矛盾,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地方政府要主動承擔責任,積極引導、溝通、協調。讓石油企業主動放棄企業辦社會的權利。石油企業社會職能的增加,會逐漸成為一種負擔,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結構,也很大程度制約著石油企業與城市經濟的統籌發展。所以必須分離石油企業的社會職能,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專注生產。
(3)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嚴重
石油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嚴重的造成了環境和生態破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排出的工業廢水污染地表及地下水源。第二生產排出的廢氣中含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硫化物等極易造成酸雨,造成大范圍的污染及破壞。三是石油的開采、運輸、煉制過程中的漏油、催化劑、化學添加劑、溶劑等污染土壤結構成分,導致生態恢復力下降,生態環境越來越差。
二、針對我國石油資源型城市發展問題的相關對策
1、產業結構改革、優化升級
石油是石油城市的立足之本,要讓城市發展短時間內徹底擺脫石油經濟并不現實,石油產業的改造升級主要是指: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動科技產業化,興辦一批有規模的高科技信息化產業開發區,在空間上刺激城市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依靠高科技、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石油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第二,引導、鼓勵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發展服務業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需要,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可以為第一、二產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并增強其產業競爭力。政府應加大第三產業扶持力度,給予從事第三產業人員信貸、稅收等方面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引導。放開第三產業經營自主權,簡化審批程序。允許他們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擴大經營范圍。行業主管部門要依法行政和依法監督,維護第三產業沿著法制軌道健康有序發展。
2、優化政企關系、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第一,企業必須投資設置配套的工農關系評價及溝通機構,對石油企業在開采石油過程中出現的土地矛盾進行有效的處理,確保各方利益平衡,保持地方和諧。在服務體系建設,勞動人員就業,污染治理等方面積極溝通交流,確保信息渠道暢通,避免相互推卸責任,充分調動石油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各方優勢。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系統。打破和消除原有的石油企業和城市社會化服務系統兩套體系并存的局面,堅持以資源優化配置為基礎,以一套完整的市場化的大眾服務體系為石油企業和地方社會統一服務。
3、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既可以解決擺脫資源城市的資源約束問題,也可以有效的減輕生態環境問題。政府和石化企業要合作探索循環經濟模式,推進重點行業、園區、農村、城鎮循環經濟發展,品質一流、生態一流、效益一流的示范型石化生產基地。以信息化技術為支點,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示范作用,推進石化企業清潔生產,全面貫徹ISO9002和HSE體系,增大城市綠化面積,形成良好的循環效應,加快形成節約型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三、結語
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政府應該制定長遠的規劃藍圖和長期目標任務,有效的協調好油田企業的生產關系并維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和發展具有本地區優勢的接繼產業。結合國外石油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與轉型的成功經驗以及失敗教訓,通過對國內石油城市發展狀況的分析,結合城市的現實情況,提出了具有正對性的一系列建議和措施。相信我國石油資源型城市如果可以落實各項有利于發展與轉型的政策和措施,必將帶動我國石油城市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 ?昊. 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與循環經濟發展[J]. 河南科學, 2011.
[2] 宋常清. 油氣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評價體系與發展對策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