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菊
自我接納與高中生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的相關性研究
張麗菊
以“自我接納問卷”和“羞怯量表”對155名高中生被試進行調查分析,探索高中生自我接納與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的關系。結果表明,高中生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班干部的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程度較輕,其中班干部具有較好的自我接納心理狀態;自我接納可能是影響高中生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中生;自我接納;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
自我接納是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一個人對其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樂于去了解,去面對,并且無條件接受。本文以高中生為被試,從中探討自我接納與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之間的關系,以期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提供依據。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我校高中各個年級學生,發放問卷170份,有效調查人數155人,有效率為91.2%。其中男生100人,女生55人;班干部(包括班委、團支部、課代表)42人,非班干部113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Cheek(1983)編制的“羞怯修訂量表”(Shyness Scale)和叢中、高文鳳編制的 “自我接納問卷”(TheSelf Acceptance Questionaire,SAQ),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無記名集體測試,答案現場收回。測試前由指導者講清該測驗僅供教師教育論文撰寫參考,以消除學生的焦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自我評定,不得與他人進行討論,由學生自行答卷。
1.男女生羞怯量表、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各因子分比較。

表1 男女生羞怯量表、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各因子分比較(X±S)
由表1可見,羞怯量表、自我接納問卷及自我評價、自我接納因子分均顯示男女生之間的差異無顯著性。
2.班干部與普通學生羞怯量表、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各因子分比較。

表2 班干部與普通學生羞怯量表、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各因子分比較(X±S)
由表2可知,班干部組自我接納問卷、自我評價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學生組;自我接納因子無顯著性差異。羞怯量表得分顯示班干部組與普通學生組存在顯著性差異。
3.羞怯量表、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各因子的相關性。

表3 羞怯量表、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各因子相關矩陣及顯著性(n=155)
如圖所示,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因子與羞怯量表均存在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r=-0.537,r=-0.410,r=0.504。顯示自我接納越好,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就越輕,反之則越重。
1.關于高中生自我接納。
本研究采用SAQ對高中生被試的自我接納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男生與女生之間的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因子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班干部組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因子分均顯著高于普通學生組,這說明班干部的自我接納程度顯著高于普通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學生干部在當選為學生干部之前已經具備較好的自尊心理素質。
從自我接納問卷的結果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我接納程度不高,對自己的要求比較苛刻。如在問卷中問:“總的來說,我對自己很滿意。”幾乎沒有學生選擇“非常相同”,基本滿意自己的學生也不到30%。這主要與學生對自己生活的主觀認識和感受有關。高中生正處在成長和發展的年齡階段,在他們的觀念中,常常把滿意和完美聯系在一起,認為滿意自己就是滿意現狀,就是不求上進的表現。
大部分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能夠給予明確的肯定。如自我接納問卷中“我認為異性肯定會喜歡我的”“我對自己的身材相貌很滿意”“學新東西時我總比別人學得快”等,大部分學生都能恰當地肯定自己。只有少部分自我接納程度不高的學生,容易因為一點缺點或不足就全面否定和貶低自己,盲目地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這種不良的自我意識,必然會限制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2.關于高中生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
本研究采用羞怯量表對155名高中生進行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傾向測量,結果顯示,班干部較普通學生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程度低,這可能與社會地位的不同導致。班干部比普通學生有更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得到的鍛煉較多,因此,他們的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就比普通學生來得輕。
3.關于高中生自我接納與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接納問卷及其因子與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具有較顯著的負相關,即高中生的自我接納程度越高,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則越輕,反之則越重。提示自我接納可能是影響高中生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中生自我價值的內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其自尊心理尤其是對自我價值的評判與接納,更多是根據其他人對自我的態度,同時他們也希望自我價值在社會交往中能夠得到他人,特別是老師或家長的肯定,特別重視他人對自我的評價,經常為能否得到他人的接納而擔心,并以社交焦慮的形式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社交焦慮一般是預期性的,在人際交往之前就出現了對他人能否接納自己的擔心,因而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表現為緊張、焦慮和不安。這實際上是高中生自我評價、自我接納的投射,社交焦慮往往是缺乏安全感、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等特征在社交活動中的表現。
在對高中生的社交焦慮進行心理輔導時要注意分析他們的自尊心理狀況,尤其要注意分析他們理想自我與實際自我之間的差別、對實際自我接納的程度,并注意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接納水平,這對調整高中生的社交焦慮及行為抑制、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大有益處。
G446
A
1005-6009(2016)59-0041-02
張麗菊,江蘇省蘇州市吳縣中學(江蘇蘇州,215151)心理教師,一級教師。