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
做學生心中的“羅格先生”
——心智模式改善維度中美術教育的點滴體會
沈浩
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在心智模式下探尋美術對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積極影響。利用美術教學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學生有傾訴的窗口,在傾訴中學生緩解壓力;在傾訴中學生重新認識自我,自我修復,挑戰自我;在傾訴中學生重新認識他人,感受團隊合作的快樂,改善人際關系,釋放內心的壓力。
心智模式;美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的王子——博迪(喬治六世的小名)有嚴重的口吃,不能在眾人面前發表演講,這對于一個未來的國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死穴。也許正因為自己的口吃,他自卑、孩子氣、脾氣暴躁,還有著深深的絕望。在直播間里,博迪瑟縮在妻子身邊,惶然四顧,絕望得像個自知考試要交白卷的孩子。
現在的高中生同樣面臨類似的狀況,通過美術課可以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嚴重性。
例如用“點線面”形式表現自己的情緒作品中,圖1的這位同學五指張開,每個手指密密麻麻寫滿語數英的符號,手背部源源不斷的小點轉化成符號輸送到手指,他用這些符號宣泄心中那份沉重的壓力。

圖1
圖2的孩子雙手無奈地抱著腦袋,沉沉地壓在膝蓋上,蜷曲著身體,孤單地靠著一張小床上,雖有一對翅膀卻無法飛翔。背景中有駛來的地鐵、一摞教科書、幾根電線、在高架路交織中的一座高高的樓房、顯示六點的鬧鐘、書包等等。這些畫面里的元素,能讓人感到學生面對的學習壓力、社會環境的壓力、父母的壓力,學生借表現這位孩子,傾訴自己遇到的問題。看到這幅畫,我們就像拿到了一面鏡子,面對這面鏡子,能看到孩子真實的一面:孤苦無助,空有一對天使的翅膀卻無緣長空搏擊,每天早上6:00起床,晚上10:00熄燈,永無休止。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們已經習慣于沒完沒了的課業和各種提高班、補習班,這一切變得合情合理不假思索。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從來沒在意過學生需要什么和喜歡什么,學生也同樣沒有選擇和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能做的和要做的僅僅就是努力學習。長此以往,必然會帶來心理上的壓抑,屏蔽了學生感受學習快樂的能力和體會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幸福感。

圖2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希望學生學習優秀,學生也都希望自己學習優秀。然而,目的雖然一致,做法卻各不相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有時候一不小心,兩者成了兩條永無相交機會的平行線。是不是可以找到一條可以相交溝通的途徑呢?
《國王的演講》中的羅格先生——一個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澳大利亞人,沒有文憑,沒有經過培訓,沒有證書,非專業的口吃矯正師。他曾在一戰中當過軍醫,曾做過演講老師,他用音樂的形式第一次讓王子成功朗誦一段《哈姆雷特》。
筆者嘗試在美術教學中用繪畫、設計等表現形式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視覺元素架起溝通的橋梁。例如:從學生自畫像的表現中,似乎看到了高中生面對學科壓力的表現,有的是對睡眠壓力的表現,有的則是對人際關系壓力的表現。他們用繪畫的表現形式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無形中宣泄自己的情緒,緩解了壓力。
繪畫藝術治療師Robin認為:我們的思維大多數是視覺的,很多情緒體驗的內容本身就是前語言的,藝術本身是符號的和價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愿望和問題,這種表達具有隱蔽性,沒有社會道德標準等方面的顧慮。那些不被接受的情感、思想、沖動,如果能被個體所察覺和接受的話,個體才可能把毀滅性能量轉變成建設性能量。
1.學生通過畫面的表現,勇于面對自我,敢于挑戰挫折。
中國有句諺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激勵著古今中外莘莘學子。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很多學生同樣希望通過自己刻苦努力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找到滿意的工作,有舒適的生活。圖3的學生作品主題很明確,“欲上九天攬月”就是要攀登上一本本壘起來的書梯,解決一道道題目。學生非常清楚自己現階段的任務和最終目標,從畫面中可以看到完成任務是辛苦的,同時這種辛苦是值得。學生在利用點線面元素表現畫面的時候,直接或間接地思考到自己內心的需求,也是面對自我內心的思考過程,敢于面對自己,正視自己,并用畫筆把內心思考的主題轉化成點線面元素,概括并提煉成作品。這就是自我內心修復的過程,從而緩解了內心的壓力,挑戰自我,重拾信心。這個學生的心理狀態相當積極,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動力,面對課業他積極向上、不怕困難,同時非常清楚學習是為了自己,與他人無關。還有一個小細節,圖中有這位同學的小像,背著雙手仰望天空,從容自在,無所畏懼。

圖3
通過繪畫,只能起到抒發、疏導的作用,要徹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需要心理輔導教師的加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心理輔導。
2.通過手工合作,感受團隊合作的快樂,改善人際關系,釋放內心的壓力。
在紙泥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趣,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放手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完成“花束組合”:一束花組合后插入裝飾后的花瓶。這需要設置5~6人的小組團隊,小組自選組長一名,由組長分配組員完成相關的小任務:戶外挑選樹枝、做花、裝飾瓶子等等,最后把制作好的花束插入裝飾好的瓶子里。“花束組合”涉及插花藝術,插花藝術中的東方式人文插花,就是追求以一顆樸素純凈的心融入生活和自然的自由表現。學生在花束組合的探討中看似一些無意的行為,卻是他們用心去體會生活和自然的再現,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學生通過手掌、手指的活動,將內心的壓力釋放到柔軟的紙泥中。
此外,團隊合作讓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流和團隊合作,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打破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用心傾聽。
羅格先生的成功在于:從一開始,就將與國王的關系定位于平等的朋友關系。他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解決者,每當博迪苦惱時,羅格總是聆聽,并且時不時給予博迪鼓勵和建議;每當博迪憤怒時,他并不是給予相同的回擊,而是耐心地對待。
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畫面感知學生的內心想法,及時和學生交流,傾聽學生的創作思路和想法,認同他們的表現形式,認可他們的作品,享受成功的快樂。學生在傾訴和交流的過程中,無形中宣泄自己的情緒,緩解了壓力。美術課其實就是一個窗口,讓學生知道有一個朋友在用心傾聽,有一扇窗戶可以傾訴,幫助學生宣泄情緒、轉化壓力、傳播正能量。
2.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新的更合適學生的教學模式。
羅格先生通過一系列的努力:錄音、呼吸和發音訓練、輔助發音、自言自語練習、繞口令、小跳、肌肉放松運動等,加之夜以繼日地不間斷練習,終于幫助國王成功地面對大眾做了九分鐘的演講。羅格先生的方法很獨特也很有效,作為一名美術教師,不妨學習羅格先生不拘一格的方法,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充分開發、發掘美的表現形式,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開發不同的上課模式,保持藝術創作、美術教學中的課堂魅力。
羅格先生成功的關鍵是愛,只有愛才是不竭的源泉。正如在影片末面對國王的質疑時,他坦然說出自己從事這一職業的真正原因和動力: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聲音,讓他們知道有個朋友在用心傾聽。高爾基說過:“不愛孩子,不可以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真正地愛學生,是值得家長和教師深思的一個問題。
G447
A
1005-6009(2016)59-0014-03
沈浩,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12)美術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